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五戒 • 菩薩戒 • 密乘戒▪P5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斷除煩惱,修小乘的法也不會解脫不能成佛。”讓他人失去信心而放棄小乘法門。

  5、爲了得到世間的財利名聞而贊歎自己,毀謗他人。

  6、爲了得到世間的財利名聞而僞裝自己的德行,欺诳他人,譬如對人說“我已經證悟了”等等。

  7、挑撥離間,破和合僧。在僧團和僧團之間做挑撥離間,而破壞僧團和僧團之間的團結。

  8、(1)偷竊、奪取、占有參禅苦修者的財物,來供養不是苦修的,而是爲人誦經的法師。

  (2)爲人誦經的法師,知道供養品來自偷竊、奪取、占有參禅苦修者的財物卻接受,如果他受了菩薩戒的話,他也破戒。

  以上就是十八條的菩薩戒根本戒。

  其實,所有的菩薩的戒體,菩薩的學處都包含在這兩條戒裏:斷除對衆生的損害和損害因,修持對衆生的饒益和饒益因。“對衆生的損害”是指損害衆生的行爲,“損害因”是我執和我愛;“對衆生的饒益”是指饒益衆生的行爲,“饒益因”是慈悲心和菩提心。菩薩所做的都是饒益衆生的事,不能有任何傷害衆生的行爲。這兩條戒,已經把所有的菩薩戒,願行菩提心的學處都包含進去了,能認真做到這兩條,就一切都包括了。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這就看自己了。

  解脫成佛是大事,是生生世世永久的的事,而那些小事只是眼前的事。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要太短淺;心胸要打開一些,不要太狹窄。目光太短淺,心胸太狹窄,你肯定會因之受苦。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一切快樂的來源是饒益衆生,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只爲自己就行了,我還要爲他人?這不是沒事找事嗎?”那你就繼續爲自己吧,你永遠也解脫不了。裝得好好的,心裏有沒有痛苦自己最清楚。來源是什麼?你無始劫以來一直爲自己,一直自私!你還繼續這樣,就要繼續感受痛苦。

  佛和上師讓你饒益衆生,你能做到的就要去做。爲什麼讓你發慈悲心、菩提心?爲什麼讓你饒益衆生?說是爲衆生發的、爲衆生做的,實際上都是給自己發的,沒有給別人發;都是給自己做的,沒有給別人做!發心也是給自己發的,修行也是給自己修的。有智慧的人,爲自己的時候去爲衆生;沒有智慧的人,爲自己的時候直接去爲自己。沒有智慧的人永遠都得不到解脫,有智慧的人在爲他人的時候,使自己得到解脫。

  我們發慈悲心,發菩提心,要幫助衆生,饒益衆生,實際上誰得到了?自己得到了;誰解脫了?自己解脫了。增加福報了,增加的是自己的福報;增加智慧了,增加的是自己的智慧。修佛就是修成“自己佛”麼!修行是修自己,修成佛的也是自己,不是他人,不是衆生。

  准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這篇《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頂者,請不要閱讀下文

  

  密乘戒(上)

  守戒、持戒都特別重要,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有智慧才不起煩惱,沒有煩惱才沒有痛苦。我們在別解脫戒裏講了居士五戒,真正受持了這些戒,才可以受菩薩戒。菩薩戒有兩個要點,一是斷除對衆生的損害和損害之因,二是修持對衆生的饒益和饒益之因,所有的菩薩戒、所有的菩薩學處都包含在這兩條戒裏。我執我愛和自私自利是傷害衆生的根源,由此而生的行爲都要斷除;慈悲心和菩提心是饒益衆生的根源,由此而生的行爲都要修持。

  修持密法的人還要受持密乘戒。密宗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密法有藏傳的、東傳的和南傳的,密乘戒也有共同的與不共同的,但是十四條根本戒是密乘的共同戒,修密法的人都要受持。密乘戒還有很多支分戒,這次主要講的是十四條根本戒。

  1、诋毀上師。與其他的學問不同,修持佛法必須要通過上師的竅訣才能開智慧,才能領悟,才能證得。

  顯宗裏也講依止善知識。阿難尊者曾對佛陀說,我才知道在修行的過程中大部份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然而佛說,不是大部份,而是全部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和攝受,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密宗裏更是強調依止上師。佛經裏講,一切賢劫千佛都是通過上師的竅訣而成佛的,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

  密宗裏有六種上師:一是引你進入佛門的上師,也可以說是皈依上師;二是領你忏悔業障的上師;叁是一般的結緣上師;四是給你傳授密宗續部經典的上師;五是給你傳授竅訣的上師;六是給你灌頂的上師。對這些上師都不能有不恭敬的行爲,更不能誹謗。

  犯這條戒的根本戒也有一定的要求。犯根本戒的對境是叁恩上師——給你灌頂,給你傳承,給你竅訣的上師,叫具足叁恩的上師,叁恩上師可以是幾位也可以是一位。對叁恩上師誹謗诋毀,從世間法的角度說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從佛法的角度說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禅定等等,都是誹謗;當面說、背後說都一樣。另外,違背上師的教言,對上師有嗔恨心,有邪見,這些也犯根本戒。

  佛都是一體的,修一尊佛等于修一切佛;上師都是一體的,依止一位上師等于依止所有的上師。半信半疑地依止上師,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每個上師都有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不會完全一樣。修本尊依止上師要看緣份,修法要看根基,你看看自己的緣份、根基在哪裏?釋迦牟尼佛當時傳法的時候,傳的是相應法,相應的法才能度化衆生。再殊勝的法,與你的心不相應也無法使你解脫。

  修法的時候要選擇一個相應的法,依止上師要選擇一位有緣份的上師。你喜歡的,不一定是有緣份的。有緣份是指他能給你一條解脫的路,並且你隨時能親近他,隨時能與他溝通。你的上師功德再大,德性再高,如果你親近不了他,無法修持他的意行,這樣的依止對你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他們這些功德能直接使你成就,那依止佛菩薩就行了,佛的功德是最最圓滿的,菩薩的慈悲是最深廣的,就沒有必要依止上師了。

  佛法廣大奧妙,如果沒有上師的指點和竅訣,你再聰明、再精進也不可能領悟。如果你依止上師了,但是見次面都困難,這樣的依止也沒有什麼意義。要在上師的引導下聞思修。在彼此了解的情況下,你有什麼問題,他能給你解決。你需要灌頂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灌頂了;你需要傳承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傳承了;你需要竅決的時候,他知道該給你竅決了,然後給你竅決讓你證悟。他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向解脫,這樣的依止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上師才是你真正的上師。

  現在都是糊裏糊塗地依止上師,先依止、後觀察,然後就發生了很多到處誹謗上師的事情。這樣就犯根本戒了!犯根本戒就要下金剛地獄!密宗裏講的金剛地獄比顯宗裏講的無間地獄還慘烈。爲什麼叫金剛地獄?幾乎不能出來。

  依止上師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地依教奉行,如果依止上師以後卻違背上師的教言,會有很嚴重的罪過,會犯根本戒。所以依止上師以後,任何時候都不能誹謗上師,甚至你明明知道他有缺點、有過失也不可以說,因爲你已經依止他了。如果不依止上師,雖然談不上受戒、犯戒,但是你誹謗這些大德、成就者,罪過也是一樣的。

  2、違背佛的教言。我們學佛人,尤其是學密法的人不能違反佛的教言,但是犯根本戒也有一定的條件。第一,違背的教言必須是叁戒以內的,也就是違背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的內容。第二,你明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犯別解脫戒、菩薩戒或密乘戒的。第叁,以輕視的態度做違背佛教言的事,並且對別人說了,別人也聽見了、聽懂了。滿足了這叁個條件,就犯根本戒了。比如說你明明知道喝酒是犯戒的,卻以輕視的態度說,“喝酒有那麼大的罪過嗎?”這樣就犯根本戒了。再比如說,犯戒了有罪過,要下地獄的,但是你心裏有點不相信,不以爲然地說,“犯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下地獄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也是犯根本戒。如果違背了佛的教言,卻不具備以上這叁個條件,也有罪過,但是不犯根本戒。

  3、仇恨金剛兄弟。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所有的佛弟子都是我們的道友,不應該相互仇恨、誹謗或傷害。金剛兄弟(金剛道友)分叁種,有遠的——所有的佛教徒,有近的——修持密法的道友,有最親近的——在一個壇城、一個上師門下接受灌頂、戒律和竅決的道友。如果對境是最近的金剛兄弟,跟他們發生矛盾,怨恨他們以致于打罵、誹謗,就犯根本戒了。如果僅僅是怨恨,但是沒有打罵、誹謗,也不犯根本戒。

  上師是父親,壇城是母親,金剛兄弟之間是生生世世的緣分,生生世世的兄弟姐妹,成佛以後還要在一起,所以一定要搞好關系,不能有矛盾,不能有怨恨,更不能傷害、誹謗。我們很多人畢竟還是凡夫,天天在一起難免會發生矛盾,但是立即要統統地忏悔,心裏不能留痕迹。心裏如果繼續留有痕迹就會犯根本戒,要下金剛地獄。如果金剛兄弟之間都是相互尊重、照顧、幫助,這樣成就也快;如果發生矛盾了,障礙也會特別大,這是生生世世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注意。

  4、舍棄慈心。對某一個衆生或對所有衆生舍棄慈心都包括在內。我們在菩薩戒中講過,對某一個衆生或者所有衆生發願,“我能利益他的時候我也不利益他,能救度他的時候我也不救度他,願所有的快樂、利益都離開他,所有的痛苦、惱損都降臨到他身上”,心裏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就會犯菩薩戒,也會犯密乘戒。有時候我們會對不喜歡的人産生這樣的想法,所以這條戒也容易犯。

  5、舍棄菩提心。這裏講的菩提心不是勝義菩提心,而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心裏所發的願。本來發過菩提心了,要爲衆生成佛,後來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和磨難,轉而生起後悔心,“度衆生太難了,我實在是做不到,還是修小乘,爲自己修解脫吧。”像這樣舍棄過去所發的菩提心,就犯根本戒了。

  6、誹謗正法。…

《居士五戒 • 菩薩戒 • 密乘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