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P4

  ..續本文上一頁知猶墮甑,百年唯此可書紳。

  岩間靜寄蒲團夜,松下聊供茗碗春。閉戶不忘常憶佛,願常終似影隨身。

  △平日叢林見祖師,還如憶佛在今時。但安谷底叁椽地,不挂胸中一縷絲。

  幽徑落花浮澗水,小窗斜日下松枝。寂然真境知誰見,唯佛嘗多入夢思。

  △早尋史漢學爲文,自許平生在博聞。棄置寸陰隨逝水,思量于我竟浮雲。

  閑中自識藏身穩,勝處誰知憶佛勤。沈謝曹劉今底處,草萊叁尺但荒墳。

  △我欲今身見佛來,佛今于我豈悠哉。但能一念心無倦,不假叁祇眼便開。

  紫燕黃鹂啼妙旨,清溪白石示珍臺。要知成現還家路,誰道無人爲挽回。

  △名利毛繩截骨仇,漆園猶自比蝸牛。浮生最是無雙處,憶佛須知第一籌。

  母子但能同室住,風塵安用遠方遊。前程罷問從今始,紙帳蒲團穩坐休。

  △多年逃逝鬓如絲,憶佛難忘十二時。咄咄自嗟爲蕩子,幾番花落路傍枝。

  △自憐憶佛暮年深,除佛無能寫我心。誰道萬金爲客好,終非一飯在家村。

  懷西方詩一首

  宋北山

  已知今是昔何非,深掩柴門到落晖。竹尾輕搖新月上,簾腰半卷宿雲歸。

  山林氣味盈懷抱,松柏香煙滿布衣。一片蒲團常宴坐,寸心西趁落霞飛。

  懷淨土九首

  元中峰

  朝參暮禮效精勤,金沼蓮胎入夢頻。粉骨碎身千萬劫,末應容易報慈親。

  六時叩問黃金父,赤子飄零幾日歸。話到輪回無盡處,相看不覺淚沾衣。

  兄呼弟應念彌陀,要與渾家出愛河。辦得此心常與麼,直教佛不奈伊何。

  昔有士夫吳子才,扣棺日日喚歸來。雖然迹未離叁界,已送神棲白蕅胎。

  船上西來憶故鄉,四華池上晚風涼。飄零不柰歸心切,一片輕帆挂夕陽。

  念佛須期念到頭,到頭和念一齊收。娑婆苦海風濤靜,穩泛樂邦紅蕅舟。

  要結蓮華會上緣,是非人我盡傾捐。無時不作難遭想,歡喜同登解脫船。

  爲存愛見起貪嗔,埋沒黃金丈六身。今日幸然歸淨社,不應仍舊惹風塵。

  要將穢土叁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仔細思量無別術,只消一個念頭堅。

  懷安養八首

  元日觀

  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華開,永超生死窟。

  夢中哭向老金仙,願賜冥熏助著鞭。金沼蓮華無數有,定生一朵免垂涎。

  聞道西方事宛然,此行須藉好因緣。磨教一念明如鏡,不怕彌陀不現前。

  長把身心看夕陽,夕陽收處蕅華香。水禽風樹知予意,惆怅人間夢未忘。

  叁十六策走爲上,一二萬卷死爲期。浮世光陰能幾在,晚香燒罷憶金池。

  直上高樓望故鄉,金烏落處舊雲蒼。懸知父母哀憐久,腸斷飄萍在遠方。

  生死循環那可逃,此心未了漫徒勞。如今不做輪回夢,只走人間這一遭。

  生人要結死人緣,活者須參亡者禅。莫把泥團穿一串,黑糊塗地入黃泉。

  淨土詩一首

  落日西方散紫霞,心池澄淨現蓮華。擡頭便是家鄉路,不信生疑隔海涯。

  懷淨土五首

  明楚石

  △日夜思歸未得歸,天涯客子夢魂飛。覺來何處雁聲過,望斷故鄉書信稀。

  幾度開窗看落月,一生倚檻送斜晖。黃金沼內如船蕅,想見華開數十圍。

  △曾聞白鶴是仙禽,日日飛來送好音。便欲寄書諸善友,定應知我一生心。

  長思樂土終歸去,肯執蓮臺遠訪臨。百歲真成彈指頃,娑婆只恐世緣深。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樓開白玉窗。文字可誇才不稱,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語頻伽定幾雙。清夢正貪歸路直,夜闌無柰鼓逢逢。

  △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流何處去,閑抛淨土不思歸。

  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裏飛。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禅悅永忘饑。

  △莫將胎獄比華池,早向池中占一枝。卻坐大華成佛子,何煩慈母浴嬰兒。

  口餐法喜真肴膳,心得明門妙總持。般若臺前定回日,令人長憶雁門師。

  淨土詩四首

  明笑岩

  蓮土醫王妙藥多,而今盡付在娑婆。昨宵親入病夫口,受用如何說似他。

  欲作西方極樂人,如遭大病才將好。緣思伎倆不能生,稱體蓮華香杲杲。

  竭誠一念力全提,似夢全身墮水泥。拽開念頭忙眨眼,桃花笑入武陵溪。

  紅輪沒處是吾家,只恐當機一念差。導者未來忘去著,乾坤是個黑蓮華。

  懷淨土一首

  明古溪

  自南自北走風塵,回首西方入夢頻。念佛每依芳草渡,歸心常到蕅華濱。

  可憐杜宇千聲切,怎似彌陀一句親。不學沩山行異類,甯棲淨土且爲民。

  淨土詩

  追思父母未生前,痛徹心頭得幾年。面目昨來遭毒手,一腔熱血葬青蓮。

  淨土詩

  明專愚

  貧室多爲兒女苦,家饒又慮子孫稀。道人飯罷無余事,西望白雲片片飛。

  淨土詩

  明晦夫

  樓閣重重鹦鹉洲,幾人到此自悠悠。清江一曲離情調,汝若無心我也休。

  淨土詩

  明丁蓮侶

  千劫升沈事可嗟,須彌散骨亂如麻。于今自覺知慚愧,淚眼晨昏只憶家。

  淨土詩二首

  明沈朗倩

  蓮華不裹六塵胎,日月籠中自翦裁。拌此一堆窮骨子,這場春夢要親推。

  放步須尋百尺竿,男兒特地斬樓闌。等閑蹋遍唯心土,未許華前立馬看。

  執持名號第五

  執持名號,本是從一心不亂中出,此並非是容易之事。子思的擇善固執,顔回之拳拳服膺,虞舜的允執厥中,皆是說要執持也。叁個月能夠不違背于仁,而後才可以說是服膺于心。惟其精純惟其專一,然後才可以稱其爲允執。所以執持名號,不同于其他的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實在是因爲往生西方乃是自心上之事,而福德因緣猶有些是在事相上做的,是故兩者相去甚爲懸殊遙遠。

  所以《觀無量壽佛經》雲:“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古代的大德所謂的一心既然明朗,過去積集的虛妄頓時空去,比喻就如同一千年以來黑闇的屋室,只要一盞燈便能頓時照亮,此乃是理執持之功效也。然而人們不可以自己認爲自心的理性尚未明了,縱使是事持也沒有利益。雖然只是事持,而執持佛號者也是自心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要專精純一地念去,自然也有開悟之日。

  孔子言:“因無知受困而後學習之,等到他能夠通達時,其知則是同一也。”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皆落在一個知上。至于受困而學習之人,則不說他有知,則其本來胸中之不明了則便可想而知。既然稱其爲困,則其學習時的散亂昏沈、無可奈何的情況,便可以想見。然而等到他知之,則便是同樣具有大圓鏡智了。

  昔日佛陀在世之時,有一位老人祈求能夠出家修行,舍利弗等諸大弟子,都不肯剃度之,說他許多劫以來都沒有善根。釋迦牟尼佛言:“此人無量劫以前,曾爲砍木撿柴之人,因爲被猛虎逼急了,心大恐怖而爬上樹木,于是急稱南無佛。以此念佛的善根,如今得以遇到我,而證得阿羅漢果。”以散亂心念佛一句,尚且經過長遠劫而不磨滅。更何況是專一志向持佛名號者,豈有不往生極樂世界的呢?

  念佛偈一首

  唐白香山

  余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

  一醫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

  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

  懷淨土七首

  宋北山

  西望樂邦雲杳隔,一鈎新月灣灣白。意欲往生何計策,彌陀一念聲千百。

  文墨尖新無處用,已將名利渾如夢。一串數珠隨手弄,唯聞念佛心歡勇。

  覽遍經文與律儀,頻頻唯勸念阿彌。一聲消盡千生業,何況唠唠久誦持。

  紛紛世態盡空華,講外無余挂齒牙。一串數珠新換線,阿彌陀佛做怨家。

  菊腦姜芽一飯余,其他安敢費工夫。從今十指無閑暇,且盡平生弄數珠。

  唯將焚誦足平生,夜夜唠唠一二更。只影自憐塵世外,風前月下恣經行。

  善導可嗟今已往,化來老少皆歸向。念佛一聲分一镪,一聲一佛虛空上。

  淨土詩二首

  明一元

  西方極樂衆稱尊,普勸諸人入此門。有口不須閑講論,單提佛號度朝昏。

  西方弘誓廣流通,一句彌陀好用功。曆曆分明無閑斷,聲聲喚醒主人翁。

  念佛偈一首

  宋古音

  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

  淨土詩叁首

  元中峰

  一串數珠烏律律,百千諸佛影團團。循環淨念常相繼,放去拈來總一般。

  現成公案絕商量,曉磬頻敲蠟炬長。晝夜六時聲不斷,滿門風遞白蓮香。

  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閑青黃。

  念佛詩八首

  元優昙

  彌陀教我念彌陀,我又如何離得他,我不識他他是我,相逢觌面笑呵呵。

  一句彌陀容易持,朝昏記念勿相離。念來念去心花綻,便是彌陀出世時。

  自性彌陀見也麼,問他面目是如何。只知開口茫茫念,言下誰知磋過多。

  自家一個彌陀佛,不假修持已現成。莫謂目前全不見,一聲喚著一聲應。

  我念彌陀不暫離,一阿彌了又阿彌。阿彌自喚阿彌問,汝是阿彌我是誰。

  我念阿彌不在聲,高山流水是知音。更深人靜月明夜,廣舌宣流白蕅馨。

  聲聲念佛意何長,恰似嬌兒喚阿娘。直得一聲相應處,天真母子喜非常。

  好將金字寄金蓮,一句彌陀猛著鞭。從頭揚下閑家具,車軸華中占一單。

  懷淨土二首

  明楚石

  △咫尺金容白玉毫,單稱名號豈徒勞。晨持萬遍烏輪上,夜課千聲兔魄高。

  歲閱炎涼終不倦,天真母子會相遭。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猬毛。

  △閑中獨坐面西方,手把輪珠念不忘。佛號能令心地淨,舌根便作蕅華香。

  晖晖日到銜山處,閃閃金浮滿室光。此境此時無別想,許君親見鼓音王。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叁韻

  明蓮池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蓦直西方去,…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