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总持品第八

  总持品第八    

  

  

  「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萨。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汝当广问。为汝宣说。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法缘所生  离缘可无法  云何法性无  而缘可生法」

  

  地藏菩萨禀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方诸佛之所赞叹,故世尊叹曰,菩萨摩诃萨!汝能救度众生,是大慈愍,不可思议。

  

  地藏菩萨问言,一切诸法,为何不从缘生呢?换句话说,为何因缘所生法,皆无生呢?

  

  

  佛以偈回答曰:

  

  「若法缘所生,离缘可无法,云何法性无,而缘可生法。」

  

  佛的意思是,如果法从因缘所生,当然离开因缘便无有法。既然法性无,何故因缘能生法呢?

  

  若法因缘中无,谓法从因缘生不合道理。因为因缘中无法而能生法,则非因缘中亦同样无法,应该非因缘亦能生法。

  

  若法因缘中有,而言法从因缘生,亦不合道理。既然因缘中已有法,何得谓法从因缘生?故知因缘所生法,无生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华  是法然非彼」

  

  地藏菩萨言,如果一切法无生,为何佛说法法皆从心生呢?

  

  佛回答言,心所生法,此法性实空也。所生者只是幻相假现。故曰唯识无境,唯识无境者,心外无法也。凡夫不如实知,计着有真实法,而以能取之心,取彼所取之法。不知能取所取,唯是一心。犹如醉眼看空华,以为空华是实有者。心所生法,无性无生,故非彼凡夫执为实有之法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有无  自他亦复尔  不始亦不终  成败则不住」

  

  地藏菩萨言,如果诸法性空,诸法无生。那么此法则无对待。无对待之法,便应自己成就。怎能说此法无生呢?

  

  当知这是地藏菩萨,故意如此问。因为凡夫执有,易作如是想故。所以菩萨代凡夫而问。若作如是想者,便是执着一切法有,不知一切法空。

  

  于是如来回答说,一切法毕竟空,以诸法无性故。于毕竟空中,无有亦无无。无自与他的对待,亦无无待的自成。亦无始终生灭,亦无成之与败。于此一切皆悉不住,如此空如之法,怎能说是法法自成呢?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不有」

  

  地藏菩萨随顺佛旨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相,便是本来涅槃。因为一切诸法相,皆如幻空寂。此空寂性,便是涅槃。故曰涅槃及诸法之空相,亦复如是。如是说来,无有如是等一切法,是法便如如不异了。

  

  佛印可曰,不错,无如是诸法,则诸法无碍,是法是平等如如的,这便是空如之法了。

  

  地藏菩萨赞叹曰,如此如如之相,不可住不可取。非是共相,亦非不共相。非可意取,亦非可业取,以无法可得故。非业取者,非身口业可取也。非意取业取者,非身口意三业可取也。

  

  如是如相,即皆空寂。空寂心与空寂法,俱不可取。空寂心法,亦应寂灭。亦应寂灭者,即本来涅槃。

  

  于是佛说偈言,一切空寂之法,此法虽然寂灭,而非断灭空。因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因为空性能随缘,随缘现诸法故。

  

  彼心不空时,以心生万法,故曰彼心不空时。然而是得心不有,是心不可得也。是知此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二空如来藏。空而不空,故具生一切法。不空而空,故一觉常灵。

  

  「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于如是处  而有彼如是」

  

  地藏菩萨言,此法非是三谛。因为色、空、心亦灭故。此法本来寂灭,所以此法应是空的。

  

  三谛见于《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二谛品〉第四说:「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故本经云,色、空、心亦灭。

  

  《仁王般若经》,在《金刚般若》以后所说。因为《仁王般若》〈序品〉曾有,「……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故知《仁王般若》,于如是等经以后所说。

  

  天台发挥之空假中三谛,其实《仁王经》之色谛即是假,心谛即是中。天台圆教义称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即甚合本经之义也。

  

  佛即说偈,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是依他而起,故曰由彼之所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依他所生,即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即是本来寂灭。生是空生,灭是空灭,于法无所有。

  

  不于如是处,而有彼如是。虽云「由彼之所生」,但是并非于无自性中,而有彼也。而是彼亦无自性,因为彼亦是依他起,故彼亦如是无自性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住处无在  相数空故无  名说二与法  是则能所取」

  

  地藏菩萨言,若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为何不说是一法呢?因为不生不灭则不二,应是一法。

  

  当知一切皆悉空寂,皆悉无住。空寂无住之法,不得谓一,亦不得谓二。如果谓一是有所住,谓二亦是有所住。以法无住故,所以非二亦非一。

  

  于是佛以偈宣明其义。法住处无在者,法以无住为住也。以法无住无决定故,所以一切相及名数,皆空无所有。至于「名」「言说」此二与妄想所生之法,皆是妄想心,起能取所取之虚妄见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缘  俱本各自无  取有空华幻

  

  识生于未时  境不是时生  于境生未时  是时识亦灭

  

  彼即本俱无  亦不有无有  无生识亦无  云何境从有」

  

  地藏菩萨言,如此说来,一切法相,非空非有不住二边。但是离边亦不住中,以诸法无住故。既然法相无住无决定,心识当亦无住无决定。既然如此,怎能说诸境界,从识所生呢?如果说识能有生,生一切法,那么此识亦应从生而来。

  

  因为若谓识自不生,自既不生,何能生一切法?若谓识自己本身亦生,识当从生而来。既然识自身尚生灭,何能生一切法呢?若谓识自身生灭,犹能生一切法。那么一切法自身亦生灭,当亦能生一切法了。

  

  若谓识自身不生,云何不生之识,而能有所生呢?

  

  于是佛以偈回答如下。

  

  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缘,俱本各自无,取有空华幻。

  

  所生能生此二者,是由能、所相缘而起。换句话说,能缘所而起能,所缘能而起所。二者皆依他而起,各无自性,故曰俱本各自无。但是凡夫取着为实有,不知其法犹空华之幻现也。

  

  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

  

  一切法依他相缘而起,既然相缘而起,故一切法皆无自性。缘起无性之法,当体即空。故缘起当体即空,空当体即是缘起。无有生灭,不纵不横。如人照镜,影对即现。既然法无先后,故一切法无生。

  

  如果说境由识生,那么于识未生时,当然境亦不生。于境未生时,当无所了别。既无有了别,请问了别识云何生?是知诸法皆依他而起,各无自性。如是知者,则入圆成实性。

  

  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无生识亦无,云何境从有。

  

  彼识与境,本是俱无的。但亦不是有个「无有」。识之与境,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因缘而起,起即是空,空故乃能缘成。如是之法,空如而已,不得以先后生灭目之。

  

  一切法因缘而现,故一切法无生。既然一切法无生,当然识亦无生,怎能说境从识生呢?当知何故一切法无生?以诸法因缘生故。因缘生则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知一切法无生。所谓无生者,以诸法无自性也。何故无自性?以诸法因缘生故无自性。所以无生即是因缘生,因缘生即是无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

  

  地藏菩萨言,一切法相如是,内识外境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境者外境也,智者内识也。此二皆依他而起。境以智而现,智以境而起。故境非自有,智非孤立。所以说境智二众,本来寂灭。

  

  此即如来所说实相之法,实相之法,即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言亡虑绝,不可思议。

  

  如是真空之法,即非集起也。非集者,即无生也。

  

  佛言如是!真空即如实之法,如实之法,无色相不可住。非是所集,亦非能集。非义非大。非义者非阴界入,非大者非地水火风。乃一觉本利之法,是甚深功德聚也。

  

  「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如尊者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总持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大法鼓经解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