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這些惡業,所以不會有罪過,不會犯戒。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大乘裏只講心,不講行爲和形式,沒有表面上的善惡,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善的,一切都是善的。小乘裏講發心動機,但是也講行爲,也講表面和形式上的善惡。小乘佛法強調不傷害衆生,但是不強調饒益衆生,它最終是爲自己解脫。大乘佛法不但不傷害衆生,而且要饒益衆生,最終是爲了衆生解脫。所以,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們是修持大乘佛法的,完全看發心,這有什麼可難的?不懂佛理的人,學佛難、修行難、解脫難、成佛難,真難,怎麼都不行!如果你把念頭轉過來了,怎麼都行!有智慧有方便的人,怎麼做都是行的,什麼都是好的;沒有智慧沒有方便的人,怎麼都是不行的,什麼都是不好的。你自己認爲是好的,實際上都是不好的,對你有很大的傷害。在知道應該怎樣做的前提下調整好心態,只要沒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恒順衆生,不會有任何的罪過,不會犯戒。如果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肯定有罪過,肯定犯戒。
我爲什麼在這裏講戒律?就是爲了讓大家懂得這些詳細的內容,懂了以後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就盡量去做,做錯了最起碼也要會忏悔。如果不懂這些道理,你連忏悔的方法都沒有,那樣造起業來就更嚴重了。只要你會調整心,就不會犯戒。如果你沒有做到,犯戒了,但是忏悔就行了,忏悔沒有什麼可難的。佛說過,有兩種人可以成就,一種是不犯戒的人,一種是犯戒以後會忏悔的人。如果犯戒了還不忏悔,那你是相信因果的人嗎?是相信輪回的人嗎?是想解脫的人嗎?
我們一定要對戒律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如果理解錯了,受戒持戒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正確地理解了,然後要認真地取舍。有時候你受了這個戒,但同時可能又犯了那個戒,因爲你受的是別解脫戒,這上面還有菩薩戒,菩薩戒裏主要講的是饒益衆生、恒順衆生。如果你受戒持戒、學佛修行太自私了,就會犯菩薩戒,要承擔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自私自利,包括學佛修行、包括受戒持戒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他人,不能傷害他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受戒持戒。現在很多修行人爲了自己持戒,總是傷害周圍的人,傷害與自己最有緣份的衆生,讓他們起煩惱,讓他們造業,這樣持戒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你爲了自己持戒而傷害對方,這對自己的修行是一種障礙,對他人也是一種障礙。
如果我們的學佛修行、守戒持戒都變成一種痛苦了,那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守戒持戒了。真正的學佛修行是一種解脫,真正的守戒持戒是一種放松。守戒持戒了,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完全放松下來。要饒益衆生、恒順衆生,你這麼做,不會有罪過,也不會犯戒。我們現在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自私自利怎麼都不行,爲了衆生、爲了他人,怎麼都行。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真心地善待周圍的人,善待一切衆生;用一顆真誠心、慈悲心來感化周圍的人、感化一切衆生。想改變他人,先改變自己。自己改變了,他人自然而然就會改變。連自己都改變不了,能改變別人嗎?
居士五戒(妄語)
居士五戒的第四條是不妄語。妄語可分爲普通妄語、大妄語、聖人妄語(上人法妄語)。聖人妄語不屬于一般凡夫人的境界,比如說“我看見天堂了”“我去地獄了”“我看見佛了”“我看見魔了”這些,超越了凡夫人的思想境界,打這樣的妄語才是犯根本戒。一般的妄語也有罪過,但是不犯根本戒。
妄語的根本戒在對境、思想、行爲、結果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妄語的對境一定是人,其它的非人或者動物都不算。如果這個人的精神有問題的話也不犯根本戒。精神正常的人,你跟他說謊話,他能聽懂你的意思,這算犯根本戒。
然後是思想,分爲動機和觀念。動機是爲了欺騙他人而說的,沒有神通說有神通,沒有看見佛說看見佛了,沒有看見魔說看見魔了,就犯戒。自己真正有神通了,無意當中說了這些不犯戒。然後是觀念,你想說的是“我看見佛了”,但說出來的是“我看見魔了”,這是觀念上的錯亂,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
行動是采取某種方法讓他人知道。是親自說、通過別人說,還是打電話、發信息說,都一樣犯戒。
結果是對方聽到了、聽懂了。對方相不相信都沒有關系,只要對方聽見了而且聽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如果對方沒有聽見或沒有聽懂,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其實打任何的妄語都有罪過,都會犯戒,但是犯根本戒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居士五戒(酒)
第五條是不飲酒。在對境上,任何酒都一樣(只要具備能使人喝醉的能力的飲品就是酒),只要喝了就犯戒。在思想上,動機、觀念都要有。在行爲和結果上,喝了並且咽下去了,就犯根本戒。如果只是漱漱口、消消毒,這不犯根本戒。
人喝酒以後很容易喪失意志,很容易放逸,通過飲酒還會犯其它的戒,所以佛對酒的要求特別嚴。作爲佛弟子,任何時候都不允許飲酒。但是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要看發心,只要是爲了衆生、爲了叁寶,怎麼做都行。
我們這裏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出于業務上的需要,經常會有應酬,這就要觀察自己的發心動機。你是爲了什麼做生意賺錢的?如果發心動機完全是善,是爲了宏揚佛法、救度衆生,是爲了對社會做貢獻而做生意賺錢的,這就是大乘修行者、大菩薩的行爲,你喝酒不會有罪過,不會犯戒。如果完全是自私自利,不可能有允許飲酒的時候。
心胸一定要打開,心量要大,目光要放遠,不能太短淺。搞那麼大的企業,做那麼大的生意,自己能吃多少,能穿多少?最後還是別人的。“我想給兒女積點財”,兒孫自有兒孫福,你這樣做也不一定能幫到他們。如果他們有這個福報的話,你不用給他們積福,他們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如果他們沒有這個福報,你給他積多少都沒有用,該失敗的時候肯定會失敗,該有困難的時候肯定有困難。
宏揚佛法就是幫助衆生,把佛法宏揚起來了,社會自然而然就安定,衆生自然而然就快樂。如果我們有錢財,就可以通過財力把佛法宏揚起來;如果我們有智慧,就可以通過智慧把佛法宏揚起來;如果我們有其他的能力,就可以通過其他的能力把佛法宏揚起來。只要我們盡心盡力。
有些學佛人太自私了,只顧自己學,一點點也不考慮他人。我們學佛是爲了解脫,那些衆生要不要解脫呢?你一定要多考慮一些。對自己的父母和兒女,你要感化他們,爲他們好好地表法,不要跟他們吵。“我自己修成了就行了,他們也不學,我不管他們了。”不能那麼想。他們是與你最有緣份的衆生,你明明知道只有通過學佛修行才能解脫,你卻不告訴他們學佛的方法,不帶著他們一起修行,你這樣太對不起衆生了!
慢慢來,你給他們種善根,與他們結善緣,替他們消業,幫他們積福,同時也別讓他們起煩惱,別讓他們痛苦,恒順他們,慢慢地讓他們轉變過來,這樣才對。你應該慈悲他們,善待他們,不要生他們的氣,更不能恨他們。你看他們多可憐、多愚癡、多顛倒啊!難道你連這點慈悲心都沒有嗎?你這樣還談得上是佛,還談得上是菩薩嗎?
要用一顆真誠心、慈悲心來對待所有的衆生。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在他們面前好好地表法,他們不可能不感動,那個時候他們會從內心裏佩服你。之前你勸也勸不動,因爲自己都沒有做到,別人能聽你的勸麼?如果現在不行,就慢慢來,他們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就給他們講幾句,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隨他們的意,不要太較勁。這樣你才能慢慢感化他們、轉變他們、救度他們。
佛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喝酒。讓大家這麼做肯定有一定的困難,那我們就發心,這樣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善事。如果不發心,連吃飯都有罪過;如果發心了,連吃飯都有功德。發什麼心?發慈悲心,發菩提心!我們現在所說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一般的人也能發。勝義菩提心剛開始肯定發不出來,這是佛菩薩的境界。爲什麼叫世俗菩提心?就是世間的凡夫人也能做到的。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是從自私自利和我執我愛裏來的,多多地發慈悲心、菩提心,我們的自私自利和我執我愛才會慢慢地斬除。沒有人讓你煩惱,煩惱是自找的;沒有人讓你痛苦,痛苦是自找的。這兩句話說起來簡單容易,但是真要明白真要做到就難了。逐漸去弄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修行;真正弄明白了,真正能做到了,你就成就了。
都好好地學一學,學明白了,考慮好了再來受戒。受戒的時候,受一條戒也行,因爲你是居士啊,不受戒怎麼當居士?當居士就應該受持居士戒。酒戒是所有戒的基礎,在不飲酒的基礎上受一條叫一戒居士,受二、叁、條戒叫二戒居士、叁戒居士,這都是多戒居士。能受五條戒是最好的,這是圓滿居士。你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和修行程度受這些戒。
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但是小乘佛法不完全這麼講。很多人將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沒有分清楚。小乘佛法講的道理拿到大乘佛法裏去了,大乘佛法講的道理拿到小乘佛法裏去了,這樣就永遠有矛盾和沖突。
一定要分清楚,什麼叫大乘佛法,什麼叫小乘佛法;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什麼叫顯宗,什麼叫密宗。這些都分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才不會有任何的矛盾與沖突。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救度衆生的方法,如果你認爲有矛盾、有沖突、有懷疑的話,那你還是沒有精通,還需要好好地學一學,好好地修一修,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
出離心是別解脫戒的基礎;四外加行是出離心的基礎
戒律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在別解脫戒裏我們講了居士五戒。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沙彌十戒、二百五十叁條比丘戒和叁百六十四條比丘尼戒,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如果沒有出離心,受持這些戒就只是一…
《居士五戒 • 菩薩戒 • 密乘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