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P6

  ..续本文上一页师听闻之后顶戴受持。

  然后慧日法师又渐渐来到北印度,有一健驮罗国,其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圣像,凡有一心志诚而恭敬祈祷请求者,菩萨大多会现身。慧日法师于是七日至诚顶礼叩头,并且断食,以毕其性命见到菩萨为期。到了第七日夜里尚未半夜之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出紫金色之相貌,身长有一丈多,坐在宝莲华之中,垂下右手抚摩慧日之头顶曰:“你想要弘传佛法以自利利他,在此西方有净土,名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今现在彼国,应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回向发愿往生西方。到彼极乐国土之后,即得亲见阿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可以得到广大之利益。你自己应当知道,净土法门胜过于其他种种之修行。”说完之后观世音菩萨即消失不见。慧日法师原本经过几日的断食,身体非常疲困,听闻到菩萨的开示之后,身体突然强壮起来了。

  等到登上葱岭向东而归时,总共已经走过了七十余个国家,历时共有一十八年。唐朝开元七年,才到达长安,向皇帝进献了佛陀真容之画像以及梵文的经典等等,令皇帝之心意开悟欢喜,因此赐号曰“慈愍三藏”。

  慧日三藏平生常常勤修净土法门之行业,著作《往生净土集》流传于当世。其教化之道与善导大师、少康大师,虽然不同时代,但是却同是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也。此外又因为僧众之徒,大多迷昧不知五辛之中“兴渠”是什么,因为关于兴渠,人们大多说法不同,有人说是芸薹胡荽,有人说是阿魏,唯有慧日三藏在其《净土集》的别行书中说道:“五辛,此土唯有四种,一蒜、二韭、三葱、四薤,缺于兴渠,梵语稍微有些差伪,正确之音为“形具”。我在其它的国家中不曾见到,只有在回国时经过于阗,才得见到此物。其根粗细如细蔓菁,根是白色的,其臭味如同蒜。彼国之人种植此物以取其根部而食。在冬天的时候,到彼田园则不见其枝叶。薹荽非是五辛,所以食之无罪,慧日我亲见此事而可以证验也。”

  唐朝天宝七年,命终于所住之佛寺,人们称其享龄六十九岁,葬于白鹿原,后来成为一个小塔。高僧传三集声德篇

  (三)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

  如果以念佛为有念,以往生为有生者,此乃是常见之过失也。若是以不念佛为无念,以不求往生为无生者,此乃是受邪见之所迷惑也。念佛的当体即是无念,往生之当下即是无生,如此才是中道第一义谛。是故以实相本际之真如理地来说,则不受任何一尘之染著,如是则上无诸佛可以忆念,下无净土可以往生。若是论及佛法之事相门中,则不可舍离任何一法,如是则总摄一切诸根尘识一切法也。因为所谓的念佛三昧者,乃是归本还源之要术,指示开通往生极乐净土之一道门路。所以虽然终日念佛,而不乖离于无念;虽然心中炽然发愿求往生,而不违背于无生。因此能够凡夫众生与弥陀圣人虽然各自住于其位,而能彼此感应道交;东方与西方虽然没有互相往来,而神识却迁往于清净国土,这实在是真实而不可质疑的啊!

  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之后,能至诚一心执持名号,乃至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世尊与阿弥陀佛,虽然分别以折伏、摄受二种法门,示现居住于秽土与净土两个世界。然而依照二位圣者之意,岂只是以娑婆国土,充满高低的丘陵坑坎,五趣混杂而居,土堆石砾诸多山丘,污秽浊恶充满于世界,以此而为可厌离之境。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高大而参天,楼阁高耸以七珍为饰,莲华以青黄赤白四色而开,以此而为可欣求的。实在是因为初发心入道之人,忍力尚未纯熟,必须依托清净之外缘,以为增上修行之力。

  何以如此呢?因为娑婆国土,释迦世尊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降生;而极乐世界之中,阿弥陀佛如今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只能徒仰其嘉名;而在极乐世界之中,彼二大菩萨,可以亲近而为殊胜之良师益友。娑婆国土,诸魔竞相造作,恼乱清净修行之人;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大光明之中,决定没有魔扰之事。婆娑国土,邪见邪声扰乱心智,女人色态妖惑而使人淫逸;极乐世界,流水花鸟树林罗网,皆能宣说妙法令人修行。并且正报清净,没有女人之果报。那么修行者之外缘条件之完备,没有一个比得上西方极乐者。信心浅薄的人,常常随便就怀疑毁谤。

  我曾经评论说:此方之人,无不厌恶俗世屋舍之喧闹烦躁,而仰慕寺院兰若之寂然幽静。是故如果有人舍家而出家者,则必定殷勤地赞叹。然而娑婆世界具足的种种众苦,又何止如世俗屋舍之喧闹烦躁而已?极乐世界之优游自在,又岂只是和寺院兰若之寂静一般而已?知道舍家出家很好,而却不愿往生西方修道,这是第一个疑惑也!

  出家之后千山万里辛劳勤苦,向远地去寻求善知识,就是为了要发明心地、明心见性,决择生死之大事。而阿弥陀佛,其色相端严,智慧具足,一切净业圆满殊胜,四十八愿愿力洪深,只要阿弥陀佛一旦发出圆满之音演说佛法,则一切众生无不明了契悟。愿意到处参访善知识,而却不想要亲见阿弥陀佛去学习佛法,这是第二个愚痴迷惑啊!

  此外参访时若是遇到大丛林有广大住众,则乐于依止居住。住众较少的道场,便不想要依附安居。然而极乐世界当中,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为众多。诸多最上功德的善人,皆能聚会于一处。既然想要亲近大丛林,而却不仰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是第三个愚痴迷惑也!

  此娑婆世界之人,最上的寿命不过是一百岁,而童年愚痴老时衰残,还有疾病相连,昏沉睡眠,一生之中已经占了一大半。菩萨还有隔昏隔阴之迷,声闻尚且在出胎时迷昧不知前世,如此则宝贵如同尺璧之一寸光阴,十分已经丧失其九分,然而却仍未能登于不退之地,实在是令人寒心。而西方极乐世界之人,其寿命无量无边,只要一旦托质莲胎,则更无死亡之苦,能够相续无间地修行,直至成就菩提为止。所以只要一往生便可获得不退转之位,佛果决定可以期待而得之。宁愿流转于娑婆世界短促之光景,而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寿命之长年,这就是第四个愚痴迷惑也!

  若是真的能够位居于不退之位,证得无生之果,在五欲中而无欲执,居六尘里而不染尘,才能兴起无缘之大慈,运行同体之大悲,回入娑婆世界尘劳境界当中,和光于五浊之中广度众生。若是只有浅陋之见闻、单薄的智慧,或是只与微少之善法相应,便自认为永远超出四生之流,高登超入于十地之中,诋毁诃斥西方净土,耽恋执著娑婆世界,则必定一无所得、而掩目哭泣空手归去,将来在生死之中宛转流浪,与牛马畜生并肩而行,并且接续于地狱之中。真是不知自己是何人,而想要比拟于大权示现之菩萨,这就是第五个愚痴迷惑也!

  是故佛经中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如果不愿意相信诸佛诚实之言,不愿往生西方净土,岂不是非常的愚痴迷执吗?若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之言,而往生于西方净土,则是三界系缚所不能拘束,劫末之灾所不能伤害,远离了人间之八苦,无有天上天人五衰之恼,尚且没有恶道之名,更何况是有真实的恶道在净土中呢?

  极乐世界唯有开显一乘究竟之法,决定没有三乘之权说,归依于自性一体三宝,奉事于十方世界之如来。阿弥陀佛放光照摄其体,万般烦恼迷惑暗中消除,以佛法之禅味资养心神,六种神通圆满具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应念之间圆满成就。三十二种随类应身,遍满于尘刹的国土,周旋于五道众生之间,普遍教化诸般根器。不动于一心真如之体,而遍行于种种三昧,遍洒定水于三千世界,引导众生出离火宅。如是自利利他,皆悉能够圆满成就。此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也,乃是解脱生死之要门,修行佛道之捷径。是以了义之大乘经典,无不指归于极乐净土。前代之贤人、后世之圣者,无论自身或令他人皆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凡是想要度化他人者,首先必须要自我度脱是也!

  呜呼!人们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必有近身之忧患。一旦失去人身,便要万劫深深懊悔。于是率领大海之众,各个称念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有缘之众生,期愿皆得往生彼极乐国土。期望能够得生于极乐世界的莲池胜会,生于黄金之地、得到佛法之光明。只要大家互相勉励资助,必定能够圆满达成此愿。操持著顺水之舟船,更加上橹棹水桨之功,则十万亿国土之遥远,便可不涉辛劳而到达。

  元估四年冬天,宗赜夜里梦见一名男子,戴著黑色的头巾,穿著白色之衣服,年约三十岁左右,风姿面貌清新美好,举止行动飘逸优雅,以手作揖告诉宗赜说:“我想要加入长老的弥陀念佛会,希望能够书写一名会员。”宗赜乃取出莲华胜会的记录本子,手中秉持著笔问曰:“先生何名?”白衣士人云:“名普慧。”宗赜书写之后,白衣士人又云:“我的家兄也要书写会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白衣士人云:“家兄名为普贤。”说完之后白衣人便消失不见。宗赜梦醒之后询问诸长老大德,大家都说:“《华严经》的〈离世间品〉,有两位大菩萨之名。”宗赜我认为佛子推行佛事,帮助佛陀宣扬教化,必定有圣贤菩萨暗中赞助,然而菩萨能来参预此胜会者,可见念佛求生净土岂是一个小因缘而已!普贤菩萨常常变换名字、改易称号,不知道谁也许是菩萨呢?因此如今更以二位大菩萨作为会首。

  (四)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元照我自从下戒坛以来,便知道要学习戒律,但是因为天生禀性平庸浅薄,并且行为不贤不肖。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苦口婆心提携教诲,才知道要改变以前的形迹。于是乃深入探求祖师之教示,广博研究佛法大乘,因而于佛陀祖师甚深微妙之言,浅薄地有一些领悟。自己曾经暗自思惟曰:“初发心的晚学众生,难道就没有宿世之善根,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良好的引导,因而作恶不知羞耻,虚妄丧失其一生之缘,蒙受长劫之苦楚。”于是我乃发起广大誓愿,希望能够常常生于娑婆的五浊恶世,并且通达佛法,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提携诱导云云众生,令其皆能入于佛道。我又见到《高僧传》当中慧布法师曾说:“西方极乐国土虽然清净,但这不是我所愿求的。假使在十二劫中于莲华之内享受安乐,何如在三途极苦之处救度众生也。”由此我更加坚持己见,如是经历了许多年月。而于净土法门,毫无归向之心。见到有人修净土行业者,更加以轻视毁谤。

  后来我遭逢重病,色身体力衰萎羸弱,心神意识迷昧茫然,没有办法了知控制心之趋向。后来病愈之后,顿时觉悟先前之过非,暗自悲泣心中感伤,深深自我责备忏悔,知道自己的志愿虽然弘大,但是道力并未能够堪任此事。因此阅览了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其中说到初发心的菩萨,尚未证得无生忍智,必须要常常不离于佛。其中又引《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愿意出生于浊恶的世界,救度受苦的众生,但是此举并无是处。譬如初生的婴儿,不得离开母亲身旁。又如只有幼弱羽翅的雏鸟,只可以在树枝间跳跃,尚不能展翅高飞。”

  自此之后我便全部放弃平生所学的学问,专问寻找净土的教典与修行法门,二十余年之间,未曾暂时舍离。如是研究参详性理教典,搜寻整理古今之论著,于是顿时释怀了种种之疑惑,愈加深信念佛法门。又见到善导和尚所谓专杂二种修行方法。若是专一修习念佛法门者,一百个人修即一百个往生。若是杂修其它方法者,万千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往生。因为杂修者大多心识散乱,观行难以成就。我因而从此一心一意专持四字名号,几生几世逃离于如来慈父,如今方始知道归回。并以自己所修之法门,展转教化引导于众生,尽无量劫之未来际,广大赞叹净土法门而无穷极。佛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但是皆是从信心而得进入。如同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获得悟入圆通之法,入于三摩地。

  我又更再思惟,以前所造的无量无边罪业,不信净土法门,谤破佛法毁坏他人,业因既然已经成就,苦果必定要承受,纵使经过百千劫之久,所作之善恶业也不会消亡。业力的体性虽然空寂,而应得之果报却不失不坏。内心深感惭愧羞耻,日夜朝夕战战兢兢惟惶惟恐。于是恭对如来圣像之前,至诚吐露内心肝胆,五体投地,恳切苦到祈求忏悔。并且发下广大誓愿,普遍摄受一切众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门,尽得往生极乐净土。为了能够方便常时修习,是故必须建立仪轨,因此结集诸经论之文,编排成此忏法,从开始至末后,次第编列十门。都是依据圣人之言,咸皆遵照古德仪式,事相尽量简单扼要,法门贵在精辟专一。最重要的是为了以之自修,岂敢持示以诸方先达大德。期望后世贤者披览此书时,能了知我的心意也。

  净土十要第四 终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