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聽聞之後頂戴受持。
然後慧日法師又漸漸來到北印度,有一健馱羅國,其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聖像,凡有一心志誠而恭敬祈禱請求者,菩薩大多會現身。慧日法師于是七日至誠頂禮叩頭,並且斷食,以畢其性命見到菩薩爲期。到了第七日夜裏尚未半夜之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現出紫金色之相貌,身長有一丈多,坐在寶蓮華之中,垂下右手撫摩慧日之頭頂曰:“你想要弘傳佛法以自利利他,在此西方有淨土,名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今現在彼國,應當勸令衆生念佛誦經,回向發願往生西方。到彼極樂國土之後,即得親見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可以得到廣大之利益。你自己應當知道,淨土法門勝過于其他種種之修行。”說完之後觀世音菩薩即消失不見。慧日法師原本經過幾日的斷食,身體非常疲困,聽聞到菩薩的開示之後,身體突然強壯起來了。
等到登上蔥嶺向東而歸時,總共已經走過了七十余個國家,曆時共有一十八年。唐朝開元七年,才到達長安,向皇帝進獻了佛陀真容之畫像以及梵文的經典等等,令皇帝之心意開悟歡喜,因此賜號曰“慈愍叁藏”。
慧日叁藏平生常常勤修淨土法門之行業,著作《往生淨土集》流傳于當世。其教化之道與善導大師、少康大師,雖然不同時代,但是卻同是以念佛法門教化衆生也。此外又因爲僧衆之徒,大多迷昧不知五辛之中“興渠”是什麼,因爲關于興渠,人們大多說法不同,有人說是芸薹胡荽,有人說是阿魏,唯有慧日叁藏在其《淨土集》的別行書中說道:“五辛,此土唯有四種,一蒜、二韭、叁蔥、四薤,缺于興渠,梵語稍微有些差僞,正確之音爲“形具”。我在其它的國家中不曾見到,只有在回國時經過于阗,才得見到此物。其根粗細如細蔓菁,根是白色的,其臭味如同蒜。彼國之人種植此物以取其根部而食。在冬天的時候,到彼田園則不見其枝葉。薹荽非是五辛,所以食之無罪,慧日我親見此事而可以證驗也。”
唐朝天寶七年,命終于所住之佛寺,人們稱其享齡六十九歲,葬于白鹿原,後來成爲一個小塔。高僧傳叁集聲德篇
(叁)宗赜禅師蓮華勝會錄文
如果以念佛爲有念,以往生爲有生者,此乃是常見之過失也。若是以不念佛爲無念,以不求往生爲無生者,此乃是受邪見之所迷惑也。念佛的當體即是無念,往生之當下即是無生,如此才是中道第一義谛。是故以實相本際之真如理地來說,則不受任何一塵之染著,如是則上無諸佛可以憶念,下無淨土可以往生。若是論及佛法之事相門中,則不可舍離任何一法,如是則總攝一切諸根塵識一切法也。因爲所謂的念佛叁昧者,乃是歸本還源之要術,指示開通往生極樂淨土之一道門路。所以雖然終日念佛,而不乖離于無念;雖然心中熾然發願求往生,而不違背于無生。因此能夠凡夫衆生與彌陀聖人雖然各自住于其位,而能彼此感應道交;東方與西方雖然沒有互相往來,而神識卻遷往于清淨國土,這實在是真實而不可質疑的啊!
是故《阿彌陀經》雲:“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之後,能至誠一心執持名號,乃至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雖然分別以折伏、攝受二種法門,示現居住于穢土與淨土兩個世界。然而依照二位聖者之意,豈只是以娑婆國土,充滿高低的丘陵坑坎,五趣混雜而居,土堆石礫諸多山丘,汙穢濁惡充滿于世界,以此而爲可厭離之境。而極樂世界,黃金爲地,行樹高大而參天,樓閣高聳以七珍爲飾,蓮華以青黃赤白四色而開,以此而爲可欣求的。實在是因爲初發心入道之人,忍力尚未純熟,必須依托清淨之外緣,以爲增上修行之力。
何以如此呢?因爲娑婆國土,釋迦世尊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降生;而極樂世界之中,阿彌陀佛如今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徒仰其嘉名;而在極樂世界之中,彼二大菩薩,可以親近而爲殊勝之良師益友。娑婆國土,諸魔競相造作,惱亂清淨修行之人;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大光明之中,決定沒有魔擾之事。婆娑國土,邪見邪聲擾亂心智,女人色態妖惑而使人淫逸;極樂世界,流水花鳥樹林羅網,皆能宣說妙法令人修行。並且正報清淨,沒有女人之果報。那麼修行者之外緣條件之完備,沒有一個比得上西方極樂者。信心淺薄的人,常常隨便就懷疑毀謗。
我曾經評論說:此方之人,無不厭惡俗世屋舍之喧鬧煩躁,而仰慕寺院蘭若之寂然幽靜。是故如果有人舍家而出家者,則必定殷勤地贊歎。然而娑婆世界具足的種種衆苦,又何止如世俗屋舍之喧鬧煩躁而已?極樂世界之優遊自在,又豈只是和寺院蘭若之寂靜一般而已?知道舍家出家很好,而卻不願往生西方修道,這是第一個疑惑也!
出家之後千山萬裏辛勞勤苦,向遠地去尋求善知識,就是爲了要發明心地、明心見性,決擇生死之大事。而阿彌陀佛,其色相端嚴,智慧具足,一切淨業圓滿殊勝,四十八願願力洪深,只要阿彌陀佛一旦發出圓滿之音演說佛法,則一切衆生無不明了契悟。願意到處參訪善知識,而卻不想要親見阿彌陀佛去學習佛法,這是第二個愚癡迷惑啊!
此外參訪時若是遇到大叢林有廣大住衆,則樂于依止居住。住衆較少的道場,便不想要依附安居。然而極樂世界當中,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甚爲衆多。諸多最上功德的善人,皆能聚會于一處。既然想要親近大叢林,而卻不仰慕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衆菩薩,這是第叁個愚癡迷惑也!
此娑婆世界之人,最上的壽命不過是一百歲,而童年愚癡老時衰殘,還有疾病相連,昏沈睡眠,一生之中已經占了一大半。菩薩還有隔昏隔陰之迷,聲聞尚且在出胎時迷昧不知前世,如此則寶貴如同尺璧之一寸光陰,十分已經喪失其九分,然而卻仍未能登于不退之地,實在是令人寒心。而西方極樂世界之人,其壽命無量無邊,只要一旦托質蓮胎,則更無死亡之苦,能夠相續無間地修行,直至成就菩提爲止。所以只要一往生便可獲得不退轉之位,佛果決定可以期待而得之。甯願流轉于娑婆世界短促之光景,而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壽命之長年,這就是第四個愚癡迷惑也!
若是真的能夠位居于不退之位,證得無生之果,在五欲中而無欲執,居六塵裏而不染塵,才能興起無緣之大慈,運行同體之大悲,回入娑婆世界塵勞境界當中,和光于五濁之中廣度衆生。若是只有淺陋之見聞、單薄的智慧,或是只與微少之善法相應,便自認爲永遠超出四生之流,高登超入于十地之中,诋毀诃斥西方淨土,耽戀執著娑婆世界,則必定一無所得、而掩目哭泣空手歸去,將來在生死之中宛轉流浪,與牛馬畜生並肩而行,並且接續于地獄之中。真是不知自己是何人,而想要比擬于大權示現之菩薩,這就是第五個愚癡迷惑也!
是故佛經中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如果不願意相信諸佛誠實之言,不願往生西方淨土,豈不是非常的愚癡迷執嗎?若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之言,而往生于西方淨土,則是叁界系縛所不能拘束,劫末之災所不能傷害,遠離了人間之八苦,無有天上天人五衰之惱,尚且沒有惡道之名,更何況是有真實的惡道在淨土中呢?
極樂世界唯有開顯一乘究竟之法,決定沒有叁乘之權說,歸依于自性一體叁寶,奉事于十方世界之如來。阿彌陀佛放光照攝其體,萬般煩惱迷惑暗中消除,以佛法之禅味資養心神,六種神通圓滿具足。叁十七品助道之法,應念之間圓滿成就。叁十二種隨類應身,遍滿于塵刹的國土,周旋于五道衆生之間,普遍教化諸般根器。不動于一心真如之體,而遍行于種種叁昧,遍灑定水于叁千世界,引導衆生出離火宅。如是自利利他,皆悉能夠圓滿成就。此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也,乃是解脫生死之要門,修行佛道之捷徑。是以了義之大乘經典,無不指歸于極樂淨土。前代之賢人、後世之聖者,無論自身或令他人皆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凡是想要度化他人者,首先必須要自我度脫是也!
嗚呼!人們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必有近身之憂患。一旦失去人身,便要萬劫深深懊悔。于是率領大海之衆,各個稱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回向有緣之衆生,期願皆得往生彼極樂國土。期望能夠得生于極樂世界的蓮池勝會,生于黃金之地、得到佛法之光明。只要大家互相勉勵資助,必定能夠圓滿達成此願。操持著順水之舟船,更加上橹棹水槳之功,則十萬億國土之遙遠,便可不涉辛勞而到達。
元估四年冬天,宗赜夜裏夢見一名男子,戴著黑色的頭巾,穿著白色之衣服,年約叁十歲左右,風姿面貌清新美好,舉止行動飄逸優雅,以手作揖告訴宗赜說:“我想要加入長老的彌陀念佛會,希望能夠書寫一名會員。”宗赜乃取出蓮華勝會的記錄本子,手中秉持著筆問曰:“先生何名?”白衣士人雲:“名普慧。”宗赜書寫之後,白衣士人又雲:“我的家兄也要書寫會名。”宗赜問曰:“令兄何名?”白衣士人雲:“家兄名爲普賢。”說完之後白衣人便消失不見。宗赜夢醒之後詢問諸長老大德,大家都說:“《華嚴經》的〈離世間品〉,有兩位大菩薩之名。”宗赜我認爲佛子推行佛事,幫助佛陀宣揚教化,必定有聖賢菩薩暗中贊助,然而菩薩能來參預此勝會者,可見念佛求生淨土豈是一個小因緣而已!普賢菩薩常常變換名字、改易稱號,不知道誰也許是菩薩呢?因此如今更以二位大菩薩作爲會首。
(四)大智律師淨業禮忏儀序
元照我自從下戒壇以來,便知道要學習戒律,但是因爲天生禀性平庸淺薄,並且行爲不賢不肖。後來遇到天臺神悟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才知道要改變以前的形迹。于是乃深入探求祖師之教示,廣博研究佛法大乘,因而于佛陀祖師甚深微妙之言,淺薄地有一些領悟。自己曾經暗自思惟曰:“初發心的晚學衆生,難道就沒有宿世之善根,只是因爲沒有遇到良好的引導,因而作惡不知羞恥,虛妄喪失其一生之緣,蒙受長劫之苦楚。”于是我乃發起廣大誓願,希望能夠常常生于娑婆的五濁惡世,並且通達佛法,作一切衆生的大導師,提攜誘導雲雲衆生,令其皆能入于佛道。我又見到《高僧傳》當中慧布法師曾說:“西方極樂國土雖然清淨,但這不是我所願求的。假使在十二劫中于蓮華之內享受安樂,何如在叁途極苦之處救度衆生也。”由此我更加堅持己見,如是經曆了許多年月。而于淨土法門,毫無歸向之心。見到有人修淨土行業者,更加以輕視毀謗。
後來我遭逢重病,色身體力衰萎羸弱,心神意識迷昧茫然,沒有辦法了知控製心之趨向。後來病愈之後,頓時覺悟先前之過非,暗自悲泣心中感傷,深深自我責備忏悔,知道自己的志願雖然弘大,但是道力並未能夠堪任此事。因此閱覽了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其中說到初發心的菩薩,尚未證得無生忍智,必須要常常不離于佛。其中又引《大智度論》說:“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于濁惡的世界,救度受苦的衆生,但是此舉並無是處。譬如初生的嬰兒,不得離開母親身旁。又如只有幼弱羽翅的雛鳥,只可以在樹枝間跳躍,尚不能展翅高飛。”
自此之後我便全部放棄平生所學的學問,專問尋找淨土的教典與修行法門,二十余年之間,未曾暫時舍離。如是研究參詳性理教典,搜尋整理古今之論著,于是頓時釋懷了種種之疑惑,愈加深信念佛法門。又見到善導和尚所謂專雜二種修行方法。若是專一修習念佛法門者,一百個人修即一百個往生。若是雜修其它方法者,萬千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往生。因爲雜修者大多心識散亂,觀行難以成就。我因而從此一心一意專持四字名號,幾生幾世逃離于如來慈父,如今方始知道歸回。並以自己所修之法門,展轉教化引導于衆生,盡無量劫之未來際,廣大贊歎淨土法門而無窮極。佛法雖然說方便有多門,但是皆是從信心而得進入。如同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獲得悟入圓通之法,入于叁摩地。
我又更再思惟,以前所造的無量無邊罪業,不信淨土法門,謗破佛法毀壞他人,業因既然已經成就,苦果必定要承受,縱使經過百千劫之久,所作之善惡業也不會消亡。業力的體性雖然空寂,而應得之果報卻不失不壞。內心深感慚愧羞恥,日夜朝夕戰戰兢兢惟惶惟恐。于是恭對如來聖像之前,至誠吐露內心肝膽,五體投地,懇切苦到祈求忏悔。並且發下廣大誓願,普遍攝受一切衆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門,盡得往生極樂淨土。爲了能夠方便常時修習,是故必須建立儀軌,因此結集諸經論之文,編排成此忏法,從開始至末後,次第編列十門。都是依據聖人之言,鹹皆遵照古德儀式,事相盡量簡單扼要,法門貴在精辟專一。最重要的是爲了以之自修,豈敢持示以諸方先達大德。期望後世賢者披覽此書時,能了知我的心意也。
淨土十要第四 終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