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的戒律,不是別解脫戒,持戒持得再好,修得再精進也不能解脫。
出離心不是想發就能發出來的,必須要通過四外加行的修法。戒律講完以後,加行班正式開始修四外加行,如果你已經有了出離心,繼續培養就行了;如果還沒有出離心,就要好好地學修四外加行。我經常說,只有通過認真的聞、思、修才能成就,不認真的話什麼也得不到。學佛修行要全力以赴。有時間了,沒事幹了才念一念,一有事立刻就忘了,平時根本提不起來正念,以這樣的修法想解脫、想成佛是做夢!
爲什麼現在我們修得這麼難?有時候精進,有時候懈怠,反反複複,斷斷續續的呢?就是因爲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我講過,出離心不是逃避心,出離心是一種敢面對、敢承擔的勇敢的心。現在我們不敢面對、不敢承擔,怕起煩惱、怕受苦受累,然後就“不管了、不要了……”這都是逃避心。對輪回、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這叫放下;認真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叫不放棄。
學佛不難,修行不難。難在哪裏?難在把握不住,不會學、不會修。現在很多學佛修行人剛開始的時候還行,時間長了,越學越糊塗,越修越痛苦,都變成壓力了。有真正的善知識的指點,依照他的要求去做,這叫會學;有正確的方法,按照正確的方法去修,這叫會修。這樣學佛是一種享受,修行是一種快樂,不會有任何的難處。越修越自在、越學越清醒、越修越勤奮,這樣才有修行。現在都是越修越傻,變成傻子了——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懂,什麼也想不起來。哪有那樣學佛的?把自己弄得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這樣學佛修行,還不如不學不修好。
很多學佛的人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別人看不起你那是肯定的,因爲你沒有好好表法。如果你表法好了,別人自然而然就會崇拜你,贊歎你。現在他們看不起你,誹謗你,就是自己的原因,你沒有做好,你越修越懶,都成了懶鬼了。天天在佛堂裏坐著,嘴裏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嗎?這不叫念佛!哪有這樣的佛?哪有這樣的菩薩?你跟哪個佛菩薩學的?
西方叁聖的佛像裏,阿彌陀佛是坐著的,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站著的,這都是表法。阿彌陀佛坐著不動,表示一切法的本性是不動不變,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兩位菩薩站著,表示佛菩薩爲了衆生一刹那也沒有休息,利益衆生的事業一刹那也沒有停止。哪有那麼傻、那麼懶惰的菩薩?
真的有修行了,幹活都不會覺得累,積福消業嗎!打掃衛生的時候是抹業障,擦煩惱。不幹淨是你的心,心不幹淨才有不幹淨,你把不幹淨的弄幹淨了,這就是修行。你看你現在,家裏弄得亂七八糟的,自己搞得髒兮兮的,一個人看見,一百個人傷心,哪有這樣的學佛人?哪有這樣的修行者?像傻子一樣,胡裏胡塗地學,什麼時候能解脫,什麼時候能成佛?所有的叁界衆生包括天人、天王和梵輪王都贊歎、恭敬、供養佛菩薩。我們不是要學佛麼?可是你連周圍幾個人的贊歎和恭敬都沒有得到。
你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知道生死的來源和去處。把這些道理弄明白,這叫學佛修行。“明心見性”說起來很神,實際上沒有什麼可神的。什麼叫明心見性?實實在在地說,就是讓你找到你自己。你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你自己,沒有弄明白自己的心到底在哪裏,總是這樣胡裏胡塗地過日子,難道這還不愚癡嗎?
一定要好好地修,把出離心修出來,在此基礎上受居士五戒。你連五條戒都受持不了,就更不要提二百五十叁條比丘戒或者叁百六十四條比丘尼戒了。如果沙彌(尼)或比丘(尼)犯了根本戒,並且對所犯的戒有隱瞞心,就不能重新受戒了;如果沒有隱瞞心,還是可以重新受的,但是在數目上有限製。按照藏傳佛教的規矩來說,只有叁次重新受的機會,超過了叁次,就再也不能重新受了。在居士戒裏就沒有這樣的要求,犯了居士戒的根本戒以後,即便有隱瞞心,也可以重新受。在數量上也沒有什麼限製,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萬次都可以。佛多慈悲啊,對你們已經夠寬大的了,還有什麼可難的?盡管這樣,你也盡量不要犯戒。犯戒(尤其是犯根本戒)犯得越少,你成就越快;犯戒犯得越多,你成就越慢。現在很多人都自稱爲居士,實際上沒有受過居士戒的人是不應該稱爲居士的。如果你想解脫、想成佛的話,受五條戒沒什麼可難的。
菩薩戒
接下來我們講菩薩戒。相續中有了菩提心以後,才能得到菩薩戒的戒體,才算進了大乘法門,才能成佛。受別解脫戒只能解脫,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不能成佛。阿羅漢沒有佛那樣大的功德,也不能獲得徹底永久的解脫;佛是徹底永久的解脫,沒有任何的障礙。阿羅漢還有障礙——所知障、習氣障都沒有斷;佛是所知障、習氣障都斷了。佛的功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阿羅漢功德、智慧、福報都沒有圓滿,只是超越了叁界輪回,斷證還沒有圓滿。斷,是斷除罪障;證,是證得菩提。 這裏的菩提心不是指勝義菩提心,而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兩個,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發了願行菩提心,就是受了菩薩戒。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必須要有方法,這裏的方法指的就是儀軌。
在藏傳佛教裏,發心的儀軌有兩個大的傳承,一個是深觀派的,是龍樹菩薩的傳承;一個是廣行派的,是無著菩薩的傳承。龍樹菩薩的傳承是從文殊菩薩那裏傳下來的,無著菩薩的傳承是從彌勒菩薩那裏傳下來的。我們現在所用的儀軌是龍樹菩薩的傳承,我們每天都是通過這個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初次受菩薩戒,應該在善知識的面前受,以後自己在佛像前受就可以了。
菩薩戒也有根本戒和支分戒。支分戒的內容講起來就多了,可以自己看書學習,我們在這裏主要講根本戒。菩薩戒的根本戒有一條的、四條的、十八條的,最起碼受一條,中等的受四條,最好受十八條。
一條的菩薩戒根本戒: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放棄願菩提心。這也就是不放棄衆生。什麼叫放棄衆生?你從心裏想:他需要我的幫助,我也能幫助他的時候,我也不幫助他;他需要我的救度,我也能救度他的時候,我也不救度他。這就叫放棄。對一個衆生也是一樣,對一切衆生也是一樣,如果你心裏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你就犯戒了——這是犯菩薩戒最根本的一條戒。
然後是四條的菩薩戒根本戒,下面詳細講述。
1、貪利養與恭敬而贊歎自己,誹謗他人。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就是菩薩,在沒有什麼意義的情況下不能自贊毀他。犯這一條根本戒有一定的要求。在動機上,完全是出于貪心,目的完全是爲了獲得他人的利養與恭敬而去贊歎自己。贊歎的方式無論是當面說的、打電話說的還是發信息說的都一樣。在結果上,對方聽到了並且聽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了。誹謗他人也有這樣的前提,怕他人得到了利養與恭敬而自己得不到,出于這樣一種貪心和嫉妒,通過某種方式誹謗他人,對方聽到了,並且聽懂了你的意思的時候,就犯根本戒了。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
2、吝啬財物而不施舍。這裏的財物不僅指錢財,也包括能力和智慧。在有意義的情況下你可以不施舍,但如果完全是出于貪心與吝啬而不施舍,就有罪過。對方特別需要你的幫助,你也明明知道只有你能幫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舍不得自己的財富、能力或智慧,就犯根本戒了。比如在對方需要佛法的情況下,你懂得佛法卻不宣講,就犯根本戒,因爲這樣就失去了慈悲心和菩提心。
3、不放棄對他人的傷害之心。你與他人發生矛盾以後想傷害他,上師、善友們都知道了你的心,勸說你放棄這種念頭並忏悔,你表面上忏悔了,但是心裏還是不放棄,繼續留著想傷害他的痕迹,這樣你就犯根本戒了。這就是對衆生的傷害心特別重,不聽勸阻,不如法忏悔,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犯根本戒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傷害他人的念頭,有念頭就有罪過。但是沒有經過忏悔或沒有上師、善友的勸說,也不犯根本戒。
4、誹謗大乘經典的內容。其實只要誹謗佛法就有罪過,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的經典有很多種,有的強調方便的修法,有的強調甚深智慧的修法,有的方便智慧二者兼有。經典是全面的。什麼叫誹謗?你明明知道這是佛法,但是你卻說這不是佛法,學這樣的法不能解脫成佛。只要這樣誹謗大乘經典的內容就犯根本戒了。
在菩薩戒的根本戒中,受持這四條戒是中等的。還有十八條的,其中五條是國王容易犯的戒,五條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八條是普通百姓容易犯的戒。
國王容易犯的五條戒律:
1、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盜叁寶的財産。
2、說叁乘法不是佛陀的教言,還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使自己或他人遠離佛法。
3、搶劫出家衆的衣物,打罵、禁锢、傷害他們,強迫出家衆還俗。
4、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
5、持有邪見,說善惡的因不會有苦樂的果報。
大臣容易犯的五條戒律:
1、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盜叁寶的財産。
2、說叁乘法不是佛陀的教言,還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使自己或他人遠離佛法。
3、搶劫出家衆的衣物,打罵、禁锢、傷害他們,強迫出家衆還俗。
4、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
5、在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權勢毀滅城鎮、村莊。
一般人容易犯的八條戒律:
1、對沒有聽過因果循環及世間無常的人,和不確定他是不是小乘根器的人,爲他們演說深奧的空性,使他們退失信心而舍棄菩提心。
2、對大乘根器的人說“修大乘法不能解脫”,使他放棄大乘法門而進入小乘。
3、向小乘根器的人說“小乘狹隘不如大乘廣闊”,勉強他放棄小乘而進入大乘法門。
4、不僅自己這樣認爲,而且也對他人說:“小乘的法沒有用…
《居士五戒 • 菩薩戒 • 密乘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