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悉皆寂靜故願亦息。如是理觀。慧定真如。尊者常說。寔如空法。即良藥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無生心常無生。空性無滅。心常無滅。空性無住心亦無住。空性無爲心亦無爲。空無出入離諸得失。界陰入等皆悉亦無。心如不著。亦複如是。菩薩。我說空法破諸有故。」
地藏菩薩言,誠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功德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
七者第七末那識,五者前五識。八者第八阿賴耶識,六者第六意識。九者第九庵摩羅識。
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爲內自我。如果第七識不執內自我,則第八阿賴耶便不生。故曰七若不生,八便寂滅。前五識取外境,轉至第六意識執爲我所。如果前五識不生取著,第六識便無貪染。故曰五若不生,六便寂滅。
元曉大師謂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種末那之空。恒行識中,第七是末那。不恒行中五識爲末那。
八六寂滅者,合明二種本識之寂。恒行識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爲本。
第九庵摩羅識,即畢竟空性,故曰九相空無。于庵摩羅識中,「有空」亦空,「無空」亦空,有空無空皆不可得。故曰「有空」無有,「無空」亦無有。
如佛所說,一切法義皆空。但入空無行,而不失諸業。菩薩入空無行者,心無所住而行六度萬行也。以心無所住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不失身口意叁業而度衆生也。
菩薩心無所住,乃能無我無我所,亦無能、所及與身見,亦無內外結使。無內外結使者,無根塵煩惱也。內外結使,悉皆寂靜。于是根不著塵,塵不染根,故一切願求之心亦息。如是理觀,致慧、定二道,契于真如。
地藏菩薩再稱佛言,尊者常說,實如空法,即良藥也。「實如」空法者,即「真如」空法也。真如性即畢竟空性,故曰實如空法。誠治衆生病之良藥也。佛是大醫王,知衆生病,知衆生病因,知衆生病對治,知衆生病痊已。佛知衆生病,故令衆生知苦。佛知衆生病因,故令衆生斷集。佛知衆生病對治,故令衆生修道。佛知衆生病痊已,故令衆生證滅。其阿伽陀藥,即實如空法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因爲法性空故。法性空是總說,以下分別解說其含義。
空性無生,心常無生。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二者相因而起。若人如實知諸法性空,則心亦無生。若心不生,則無煩惱集。無煩惱集,則離病苦。
空性無滅,心常無滅。諸法性空,當無生亦無滅。于是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于是遠離無常,離無常者,則離壞苦矣。
空性無住,心亦無住。諸法性空,當無所住。于是心空,亦無能住。無能住所住,自然無著無染。于是無煩惱集,遠離諸苦。
空性無爲,心亦無爲。諸法性空,則無生住滅叁相。于是心亦無叁相,而離有爲。心離有爲,則無無常苦矣。
空無出入生滅,則心無患得患失。于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其性亦空。以陰界入空故,于是心便如如不動,不染不著了。
佛語地藏菩薩言,菩薩!我所以說空法者,非是執空也,而是破諸有見也。
法本寂滅,非空非有。佛說空者,在破「有執」。佛說有者,在破「空執」。爲治衆生心,故說一切法也。佛恐怕衆生聞佛說空,生于空執。于是最後說,我說空法者,爲破衆生有執故。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焰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觀。觀一寂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見佛。以見佛故不順叁流。于大乘中。叁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作故無求。無求故無願。無願故以是知業故須淨心。以心淨故,便得見佛。以見佛故當生淨土。菩薩。于此深法。叁化勤修。慧定圓成。即超叁界。」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道有法非實,猶如陽焰似水。知道真實法非無,猶如火性生。
十方世界無論何處,只要因緣具足,則火生,因緣離散則火滅。然而火性未生,以火性空故。如果火性自生,應不待因緣而生。既待因緣而生,故知火性不自生。火性亦不滅,因爲滅是因緣滅,火性本空無有滅故。如果火性已滅,滅法無更生之理。則因緣再具時,火不應更生。故曰猶如火性。
有法非實,實法非無者,猶真實之法,非有非無也。如是觀者,知真如法性非有非無者,是智人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此人乃真實觀,觀于一相,所謂寂滅相也。佛于《大般若經》說,佛如實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即此意也。
相與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見佛。
相與無相,一皆寂滅,故以空取。空以修空者,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之謂。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便能見佛法身。見佛法身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故曰不失見佛。
以見佛故,不順叁流。
依《法華經》申論之,見佛者乃一佛乘也。所謂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不順叁流者,似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也。《大般涅槃經》雲,聲聞人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人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見佛性不了了,住十住地。故知「以見佛故,不順叁流。」者,簡叁乘人也。
于大乘中(即一佛乘也),叁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曰空解脫。以其空故,曰無相解脫。以其無相故,曰無作解脫。以其無作無起故,于是無求。以無求故,于是無願。以無願故,乃知業由心起,若心不生,境法自空。所以修道人,須淨自心。以心淨故,便得見佛。以見佛故,當生諸佛淨土。見佛者,即得念佛叁昧也。
地藏菩薩!于此深法,叁化勤修。叁化者,化度欲界衆生,化度色界衆生,化度無色界衆生也。一旦慧定圓成,即超叁界也。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即是無常。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爲常。常故不斷。是不斷法。離諸叁界。動不動法。于有爲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責。入彼一門。佛言。菩薩。于叁大事呵責其心。于叁大谛而入其行。」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是因爲生滅之法,即是無常。滅此生滅,生滅滅已,即是寂滅,寂滅爲常。常故不斷,不斷者諸法性相常住也。如此不斷之法,則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動不動之法。動法者,欲界無常迅速之法也。色界無色界,以長時故,曰不動法。
菩薩對于無常之有爲法,如避火坑。而菩薩入叁界度衆生,那麼菩薩應以何等法,而自呵責,入彼一門呢?
呵責之意,下文有解說。入彼一門者,入彼一佛乘也。
佛回答說,菩薩于叁大事呵責其心,于叁大谛而入其菩提行。
「地藏菩薩言。雲何叁事而責其心。雲何叁大谛而入一行。佛言。叁大事者。一謂因。二謂果。叁謂識。如是叁事。從本空無。非我真我。雲何于是而生愛染。觀是叁事。爲系所縛飄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責。叁大谛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二謂大覺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叁謂慧定無異行入谛。非雜行入谛。以是叁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無不得正覺。得正覺智。流大極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地藏菩薩問,何爲叁事而責其心?何爲于叁大谛而入一行?
佛言,叁事者,一謂因,二謂果,叁謂識。如是叁事,從本空無。
何故因、果、識,從本空無呢?良以如是叁法,皆因緣生故。生屬因緣,故其性空。以其性空故,于是有因有果,乃至有識之了別。
如果此叁事不空,便各有決定性。若法決定性,便不生不滅,則因不至果,果不待因。若法決定性,便無了別識。猶如明鏡體空,方能照物。如果鏡體決定有色,便無了別照物之用了。
故《中論》有雲:「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中論》又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既然因、果、識皆空故,不應執著識爲自我。故曰此叁事空者,非我非真我。雲何于此叁事,而生愛染呢?觀知此叁事,系縛衆生,令衆生飄流苦海。所以菩薩以如是叁事,常自呵責,不生愛染也。
叁大谛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
谛者谛實不虛,謂此叁者,真實不虛。無上菩提之道,是平等的。平等者,是法無有高下,無有分別,空如不二也。
二謂大覺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大覺者,無上正等覺也。正智者,無所得智、無所住智、無生智、真空智也。非邪智得谛,邪智者,乃有所得智、有所住智、執著生滅智、執著有法智。如是邪智,不能得谛實也。
叁謂慧定無異行入谛,非雜行入谛。慧定者,證一覺地,入一法界,得一佛乘,一道清淨。故曰無異行入谛。雜行者,余雜行也。凡不證一覺地,不入一法界,不得一乘,不一道清淨,皆爲雜行也。此簡凡、外、小乘。雜行者,不入谛實。
菩薩應以如是叁谛而修佛道,便入無上正覺也。得無上正覺智已,便流出大極慈。大極慈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乃能自利利他俱利,而成無上佛菩提。
「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則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則不起。雲何不動法入如來。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諸法相 性空無不動 是法于是時 不于是時起
法無有異時 不于異時起 法無動不動 性空故寂滅
性空寂滅時 是法是時現 離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緣
是諸緣起法 是法緣不生 因緣生滅無 生滅性空寂
緣性能所緣 是緣本緣起 故法起非緣 緣無起亦爾
因緣所生法 是法是因緣 因緣生滅相 彼則無生滅
彼…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總持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