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17

  ..續本文上一頁塵交相傾奪,死生流轉不斷遷變,種種的衆生皆是彼此相仿相效,即使是在不同的處境也是如此。

  如此便使得我如來在叁大阿僧祇劫之中,舍棄無數的頭目髓腦、國城妻子,以及自己的身肉手足。持戒忍辱精進修行,承事無量的善知識,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修行一切道品所得到的圓滿法門。因爲我們種種的障礙,而退失了菩提心,一旦使如來之法門在我們面前而消滅,如是豈不令人痛苦傷心嗎?

  我如今既然是釋迦牟尼佛之佛子,不以努力精進而爭取,坐令法界的衆生群有,永遠失去智慧眼目,其痛苦是更甚于以刀割切自身之肉也。是故我今依照經典之意,創立了十種大障礙之行,名之爲“十不求行”。人們雖然不會故意願求于障礙,但是于此世間,或是有種種不得已之事,有一切的障礙現前之時。使令我之身心事先居于障礙之中,而使衆多邪魔、諸惡障礙之境界,不能侵撓我,不能障礙我。就譬如黃金和烈火同于一爐,烈火雖然侵逼黃金,而黃金必定成就器用。其十種大障礙之行,如今當說:

  第一,思惟色身不求無有病苦。第二,處于世間不求無有困難。第叁,探究自心不求無有障礙。第四,建立修行不求無有魔事。第五,圖謀事務不求一切容易。第六,與人交情不求其能利益我。第七,對于他人不求順應適合我之心意。第八,施予德惠不求望他回報。第九,見到利益不求沾染分享。第十,被人貶抑不求能夠冤曲申明。此十種大障礙之行,攝受了一切的諸大障礙,惟有上根上智之人能夠堪任忍受。中下根器之人,不敢對其希求冀望。

  若是有得聞此十句之義者,于諸般種種的障礙當中,一一皆能夠觀照覺察令心覺悟,反省自身體會佛道,堅固執持而不退失。如是則能入于諸魔之境界,而不爲群魔退轉其修行之心。依循于諸般的聲色之中,而不爲音聲美色迷惑撓亂其心志。乃至于在憎恨、貪愛利養名聞之境界之中,在人我是非、得失利害之場合,我的自心先居于障礙之中,那麼彼種種的障礙之事,豈能夠成爲我之障礙呢?障礙如果不成爲障礙,則其佛道的修行尚且可以直接前進,更何況是得到了順利自然而無有障礙之境界,其佛道修行豈不能夠進步呢?

  譬如在高峻山崖之樹木,雖然久經幹旱而如同火焚,尚且不改變其挺拔秀麗之顔色。更何況是在大雨水澤滂沱充霈之時,而更加上充滿溫暖之氣的叁春時令,豈不是更加欣欣向榮、茂盛堅實而生長呢?又如同身根殘缺之人,其運行動用雖然艱難不便,而于求取飲食生活之計,有其無法勝任之工巧。可是如果將其求得世間生活之心計,轉移而向于追求佛道,豈會因爲身體的障礙而不能修行佛道呢。

  應當了知,此種種的障礙,即是一切衆生的大善知識。也是一切衆生的最佳庇佑、最好的福田,可以幫助了脫生死的輪回,可以超越凡情而入于聖境。乃是諸世間所有的種種美味,最上衣服,金剛鑽石明珠寶玉,乃至所有一切的衆多珍寶所不能及的。以此之故,若不是以障礙之處當成是通達之道,則于非障礙之境界,反而變成是障礙了。

  何以故呢?色身如果沒有病苦,則貪愛欲望之心乃會生起。世間如果沒有艱難困境,則驕慢奢華之態必定會生起。探究心性如果沒有障礙,則所學之佛法必定不踏實而跳躍自我之等級。修行如果沒有邪魔之事,則廣大的誓願便不會堅固。種種事情如果容易成就,則心中便容易存有輕蔑我慢之念。與人交情若是都想尋求要利益我,則往往會令我虧失道德仁義。他人如果順從配合我,則內心必定自滿驕矜。施予他人德惠如果期望回報,則意念便會有不軌之企圖。見到利益好處如果想要沾染分享,則愚癡之心必定傾動生起。受人貶抑之冤曲如果想要申張說明,則人我是非之心即未能忘卻消除。

  以如是的義理之故,則知道十種無障礙之道,反而能夠生起種種的過失,以及成就如是一切不吉祥之事,並且成爲障道之因緣。何以如此呢?貪愛欲望之心生起,則必定破壞戒律退失佛道。驕慢奢華之態勢生起,必定欺侮壓迫一切的衆生。學習佛法若是跳躍躐等,則必定未得自謂已得。誓願如果不能堅固,則必定尚未親證而自謂已證。心志如果輕蔑我慢,則必定稱贊自我有大德能。虧損道德仁義,則必定常常見到他人之過非。內心自我滿足驕矜,則必定執著自我之行爲見解爲是。心中意念有所圖謀,則必定使虛浮的名聲欲其張揚。愚癡之心如果妄動,則必定受到不法的利益而毀害到自己。心中存有人我是非之心,則人我彼此的怨恨必定滋長生起。

  如是十種廣大的過失,乃是從凡夫的妄想所生,皆名之爲邪見。由此展轉生起無量無邊之惡法,遍滿于虛空世界之中。必定令其造惡之衆生,墮入于地獄之內。豈可以于順境之事,不生起敬重謹慎之心呢?

  若是能夠深深體會此種種的障礙之境界,正確認識病苦之因緣,了知病苦的體性乃是空寂,那麼病苦便不能煩惱我心。了知所謂困難的境界,體會困難之境界本來虛妄,那麼困難之境界又有何傷害呢?悟解障礙之事並無有根源,那麼障礙自然便寂滅,遮障之事便不會造成阻礙。通達邪魔之境界本是虛妄而有,探究所謂的魔境並無根源,那麼所謂的魔境又何能娆亂呢?思量了知一切的事務皆是從心而生,其成就與否乃是隨業力而定,因此事務之成就並不完全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能力。

  體察一切的人情是有其原因,于人情之中是難以勉強的,因此人情乃能任運隨緣。悟知人們乃是處于世間,觀察衆人乃是虛妄而爲,人們之不同只是酬償的業報而已。明了施予德惠並沒有真實的體性,觀照德惠並不是恒常,功德也不是真實而有。了解世間的利益本來空寂,如果貪愛欲求利益則生起煩惱,因此利益不可任意妄求。受到貶抑之時能夠忍受,忍受貶抑即是謙讓,那麼貶抑之委曲又何能傷害于我呢?

  是故釋迦大聖教化世間衆人時,教導我們應當以病苦之緣爲良藥。以困頓患難爲解脫。以種種的障礙爲逍遙。以邪惡的群魔爲學法之伴侶。以事情困難爲安樂。以弊惡的交情爲資糧。以忤逆之人爲遊樂之園林。以布施之功德爲破棄的鞋履。以稀少的利益爲富貴。以承受貶抑爲修行的法門。如是則居于障礙卻反而通達,求于通達順利反而卻成爲障礙。因此于此種種的障礙之境界,皆轉變而成爲殊勝微妙之境界。是故究竟到底是有所得或是有所失,自然便不能確定而知了。人們怎麼可以在種種的境界之中,強加生起取舍分別之心呢。

  是以釋迦牟尼佛于種種的障礙境界之中,而得到無上菩提之道。至于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爲了半句偈頌之時,而遇到食人之羅刹。作忍辱仙人之世時,遇到了殘暴的歌利王。遇到瓦礫石頭來攻擊之增上慢比丘。以木盂放在衣中假裝懷孕,而來作大毀謗之惡心嬖女。以及央掘摩羅外道之輩,提婆達多叛逆之徒,皆來作釋迦牟尼佛修行的種種逆境。然而佛陀悉皆給予其授記,施予教化而令其成佛。如此豈不是以彼之逆境而爲我之順緣,以彼人之毀壞而爲我之成功啊!

  更何況是如今時世仁義澆薄、世間濁惡,衆人與衆事皆異尋常之理。對于學習佛道之人,豈無種種的障礙境界,于今若不事先居于障礙之境,則種種障礙來臨之時,便沒有辦法排遣消除。使得釋迦牟尼佛法王的佛法大寶,因此而失去,可不令人感到可惜嗎。愚癡的我于是依照經典之義,簡略地敘述我所了知的,願諸見聞者勿要嫌棄。倘使因爲聽聞此義理之故,于種種障礙現前之時,反而能夠勇猛而精進于佛道,那麼可以說是悟得了此意旨啊!

  羅顯衆義第十八

  所謂的念佛叁昧者,名之爲一行叁昧也。這是因爲彼修行念佛之人既能了知甚深之意旨,能夠持守自己一心一意,唯有憶念彼極樂國土,唯有憶念彼阿彌陀佛。並且了知報身與國土無二,了知能憶的與所憶念者也是同一,乃得名之爲“一行”也。雖然名之爲一行,也當以彼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無量的法門,以及諸般的功德之行,作爲幫助佛道之緣,如是則往生的修行便能疾速地成就。是故所有一切的諸行,悉皆是爲了淨土而修,更沒有別的歧異之道路,是故名之爲一行也。就譬如衆多河流入于大海之中,便一同得到大海之名。萬般的善行同歸于極樂淨土,同得名之爲一行也。

  以如是的義理之故,則所有一切的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弘誓願、六度萬行,皆是淨土之行。乃至于一彈指之間的善行,以及散亂心念佛,或是才一稱念佛名,或舉一手作禮致意,一次禮拜一句贊歎,或者只是一個恭敬之瞻仰。乃至或是供奉一枝香一杯水,一朵華一盞燈,一個供養之器具,或是一念之間的修習,以至于以十念念佛。或是發起一個布施,持守一個戒律,一次的忍辱,以及禅定和智慧等等,所有的一切之善根,皆悉回向于往生極樂世界。由于願力所攝持之故,雖然有遲緩和快速之不同,但是皆得往生于極樂世界。

  就如同經典當中所說的譬喻,昔日有人以一小滴的水寄存于大海之中,期願其能夠不敗壞不失去,不變異不枯竭,即使雖然經過了許多劫,也要歸還他原來的水。其人如是經過了多劫的時間之後,就以如同他往日寄放的量而來求取,果然真的得到原有之水,既沒有敗壞也沒有枯竭。此念佛法門亦複如是,雖然以微小的善根,回向往生于極樂世界,就如同彼人所寄放的一滴水,雖然經過了他生他世的輪回,可是善根並不曾消失,也不會敗壞枯竭,往生彼極樂世界是毫無疑問的。

  以是之故,不論是大乘是小乘,是有漏或是無漏,以散亂心或是定心之善,事相之憶想或理體之觀照智慧,皆是名之爲一行,皆悉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惟除無有信心之外道種性。是故祖師雲:“只要能夠具有確信肯切之心,必定不會欺騙而擔誤。”又經典當中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實在是可以深信的。如果有一些因地的信願之心尚未生起,一絲的善行並未建立,自我的身心尚未屈服,而卻先想要祈求感應者,實在是不可與其一同談論言語也。

  是故釋迦牟尼佛這一…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