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持品第八
「爾時地藏菩薩從衆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觀大衆心有疑事。猶未得決。今者如來欲爲除疑。我今爲衆隨疑所問。願佛慈悲垂哀聽許。佛言。菩薩摩诃薩。汝能如是救度衆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議。汝當廣問。爲汝宣說。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雲何不緣生。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法緣所生 離緣可無法 雲何法性無 而緣可生法」
地藏菩薩禀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十方諸佛之所贊歎,故世尊歎曰,菩薩摩诃薩!汝能救度衆生,是大慈愍,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問言,一切諸法,爲何不從緣生呢?換句話說,爲何因緣所生法,皆無生呢?
佛以偈回答曰:
「若法緣所生,離緣可無法,雲何法性無,而緣可生法。」
佛的意思是,如果法從因緣所生,當然離開因緣便無有法。既然法性無,何故因緣能生法呢?
若法因緣中無,謂法從因緣生不合道理。因爲因緣中無法而能生法,則非因緣中亦同樣無法,應該非因緣亦能生法。
若法因緣中有,而言法從因緣生,亦不合道理。既然因緣中已有法,何得謂法從因緣生?故知因緣所生法,無生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無生雲何說法法從心生。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華 是法然非彼」
地藏菩薩言,如果一切法無生,爲何佛說法法皆從心生呢?
佛回答言,心所生法,此法性實空也。所生者只是幻相假現。故曰唯識無境,唯識無境者,心外無法也。凡夫不如實知,計著有真實法,而以能取之心,取彼所取之法。不知能取所取,唯是一心。猶如醉眼看空華,以爲空華是實有者。心所生法,無性無生,故非彼凡夫執爲實有之法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如是法則無待。無待之法法應自成。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有無 自他亦複爾 不始亦不終 成敗則不住」
地藏菩薩言,如果諸法性空,諸法無生。那麼此法則無對待。無對待之法,便應自己成就。怎能說此法無生呢?
當知這是地藏菩薩,故意如此問。因爲凡夫執有,易作如是想故。所以菩薩代凡夫而問。若作如是想者,便是執著一切法有,不知一切法空。
于是如來回答說,一切法畢竟空,以諸法無性故。于畢竟空中,無有亦無無。無自與他的對待,亦無無待的自成。亦無始終生滅,亦無成之與敗。于此一切皆悉不住,如此空如之法,怎能說是法法自成呢?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無是等法。是法應如。佛言。無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業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應寂滅。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 是得心不有」
地藏菩薩隨順佛旨言,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相,便是本來涅槃。因爲一切諸法相,皆如幻空寂。此空寂性,便是涅槃。故曰涅槃及諸法之空相,亦複如是。如是說來,無有如是等一切法,是法便如如不異了。
佛印可曰,不錯,無如是諸法,則諸法無礙,是法是平等如如的,這便是空如之法了。
地藏菩薩贊歎曰,如此如如之相,不可住不可取。非是共相,亦非不共相。非可意取,亦非可業取,以無法可得故。非業取者,非身口業可取也。非意取業取者,非身口意叁業可取也。
如是如相,即皆空寂。空寂心與空寂法,俱不可取。空寂心法,亦應寂滅。亦應寂滅者,即本來涅槃。
于是佛說偈言,一切空寂之法,此法雖然寂滅,而非斷滅空。因爲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因爲空性能隨緣,隨緣現諸法故。
彼心不空時,以心生萬法,故曰彼心不空時。然而是得心不有,是心不可得也。是知此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二空如來藏。空而不空,故具生一切法。不空而空,故一覺常靈。
「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叁谛。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是滅。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于如是處 而有彼如是」
地藏菩薩言,此法非是叁谛。因爲色、空、心亦滅故。此法本來寂滅,所以此法應是空的。
叁谛見于《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仁王經》〈二谛品〉第四說:「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故本經雲,色、空、心亦滅。
《仁王般若經》,在《金剛般若》以後所說。因爲《仁王般若》〈序品〉曾有,「……前已爲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贊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故知《仁王般若》,于如是等經以後所說。
天臺發揮之空假中叁谛,其實《仁王經》之色谛即是假,心谛即是中。天臺圓教義稱空假中叁谛圓融不二,所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即甚合本經之義也。
佛即說偈,一切法皆無自性,皆是依他而起,故曰由彼之所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依他所生,即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即是本來寂滅。生是空生,滅是空滅,于法無所有。
不于如是處,而有彼如是。雖雲「由彼之所生」,但是並非于無自性中,而有彼也。而是彼亦無自性,因爲彼亦是依他起,故彼亦如是無自性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雲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住處無在 相數空故無 名說二與法 是則能所取」
地藏菩薩言,若一切法皆不生不滅,爲何不說是一法呢?因爲不生不滅則不二,應是一法。
當知一切皆悉空寂,皆悉無住。空寂無住之法,不得謂一,亦不得謂二。如果謂一是有所住,謂二亦是有所住。以法無住故,所以非二亦非一。
于是佛以偈宣明其義。法住處無在者,法以無住爲住也。以法無住無決定故,所以一切相及名數,皆空無所有。至于「名」「言說」此二與妄想所生之法,皆是妄想心,起能取所取之虛妄見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雲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雲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緣 俱本各自無 取有空華幻
識生于未時 境不是時生 于境生未時 是時識亦滅
彼即本俱無 亦不有無有 無生識亦無 雲何境從有」
地藏菩薩言,如此說來,一切法相,非空非有不住二邊。但是離邊亦不住中,以諸法無住故。既然法相無住無決定,心識當亦無住無決定。既然如此,怎能說諸境界,從識所生呢?如果說識能有生,生一切法,那麼此識亦應從生而來。
因爲若謂識自不生,自既不生,何能生一切法?若謂識自己本身亦生,識當從生而來。既然識自身尚生滅,何能生一切法呢?若謂識自身生滅,猶能生一切法。那麼一切法自身亦生滅,當亦能生一切法了。
若謂識自身不生,雲何不生之識,而能有所生呢?
于是佛以偈回答如下。
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緣,俱本各自無,取有空華幻。
所生能生此二者,是由能、所相緣而起。換句話說,能緣所而起能,所緣能而起所。二者皆依他而起,各無自性,故曰俱本各自無。但是凡夫取著爲實有,不知其法猶空華之幻現也。
識生于未時,境不是時生,于境生未時,是時識亦滅。
一切法依他相緣而起,既然相緣而起,故一切法皆無自性。緣起無性之法,當體即空。故緣起當體即空,空當體即是緣起。無有生滅,不縱不橫。如人照鏡,影對即現。既然法無先後,故一切法無生。
如果說境由識生,那麼于識未生時,當然境亦不生。于境未生時,當無所了別。既無有了別,請問了別識雲何生?是知諸法皆依他而起,各無自性。如是知者,則入圓成實性。
彼即本俱無,亦不有無有,無生識亦無,雲何境從有。
彼識與境,本是俱無的。但亦不是有個「無有」。識之與境,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因緣而起,起即是空,空故乃能緣成。如是之法,空如而已,不得以先後生滅目之。
一切法因緣而現,故一切法無生。既然一切法無生,當然識亦無生,怎能說境從識生呢?當知何故一切法無生?以諸法因緣生故。因緣生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知一切法無生。所謂無生者,以諸法無自性也。何故無自性?以諸法因緣生故無自性。所以無生即是因緣生,因緣生即是無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相如是內外俱空。境智二衆本來寂滅。如來所說實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如實之法。無色無住。非所集。非能集。非義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
地藏菩薩言,一切法相如是,內識外境俱空。境智二衆,本來寂滅。境者外境也,智者內識也。此二皆依他而起。境以智而現,智以境而起。故境非自有,智非孤立。所以說境智二衆,本來寂滅。
此即如來所說實相之法,實相之法,即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言亡慮絕,不可思議。
如是真空之法,即非集起也。非集者,即無生也。
佛言如是!真空即如實之法,如實之法,無色相不可住。非是所集,亦非能集。非義非大。非義者非陰界入,非大者非地水火風。乃一覺本利之法,是甚深功德聚也。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者所說法義皆空。入空無行不失諸業。無我我所。能所身見。內外結使。…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總持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