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悉皆寂静故愿亦息。如是理观。慧定真如。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空无出入离诸得失。界阴入等皆悉亦无。心如不着。亦复如是。菩萨。我说空法破诸有故。」
地藏菩萨言,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功德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
七者第七末那识,五者前五识。八者第八阿赖耶识,六者第六意识。九者第九庵摩罗识。
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为内自我。如果第七识不执内自我,则第八阿赖耶便不生。故曰七若不生,八便寂灭。前五识取外境,转至第六意识执为我所。如果前五识不生取着,第六识便无贪染。故曰五若不生,六便寂灭。
元晓大师谓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种末那之空。恒行识中,第七是末那。不恒行中五识为末那。
八六寂灭者,合明二种本识之寂。恒行识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为本。
第九庵摩罗识,即毕竟空性,故曰九相空无。于庵摩罗识中,「有空」亦空,「无空」亦空,有空无空皆不可得。故曰「有空」无有,「无空」亦无有。
如佛所说,一切法义皆空。但入空无行,而不失诸业。菩萨入空无行者,心无所住而行六度万行也。以心无所住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不失身口意三业而度众生也。
菩萨心无所住,乃能无我无我所,亦无能、所及与身见,亦无内外结使。无内外结使者,无根尘烦恼也。内外结使,悉皆寂静。于是根不着尘,尘不染根,故一切愿求之心亦息。如是理观,致慧、定二道,契于真如。
地藏菩萨再称佛言,尊者常说,实如空法,即良药也。「实如」空法者,即「真如」空法也。真如性即毕竟空性,故曰实如空法。诚治众生病之良药也。佛是大医王,知众生病,知众生病因,知众生病对治,知众生病痊已。佛知众生病,故令众生知苦。佛知众生病因,故令众生断集。佛知众生病对治,故令众生修道。佛知众生病痊已,故令众生证灭。其阿伽陀药,即实如空法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因为法性空故。法性空是总说,以下分别解说其含义。
空性无生,心常无生。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二者相因而起。若人如实知诸法性空,则心亦无生。若心不生,则无烦恼集。无烦恼集,则离病苦。
空性无灭,心常无灭。诸法性空,当无生亦无灭。于是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于是远离无常,离无常者,则离坏苦矣。
空性无住,心亦无住。诸法性空,当无所住。于是心空,亦无能住。无能住所住,自然无着无染。于是无烦恼集,远离诸苦。
空性无为,心亦无为。诸法性空,则无生住灭三相。于是心亦无三相,而离有为。心离有为,则无无常苦矣。
空无出入生灭,则心无患得患失。于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其性亦空。以阴界入空故,于是心便如如不动,不染不着了。
佛语地藏菩萨言,菩萨!我所以说空法者,非是执空也,而是破诸有见也。
法本寂灭,非空非有。佛说空者,在破「有执」。佛说有者,在破「空执」。为治众生心,故说一切法也。佛恐怕众生闻佛说空,生于空执。于是最后说,我说空法者,为破众生有执故。
「地藏菩萨言。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顺三流。于大乘中。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无愿故以是知业故须净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菩萨。于此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
地藏菩萨言,尊者!知道有法非实,犹如阳焰似水。知道真实法非无,犹如火性生。
十方世界无论何处,只要因缘具足,则火生,因缘离散则火灭。然而火性未生,以火性空故。如果火性自生,应不待因缘而生。既待因缘而生,故知火性不自生。火性亦不灭,因为灭是因缘灭,火性本空无有灭故。如果火性已灭,灭法无更生之理。则因缘再具时,火不应更生。故曰犹如火性。
有法非实,实法非无者,犹真实之法,非有非无也。如是观者,知真如法性非有非无者,是智人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此人乃真实观,观于一相,所谓寂灭相也。佛于《大般若经》说,佛如实观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即此意也。
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
相与无相,一皆寂灭,故以空取。空以修空者,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之谓。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能见佛法身。见佛法身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故曰不失见佛。
以见佛故,不顺三流。
依《法华经》申论之,见佛者乃一佛乘也。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不顺三流者,似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人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见佛性不了了,住十住地。故知「以见佛故,不顺三流。」者,简三乘人也。
于大乘中(即一佛乘也),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曰空解脱。以其空故,曰无相解脱。以其无相故,曰无作解脱。以其无作无起故,于是无求。以无求故,于是无愿。以无愿故,乃知业由心起,若心不生,境法自空。所以修道人,须净自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诸佛净土。见佛者,即得念佛三昧也。
地藏菩萨!于此深法,三化勤修。三化者,化度欲界众生,化度色界众生,化度无色界众生也。一旦慧定圆成,即超三界也。
「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佛言。菩萨。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行。」
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是因为生灭之法,即是无常。灭此生灭,生灭灭已,即是寂灭,寂灭为常。常故不断,不断者诸法性相常住也。如此不断之法,则离欲界色界无色界,动不动之法。动法者,欲界无常迅速之法也。色界无色界,以长时故,曰不动法。
菩萨对于无常之有为法,如避火坑。而菩萨入三界度众生,那么菩萨应以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呢?
呵责之意,下文有解说。入彼一门者,入彼一佛乘也。
佛回答说,菩萨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菩提行。
「地藏菩萨言。云何三事而责其心。云何三大谛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如是三事。从本空无。非我真我。云何于是而生爱染。观是三事。为系所缚飘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责。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以是三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无不得正觉。得正觉智。流大极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地藏菩萨问,何为三事而责其心?何为于三大谛而入一行?
佛言,三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如是三事,从本空无。
何故因、果、识,从本空无呢?良以如是三法,皆因缘生故。生属因缘,故其性空。以其性空故,于是有因有果,乃至有识之了别。
如果此三事不空,便各有决定性。若法决定性,便不生不灭,则因不至果,果不待因。若法决定性,便无了别识。犹如明镜体空,方能照物。如果镜体决定有色,便无了别照物之用了。
故《中论》有云:「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中论》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既然因、果、识皆空故,不应执着识为自我。故曰此三事空者,非我非真我。云何于此三事,而生爱染呢?观知此三事,系缚众生,令众生飘流苦海。所以菩萨以如是三事,常自呵责,不生爱染也。
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
谛者谛实不虚,谓此三者,真实不虚。无上菩提之道,是平等的。平等者,是法无有高下,无有分别,空如不二也。
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大觉者,无上正等觉也。正智者,无所得智、无所住智、无生智、真空智也。非邪智得谛,邪智者,乃有所得智、有所住智、执着生灭智、执着有法智。如是邪智,不能得谛实也。
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慧定者,证一觉地,入一法界,得一佛乘,一道清净。故曰无异行入谛。杂行者,余杂行也。凡不证一觉地,不入一法界,不得一乘,不一道清净,皆为杂行也。此简凡、外、小乘。杂行者,不入谛实。
菩萨应以如是三谛而修佛道,便入无上正觉也。得无上正觉智已,便流出大极慈。大极慈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乃能自利利他俱利,而成无上佛菩提。
「地藏菩萨言。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入如来。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诸法相 性空无不动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起
法无有异时 不于异时起 法无动不动 性空故寂灭
性空寂灭时 是法是时现 离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缘
是诸缘起法 是法缘不生 因缘生灭无 生灭性空寂
缘性能所缘 是缘本缘起 故法起非缘 缘无起亦尔
因缘所生法 是法是因缘 因缘生灭相 彼则无生灭
彼…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总持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