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著

  釋迦牟尼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如是則遍于十方法界之身,即是阿彌陀佛,那麼何者是淨、何者是穢?何者是樂、何者是苦?然而《淨度叁昧經》中有雲:人一生之中,起一念則受一果報身,百念則受百身之果報,千念則受千身之果報。一日一夜當中所種下的生死業根,後來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所造的生死業,魂神隨著其所造的種種業而受的痛苦,遍滿了叁千大千世界的刹土。···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輯

  法宣法師白話譯

  蓮華世界詩序

  如來弘願第一

  苦勸回缰第二

  翻然向往第叁

  一意西馳第四

  執持名號第五

  聖境現前第六

  發明心地第七

  華開見佛第八

  廣度衆生第九

  續刻蓮華世界詩

  蓮華世界詩序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撰

  釋迦牟尼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如是則遍于十方法界之身,即是阿彌陀佛,那麼何者是淨、何者是穢?何者是樂、何者是苦?然而《淨度叁昧經》中有雲:人一生之中,起一念則受一果報身,百念則受百身之果報,千念則受千身之果報。一日一夜當中所種下的生死業根,後來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所造的生死業,魂神隨著其所造的種種業而受的痛苦,遍滿了叁千大千世界的刹土。其所受果報身之身體骨骸、皮肉毛發,也是遍滿了叁千大千世界之刹土。

  當其皮膚毛發、牙齒獸角森然變現之時,當時豈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的異類畜生身,即是阿彌陀佛?當其受鞭打如雨下,受屠割時刀刃切割于骨肉而發出聲向之時,又豈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受苦的異類畜生,即是阿彌陀佛呢?當其在入于鼎內烹煮、被鋼刀截鋸、拔舌牦耕、被火燒炙之時,又豈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的餓鬼、地獄受苦之衆生身,即是阿彌陀佛呢?

  豈只是叁惡道的衆生是如此,即使是成爲人模人樣的人道衆生,當他忽然遭逢種種苦難,刀兵之災突然逼迫之際,當時即不能反思了知我輩受苦的人身,當下即是阿彌陀佛。豈只有受苦之人是如此,就算是心中快樂安然得意之時,以五欲六塵而自娛,富貴榮華滿足心志,當此之時即不能了知我輩受于享樂之身,即是阿彌陀佛。

  人們生活于世間,在順境或逆緣之時,尚且不能自知此身即是阿彌陀佛,更何況是臨命終時風刀解體、八苦交煎之際。更何況是將人身經過輪回之後,改頭換面而成爲長滿羽毛骨角的畜生之類時。更何況是成爲焰口針喉之餓鬼道、在镬湯洋銅中受苦之地獄衆生之日,然後便不知道我身即是阿彌陀佛呢?

  《金剛上味經》記載,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的凡夫以自己的妄想執著而自我系縛,是故見到地獄之相,其地獄相雖然不是真實有,而能令其受于痛苦。譬如在夢中見到自身墮入地獄,受到千萬的火炬所燃燒、被擲入滾燙的镬湯當中,彼人在夢大聲呼吼說極爲痛苦。若是能夠了知這一切都是夢境而虛妄不實,身心便得安然平靜。所以《法苑》雲:觀察罪業的體性空寂者,應當了知罪業乃是從心而生。衆生心如果是可得的,那麼罪業當然是不可以無。如今的塵世當中,能夠將心空寂的又有幾人,能夠看破夢境的又有幾人?

  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正是要人收攝百念、千念,乃至一日之中八億五千萬的雜念,使其歸于一念。念佛念到一念不起,自然可以證見阿彌陀佛。然後便能了知一念、百念、千念、乃至八億五千萬的雜念,皆是阿彌陀佛之念。然後了知所受的一身、百身、千身、乃至八億五千萬的雜類之果報身,皆是阿彌陀佛之身。然後了知畜生、餓鬼、地獄,皆是阿彌陀佛的法界。那麼佛經中雲:“一聲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衆罪。”豈不是非常深妙切要而明白了嗎!故知一聲阿彌陀佛,正是證明無淨無穢之西方淨土,證明了無苦無樂之蓮邦極樂。正是空去妄想心之良丹妙藥,正是昏睡大夢中的醒夢霹雳也。

  無奈我輩凡夫,明明知道世間是一場幻夢,卻又攀緣而追尋幻夢。明明知道是幻夢引我入于地獄之鐵圍山,卻又迷昧于極樂故鄉之道路。如此豈可不用古聖先賢過來人之言語,來招喚之、策勵之、扶掖提攜之、涵養感化之。孔子曰:“用詩詞來興起策勵之,用禮製來建立引導之,用音樂來成就感化之。”叁者當中,只有用禮製來建立引導,是用堅固強製之力量,而用詩詞來興起其志,用音樂來成就感化,則始終都是以柔軟的音韻之事,以發起其歡喜之心,镕化了強製之杆格突兀。

  所以在極樂淨土的光明之中,不但阿彌陀如來所發出的音聲皆是演說妙法,其摩尼珠王湧出的八功德水,流注于蓮華之間時,其音聲皆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以及種種波羅蜜之法音。並且贊歎諸佛的相好光明。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光明,化爲百寶所成的百色之鳥,其音聲詳和清靜、宛轉優雅,常常贊歎念佛、念法、念僧。極樂世界的樓閣當中,諸天演作種種的樂曲,又有樂器懸于虛空之中,不用鼓奏而自然鳴響,其種種的音聲當中,皆悉演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之法音。總而言之,極樂淨土的水流、光明,以及諸寶所成之重重行樹,空中的凫雁、水裏之鴛鴦,皆悉演說種種妙法。所以在西方淨土的修行之人,不論是出定或入于禅定當中,皆可聽聞到不可思議之妙法。而坐在蓮華之中的行者,猶要藉著此音聲以增進其功德,更何況是此娑婆世界中尚未到達蓮池者呢?

  野史的小傳當中記載:張良在劉邦的漢軍之中,當時項羽的兵將雖然挫敗,但是還能夠互相扶助支持。張良于是叫漢軍之中演奏楚人之歌,使楚人心動而懷念家鄉,而讓漢軍爭戰之事能夠成就。由此可見,聲音這一個法門,可以補救攻戰強取所不及之處。昔日賢者對于西方淨土之歌詠,即是張良歸促還鄉之曲調也。且仔細看看那些歌詠極樂淨土的人,大多是出于禅宗一門的善知識,其大概就佛門中的智者張良啊!

  蓮華世界詩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輯

  如來弘願第一

  《悲華經》中記載:“在往昔的因地之中,阿彌陀佛爲轉輪聖王,釋迦牟尼佛爲其大臣。二人一同于寶藏佛之處所,發菩提心立下弘大的誓願。轉輪聖王阿彌陀佛發願于清淨的安樂世界,攝受教化衆生。大臣釋迦牟尼佛則發願于五濁充滿的苦惱世界中,度化救脫衆生。”以此二位君臣弘大的誓願無窮無盡,所以二位如來在過去爲兄弟而作沙彌之時,同樣是以《法華經》來教化衆生。而在釋迦牟尼佛叁乘的教授化道之外,有度化尚未窮盡的,其度化之任務則歸于阿彌陀佛。是故釋迦牟尼佛說出此淨土法門,一個在東方娑婆推促衆生往生、一在西方極樂接引挽救衆生,如是二位如來,共同成就佛道之教化。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當中演說大乘經典,最後都歸宿于此一法門。而在說法會上單單拈出淨土法門這一門者,則尤其諄諄教誨慈悲不已。這就如同世間人早晚所誦的一卷《阿彌陀經》,其文句雖然簡約。然而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則曰:“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世尊再一次說:“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而且又再一次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釋迦世尊在《阿彌陀經》之中說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可以見到一次、二次、叁次、四次。而說到“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姚秦鸠摩羅什的譯本見到六次。而到了玄奘大師的唐譯本,在十方諸佛贊歎之後,則見到十次。而且又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如果仔細體會釋迦世尊之語氣,好像是恨不得將此數段語句充滿于一切衆生之耳根,恨不得將此數段語句鑽入衆生的心肝肺腸之中。這種慈愛何其懇切,其對衆生的顧念思慮,何其深刻。其悲心,又何其究竟呢!即使是父母對于至愛之子女,晨朝與夜晚的付囑,也未必有如此的懇切不倦也。何以故?因爲世間父母付囑子孫的,不過是期望其能成家立業而已。至于釋迦牟尼佛則是見到衆生如果不進入此念佛法門,則必定墮入于地獄鼎沸的镬湯之中,其中的得失不是小事而已呢!那麼衆生如果不念佛,則如來的悲心怎麼會不深切;衆生如果肯念佛,如來自然攝受而不棄舍。論典中曾說:“譬如幼小的魚子,魚母若是沒有顧念,魚子則必然爛壞;諸佛若是不憶念衆生,衆生之善根亦會敗壞。”

  所以《無量壽經》言:“當來之世,其他的佛經佛道都滅盡時,我釋迦牟尼以慈愍之故,特別遺留此經,令其更再住世百年。”又雲:“此經典滅失之後,佛法全部都消失了,只留下“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苦難之衆生。”這個世間上的君臣兄弟,如果能夠以淨土法門互相成就,並以此來教化衆生,這皆都是從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弘大誓願中流出的。

  西方詠叁首

  明一元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只要辦心堅,努力勤修速向前。順水行船加橹棹,導師接引願繩牽。

  西方今古鎮長存,慈父哀憐度子孫。八萬四千門路別,彌陀一句衆稱尊。

  懷淨土二首

  元中峰

  蕅池無日不華開,四色光明映寶臺。金臂遙伸垂念切,衆生何事不思來。

  動地驚天勤念佛,捶門打戶勸修行。問渠因甚忙如此,只怕衆生入火坑。

  頌以無緣慈攝受衆生

  明妙意

  梅花落盡杏花開,豈是春風著意吹,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

  頌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寂光影裏現全身,遍界光明迥出倫。浪暖桃花魚憶子,無緣慈度有緣人。

  一點悲心擘不開,镬湯滾處笑盈腮。希奇之事朕深信,現與君王說法來。

  苦勸回缰第二

  釋迦牟尼佛言:“能夠得到人道色身的,就如同指甲上的泥土那麼多;而失去人身的衆生,則如大地的土那麼多。”我雖然相信佛的言說,但是不知道其緣故?直到閱讀了《楞嚴經》中所說:“一切衆生由六識造作惡業,所招感的惡報從六根而…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