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法鼓经解义▪P7

  ..续本文上一页亲近供养。如转轮圣王。凡所游行七宝常随。」

  如持戒比丘,不缓于持戒,则终身天神随侍供养。若彼能于如是甚深《大法鼓经》,不起一念谤想。一念谤想者,谓彼仅在心有想,尚未出言相谤,言其造业尚轻。不起一念谤想故,即当得如来藏,如来常住法身,常见诸佛,得亲近供养诸佛。犹如转轮圣王,所游行处七宝常随。轮王七宝者:一、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珠宝,五、女宝,六、主藏宝,七、主兵宝。

  「如是安慰说者所住之处。如是比经常与彼俱。如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七宝随住不住余处。其非真宝住于余处。」

  如是安慰说《大法鼓经》者,彼所住之处,如是比经(应为如是此经),常与彼俱。犹如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七宝随住,不住余处。非真实宝,住于余处。

  「如是安慰说者。现在所住如是比经。悉从他方来至其所。诸不了义空相应经于余处住。」

  如是安慰说者,说是经者现在住处,如是比(此)经,悉从他方来至其所,其余与不了义空相应经,住于余处。了义空者,真空、毕竟空、因缘空、诸法性空也。

  「如是安慰说者所住至方此经常随。如转轮圣王所游之处。诸余众生随顺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应去。如是安慰说者所住之处。如是比经亦复常随。如转轮圣王出于世时。七宝随出。」

  如是安慰说者,说者所住处或至他方,此经常随。犹如转轮圣王所游之处。诸余众生随顺王者,亦皆随去。如是说者所住之处,比(此)经亦复常随,如转轮圣王之七宝随出。

  「如是安慰说者出于世间。如是比经亦随出现。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若失一宝。彼王寻求。必至宝所。如是安慰说者。为闻此经处处寻求。要至经所。」

  如是安慰说者出于世间,如是比(此)经亦随出现。犹如转轮圣王七宝,若失一宝,寻时必至宝所。如是安慰说者,若求此经,要至经所。

  「复次如转轮圣王不出世时。诸余小王力转轮王。和合诸王各现于世。如是诸方。无人演说此深经处。余杂说者。说诸杂经。所谓正不正杂经。」

  诸余小王力转轮王,犹谓转轮王不出世时,诸余小王如转轮王般努力治世。转轮王统一治世,金轮王领四部洲,银轮王领三部洲,铜轮王领二部洲,铁轮王领一部洲。轮王不出世时,诸余小王各各分治一部洲。

  如是安慰说者不出于世,诸方无人演说此《大法鼓经》。世间皆说诸余杂经,所谓或正或不正等杂经。

  「彼诸众生。亦如是随学。彼随学时。闻此如来藏如来常住究竟深经。心生疑惑。于安慰说者。生恚害心。轻贱嗤笑。不生爱念。骂辱不忍。作如是说。此将文笔。魔之所说。谓为毁法。悉弃舍去各还本处。更相破坏犯戒邪见。终不能得如是比经。」

  彼诸众生,亦随学诸余杂经。闻此如来藏如来常住法身究竟甚深《大法鼓经》,心生疑惑。于安慰说者,生恚害心,骂辱安慰说者,于此深经不能接受。不忍,即不能接受。作如是说,此种文笔,系魔所说,毁破佛法。于是弃舍而去,各还本处,更相破坏,乃至破戒邪见。彼等终不能得此大法鼓经。

  「所以者何。安慰说者所住之处。此经随住故。」

  所以者何?安慰说者所住之处,此甚深经随住,不住余杂经。相反地,住余杂经处,非安慰说者所能住也。

  「尔时世间多有众生。见闻摩诃衍经。而生诽谤。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浊世时。正法损减。多有众生谤摩诃衍。」

  尔时余杂经住世,世间多有众生谤摩诃衍经。摩诃衍译为大乘。

  迦叶!汝闻我言,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浊恶世,正法损减,多有众生谤大乘法。

  「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如是比经所行之处。七人众中必有谤者。」

  例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茶夷尼鬼未见翻译)。如是此经所行之处,七人之中必有谤者。

  「迦叶。譬如同戒之人。相见欢喜。彼亦如是。各各毁戒。于说法众中。闻是经时。更相瞻视。作戏笑言。何者众生界。何者为常瞻彼颜色。作是思惟。彼是我伴。更相慈愍。」

  迦叶!譬如同戒之人,相见欢喜,彼各各毁戒人,于说大乘法众中,彼此相顾而笑。作戏笑言,说甚么众生界有,说甚么涅槃不生不灭为常。如此态度,表示轻慢也。

  尔时诸谤大乘者,彼此瞻视颜色,作如是思惟,彼亦不赞成如是此经,是我之伴。于是更相慈愍亲近。谓谤大乘者,互相随逐为友也。

  「如是作已。守性而住。守性而去。如婆罗门长者种性。生子习恶。父母训诫。曾不改悔。舍家而去。随逐恶友。鬪诸鸟兽。以为戏乐。如是展转。乃至他国。要结同类。共为非法。是为同行。不乐此经者亦复如是。见他诵说而反戏笑。所以者何。尔时众生。并多懈怠。持戒宽缓。为法留难。彼诸同行相随诽谤。迦叶白佛言。呜呼真是恶时。」

  彼诸谤法之人,互相亲近为友已,守其恶性同类而住,守其恶性不同类而离去。犹如婆罗门长者种性(应为种姓)有子习恶,随逐恶友,共为非法。不乐此经者,亦复如是。见他人或诵或说《大法鼓经》,反而戏笑轻慢。所以者何?尔时五浊众生,并多懈怠,持戒不严,为大乘法留难。彼诸同类,相随谤法。迦叶白佛言,唉!真是五浊恶世呀!

  「佛告迦叶。至于尔时安慰说者。当如之何。迦叶。譬如城邑边近路之田。为诸人众象马侵食。彼时田主。使一人监视。监视之人不勤守护。复更增足二三四五。若十二十乃至百人。守者逾多。取者弥众。最后一人作是思惟。如此守视非一切护。当善方便令无侵害。即取田苗手自惠施。彼生感愧田苗得全。迦叶。若能如是。善方便者。于我灭后能护此经。」

  佛言于末法五浊恶世,谤大乘者众,安慰说者于尔时将如之何?佛复举喻自答,譬如城边近路之田,被人侵食,徒增守护,不免被侵。守田者设诸方便,即取田苗手自惠施,彼侵食者感愧,田苗便能保全。此譬喻系言,安慰说者于末法浊世,弘宣此经,应存柔和随顺心,应存大慈悲心。佛言,若能以如是善方便,于我灭后能护此经。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终不能摄彼恶人。宁以两肩荷负须弥至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灭法谤法污法。如是诸恶非法音声。世尊。我宁属他为其仆使。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背法远法坏法。如是诸恶非法音声。世尊。我宁顶戴大地山海经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灭法自高毁他。如是诸恶非法音声。世尊。我宁恒受聋盲喑哑。不能堪忍听彼恶人毁犯净戒。为利出家受他信施。如是诸恶非法音声。世尊。我宁舍身疾般涅槃。不能堪忍听彼恶入犯毁净戒声之行。而身行谄曲口言虚妄。如是诸恶非法音声。」

  迦叶以五项假设,说明自己终不能摄彼恶人。五项假设者,两肩荷负须弥至百千劫,属于他人为其仆使,宁顶戴大地山海经百千劫,宁恒受聋盲喑哑,宁舍身疾入涅槃。般涅槃者,入涅槃也。终不堪忍,彼诸恶人非法音声。

  彼恶入犯毁净戒声之行,应为彼恶「人」。声即螺声,净戒螺声,犹净戒音声也。

  「佛告迦叶。汝般涅槃。是声闻般涅槃。非为究竟。迦叶白佛。言若声闻缘觉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说有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复般涅槃耶。佛告迦叶。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

  二乘人以灰身灭智不发慈悲心度众生,为入涅槃。故佛责言,汝谓宁疾入涅槃,而不闻此恶人音声,乃无慈悲心,非究竟也。迦叶问言,若声闻缘觉般涅槃非究竟,世尊为何说有三乘?同时若谓声闻缘觉既已般涅槃,而成佛时,为何复般涅槃呢?

  佛告迦叶,声闻人以声闻苦集灭道四谛法取涅槃,而四谛法只有自觉自度,不度众生,故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缘觉十二因缘法取涅槃,只有自觉自度,不度众生,故般涅槃非为究竟。必须发大悲心度一切众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佛智也),以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无异究竟者,犹言非于生死以外,另有涅槃。而是生死无性即涅槃,故曰无异究竟。

  「迦叶白佛言。世尊。此义云何。佛告迦叶。譬如从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见如初生乳。乳血共杂。受三归者犹如纯乳。随信行等。及初发心菩萨。住解行地犹如成酪。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应供等正觉。犹如醍醐。」

  迦叶白佛言,无异究竟是何义呢?佛言,譬如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乳与醍醐一体无异也。凡人邪见如初出之乳,此时乳与血共杂。受三归顺佛法者,犹如纯乳。随信行及初发心菩萨住解行地者犹如从乳成酪。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应供等正觉,犹如醍醐。故凡夫邪见者与佛一体,无有异也。

  受三归者,系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随信行。声闻乘见道位中有二种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随信行者钝根,随法行者利根。随信行者,信四真谛无漏法,随信力行。于大乘法中,初发菩提心菩萨,住解行地,犹随信行也。

  七种学人。据俱舍宗,即十八有学中之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于菩萨法中,七地以前有功用道,名为有学。八地以上无功用道,称为无学。如是等人犹如生酥。

  意生身。已离业报身,然未得究竟法身,于其中间名意生身。声闻缘觉已离业系,然未得究竟法身,故阿罗汉辟支佛,于意生身得自在力。于菩萨法中,《楞伽》说三种意生身。初地至五地,禅波罗蜜增强,得三昧意生身。六地七地,知诸法以无性为性,得觉法自性意生身。八地九地十地,无功用行,任运续起,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经中云,九住十住菩萨,即九地十地菩萨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三德具…

《大法鼓经解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