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P5

  ..續本文上一頁閑殺臺山指路婆。

  示大卓

  有生必有死,長短安足論。今得圓僧相,平生願已滿。當生大歡喜,

  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極樂國,上品蓮華生。

  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答慈聖皇太後問法

  尊榮豪貴者,由宿植善因。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達罪福相,

  果中更植因。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盡。如是修福已,複應慎觀察。

  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世出是第一。衆生真慧性,

  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

  蓮臺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叁界無倫匹,

  是名大尊貴。

  淨土詩

  明雪峤

  一二叁四五六七,一心不亂往生西。佛言說得雖容易,動步通身入淤泥。

  淨土詩

  失名

  系心一句阿彌陀,日用閑忙任寡多。如是盡終不妙悟,也教帶業出娑婆。

  念佛偈二首

  明頂目

  念無念念古彌陀,念到無心壽轉多。不動尊王全體現,腳跟隨處湧金波。

  念無念念永無遮,念到無心始出家。任運騰騰隨腳轉,去來步步蹋蓮華。

  懷淨土叁首

  明沈朗倩

  四十九年唇口債,千七百則葛藤窠。老僧怕事都推卻,閑把光陰送曩谟。

  猛把屠刀砍愛窠,手中殺活肯饒他。洪名六字刀刀皿,不似風飄驢耳過。

  亂搭伽黎挈領頭,持名不是任情搊。一聲直去無消息,最似蒼鷹始脫韝。

  念佛偈

  十千聲佛日爲規,聽得雞鳴便起持。枕上有橋通極樂,此身已坐碧蓮池。

  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二首

  明妙意

  昏沈散亂如雲霧,萬劫從教今日破。大地乾坤通一句,聲聲截斷千差路。

  自從夜半安心後,直至從頭更不疑。兩眼爍開天地闊,太平無象到今時。

  懷淨土詩二首

  明蓮隱

  △一句彌陀火裏蓮,五宗諸教莫能诠。聲聲不斷魔難近,念念無差佛現前。

  多劫沈迷根盡拔,一生精進果堪圓。含靈抱識皆同體,但辦肯心誰不然。

  △凡夫嬴劣觀難成,但事持名即往生。到底若能心不異,臨終自有佛來迎。

  世緣易染刀頭蜜,道念難堅水上萍。樂國風光殊不惡,歸欤早賦徹宵征。

  聖境現前第六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于一切衆生心想中,就如同光明的白日升于青天,影現在江河百川之中。然而假使河川中的水汙濁不淨,則白日雖然在天上,也無法得以從水中得見。是故必定要以觀想之門來念佛,方能澄清汙濁的心水,衆生的心眼如果開發,便可廣泛見得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無常經》有雲:“人們即將命終之時,身心極爲痛苦,應當令病人觀看佛陀的相好,令其能夠心心相續,使其能夠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更再爲他廣泛說明叁界無安難以居住,以及叁惡道的痛苦艱難。唯有成佛的無上菩提,才是真正的歸依之處。”

  嗚呼!此乃是釋迦如來慈悲憐憫衆生,救拔濟渡衆生于臨命終時的深切苦心也。佛陀說衆生臨命終時的心念,其力量甚爲強大,是故臨命終時的念佛心,能消除重大的罪業。然而就我所見的一些平生念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有的人因爲痛苦逼身,舌根短而僵硬,因此不能念佛的也有。更何況是那些平時觀想不純熟,等到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四大巨山緊迫相逼之時,想要他隨著善知識之口,而使其念佛聲聲不絕,作觀之心專注而不散亂,此者必定是其夙世的因地當中善根非常深厚長遠,才能夠如此。豈可期望悠悠泛泛之衆生能夠如此呢?因此我們必定要如《觀經》中所說的:“惟除睡眠之時,恒常憶想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事。”又雲:“不論是出定入定,恒常聽聞著妙法。”如此才是穩當的策略。

  淨土詩

  晉阿氏多

  自然音樂樂無涯,七寶樓臺麗日霞。上妙衆香常不散,缤紛雲裏雨天華。

  淨土詠一首

  唐李青蓮

  向西日入處,遙瞻大悲顔。目淨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珠網珍寶樹,天華散香閣。圖畫了在眼,願托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冥佑爲津梁。八十億劫罪,如風掃輕霜。庶觀無量壽,

  長願玉毫光。

  臨終生西偈

  宋延壽

  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

  西歸軒一首

  宋蘿月

  君言樂國是吾家,自笑飄零客路賒。一點歸心懸落日,百年幻事寄空華。

  臍輪不鼓經簾卷,鼻觀常清篆縷斜。正念相成無外物,小窗行樹綠交加。

  懷西方六首

  宋北山

  △西指西瞿更向西,向西西去有招提。華開菡萏光無夜,地布琉璃瑩絕泥。

  風動法音強八詠,池流德水勝雙溪。臨終但得超生去,九品從教低處低。

  △從是西方十萬億,山長水遠誰人識。唯有觀門歸路直,坐澄劫水琉璃碧。

  △兀坐初修水觀成,微風不動翠波平。幽深境界誰人見,一片琉璃照眼明。

  △爲厭娑婆求淨土,馳情送想存朝暮。誰信不勞移一步,樓臺隱隱雲深處。

  △誰知端坐卻能遊,頃刻心飛到玉樓。竹影月移來戶牖,更疑行樹在檐頭。

  △九品蓮華次第排,也應荷葉翠相挨。未知何日生蓮界,無奈朝昏甚挂懷。

  懷淨土二首

  宋中峰

  勢至曾參日月光,教令存想念西方。自從親證叁摩地,不離慈尊左右旁。

  觀經一卷是家書,日落之方有故居。多辦資糧期早到,免教慈父日嗟籲。

  淨土詩

  明楚石

  儒者之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說者曰,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信斯言也。吾宗念佛,唯我自心,心欲見佛,佛從心現。阿彌陀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性本具足,不假外求。神通光明,極未來際,名無量壽。至于華池寶座,瓊樓玉宇,一一淨境,皆自我心發之。妙喜有雲:“若見自性之彌陀,即了唯心之淨土。”如楞嚴會上,佛敕阿難:“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既無所得,但是一心。若淨土緣生,穢土緣滅,則娑婆印壞,壞亦幻也。若穢土行絕,淨土行興,則極樂文成,成亦幻也。然此生滅淨穢,不離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雖終日取舍,未嘗取舍。終日想念,未嘗想念。在彼不妨幻證,在此不妨幻修。一發心時,已成正覺,何礙幻除結習,幻坐道場,幻化有情,幻臻極果。豈不了世出世間之幻法,調禦丈夫之事乎。昔天衣義懷禅師親見明覺,盡佛祖不傳之妙,嘗修淨土,垂問學者曰:“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舍取之情,衆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又違佛語。修淨土者,當雲何修?”乃自答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無過此語也。有心者,悉當念佛,前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出戶庭,夫何遠之有。

  儒者之詩經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解說者曰:“執持木柯以砍伐木柯,邪著眼光而視之,猶以爲木柯木頭是很遙遠的。”這句話乃是真實不虛也。我們淨土宗所謂的念佛,也只是我們的自心,衆生心中想要見佛,佛便從心中而現。阿彌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自性本來具足,不必假藉向外而求。本性具足無量的神通光明,無有窮極于未來際,故名“無量壽”。以至于蓮華水池七寶臺座,華麗的瓊樓玉雕之殿宇,一一的淨土境界,皆是從我本心所發露而顯現之,大慧妙喜禅師曾經說:“若能見到自性之彌陀,即能了知唯心之淨土。”

  譬如《楞嚴經》的說法會上,佛陀教敕阿難說:“一切的浮塵所産生的種種幻化之相,當處出生之時,隨即于當處滅盡。由于種種的因緣和合,而虛妄而有生起之相。因緣別離分散之時,虛妄稱之爲滅。殊不知一切的生滅去來之相,本來就是如來藏這個常住妙明的真心之所顯現的。在本性的真常當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之相,了無所得。”

  既然生滅去來皆了不可得,則只是一心而已。若是西方淨土的因緣生起,穢土的因緣消滅,則娑婆世界這個烙印的形像便壞滅了,而所謂壞滅這件事也是虛幻也。若是穢土的業行斷絕,淨土的淨行興起,則極樂世界的文彩便成就了,而所謂的成就也是如同虛幻也。然而此生滅來去、清淨汙穢,皆不離于我們自心。自心不能見于自心,是故亦無相可得。雖然終日取于淨土、舍于穢土,而未嘗有所謂的取舍。雖然終日想念阿彌陀佛,而未嘗有能想念之心與所想念的佛。

  以這樣的道理觀之,不妨說在彼極樂世界有如夢如幻之證得;在此娑婆世界,不妨說有如夢如幻之修行。一旦發明菩提心時,就已經成就了正覺,但是又有何妨礙于如夢如幻地去除結使習氣,幻化地坐于菩提道場。如夢如幻般地度化有情,如夢幻般而達到究竟佛果。如此豈不能夠了除世間、出世間之幻法,成就調禦丈夫之佛事呢?

  昔日天衣義懷禅師,親見自性之明覺,能窮盡佛陀祖師所不妄傳之妙法,而自己卻恒常修行淨土法門,並且垂問與其學習者曰:“若言舍棄穢土取于淨土,厭離此娑婆世界而欣慕彼極樂國土,如此則是取舍之情,乃是衆生之妄想。可是若言無有西方淨土,則又違背釋迦牟尼佛之言。修習淨土法門之人,應當要如何修呢?”義懷禅師于是又自我回答雲:“生則決定往生,去則實在是沒有來去。”求生淨土的道理,實在是沒有超過這一句話了。

  我謝絕塵世賦閑而居,作懷淨土詩若幹首,以勸導同袍的僧衆、及蓮社的同人,凡是有心于佛道者,全部都教其念佛求生淨土。那麼前面所謂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即使是不出于門戶庭園,亦何遠之有呢?

  △要觀無量壽慈容,只在而今心想中。坐斷死生來去路,包含地水火風空。

  頂分肉髻光千道,座壓蓮華錦一叢。處處登臨寶樓閣,真珠璀璨玉玲珑。

  △放下身心佛現前,尋常盈耳法音宣。風柯但奏無生曲,日觀長開不夜天。

  行趁玉階雲冉冉,坐依珠樹月娟娟。凡夫到此皆成聖,不曆僧祇道果圓。

  △未歸極樂尚閻浮,漂泊風塵更幾秋。殘夢頻驚蕉葉雨,故鄉只在蕅華洲。

  屈伸臂頃無多地,高占人群最上頭。二大士心憐…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