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P5

  ..续本文上一页闲杀台山指路婆。

  示大卓

  有生必有死,长短安足论。今得圆僧相,平生愿已满。当生大欢喜,

  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极乐国,上品莲华生。

  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答慈圣皇太后问法

  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达罪福相,

  果中更植因。喻如锦上花,重重美无尽。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

  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是第一。众生真慧性,

  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

  是名大尊贵。

  净土诗

  明雪峤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心不乱往生西。佛言说得虽容易,动步通身入淤泥。

  净土诗

  失名

  系心一句阿弥陀,日用闲忙任寡多。如是尽终不妙悟,也教带业出娑婆。

  念佛偈二首

  明顶目

  念无念念古弥陀,念到无心寿转多。不动尊王全体现,脚跟随处涌金波。

  念无念念永无遮,念到无心始出家。任运腾腾随脚转,去来步步蹋莲华。

  怀净土三首

  明沈朗倩

  四十九年唇口债,千七百则葛藤窠。老僧怕事都推却,闲把光阴送曩谟。

  猛把屠刀砍爱窠,手中杀活肯饶他。洪名六字刀刀皿,不似风飘驴耳过。

  乱搭伽黎挈领头,持名不是任情搊。一声直去无消息,最似苍鹰始脱韝。

  念佛偈

  十千声佛日为规,听得鸡鸣便起持。枕上有桥通极乐,此身已坐碧莲池。

  颂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二首

  明妙意

  昏沉散乱如云雾,万劫从教今日破。大地乾坤通一句,声声截断千差路。

  自从夜半安心后,直至从头更不疑。两眼烁开天地阔,太平无象到今时。

  怀净土诗二首

  明莲隐

  △一句弥陀火里莲,五宗诸教莫能诠。声声不断魔难近,念念无差佛现前。

  多劫沉迷根尽拔,一生精进果堪圆。含灵抱识皆同体,但办肯心谁不然。

  △凡夫嬴劣观难成,但事持名即往生。到底若能心不异,临终自有佛来迎。

  世缘易染刀头蜜,道念难坚水上萍。乐国风光殊不恶,归欤早赋彻宵征。

  圣境现前第六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就如同光明的白日升于青天,影现在江河百川之中。然而假使河川中的水污浊不净,则白日虽然在天上,也无法得以从水中得见。是故必定要以观想之门来念佛,方能澄清污浊的心水,众生的心眼如果开发,便可广泛见得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无常经》有云:“人们即将命终之时,身心极为痛苦,应当令病人观看佛陀的相好,令其能够心心相续,使其能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更再为他广泛说明三界无安难以居住,以及三恶道的痛苦艰难。唯有成佛的无上菩提,才是真正的归依之处。”

  呜呼!此乃是释迦如来慈悲怜悯众生,救拔济渡众生于临命终时的深切苦心也。佛陀说众生临命终时的心念,其力量甚为强大,是故临命终时的念佛心,能消除重大的罪业。然而就我所见的一些平生念佛的人,到了临命终时,有的人因为痛苦逼身,舌根短而僵硬,因此不能念佛的也有。更何况是那些平时观想不纯熟,等到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四大巨山紧迫相逼之时,想要他随著善知识之口,而使其念佛声声不绝,作观之心专注而不散乱,此者必定是其夙世的因地当中善根非常深厚长远,才能够如此。岂可期望悠悠泛泛之众生能够如此呢?因此我们必定要如《观经》中所说的:“惟除睡眠之时,恒常忆想著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事。”又云:“不论是出定入定,恒常听闻著妙法。”如此才是稳当的策略。

  净土诗

  晋阿氏多

  自然音乐乐无涯,七宝楼台丽日霞。上妙众香常不散,缤纷云里雨天华。

  净土咏一首

  唐李青莲

  向西日入处,遥瞻大悲颜。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

  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华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

  长愿玉毫光。

  临终生西偈

  宋延寿

  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

  西归轩一首

  宋萝月

  君言乐国是吾家,自笑飘零客路赊。一点归心悬落日,百年幻事寄空华。

  脐轮不鼓经帘卷,鼻观常清篆缕斜。正念相成无外物,小窗行树绿交加。

  怀西方六首

  宋北山

  △西指西瞿更向西,向西西去有招提。华开菡萏光无夜,地布琉璃莹绝泥。

  风动法音强八咏,池流德水胜双溪。临终但得超生去,九品从教低处低。

  △从是西方十万亿,山长水远谁人识。唯有观门归路直,坐澄劫水琉璃碧。

  △兀坐初修水观成,微风不动翠波平。幽深境界谁人见,一片琉璃照眼明。

  △为厌娑婆求净土,驰情送想存朝暮。谁信不劳移一步,楼台隐隐云深处。

  △谁知端坐却能游,顷刻心飞到玉楼。竹影月移来户牖,更疑行树在檐头。

  △九品莲华次第排,也应荷叶翠相挨。未知何日生莲界,无奈朝昏甚挂怀。

  怀净土二首

  宋中峰

  势至曾参日月光,教令存想念西方。自从亲证三摩地,不离慈尊左右旁。

  观经一卷是家书,日落之方有故居。多办资粮期早到,免教慈父日嗟吁。

  净土诗

  明楚石

  儒者之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说者曰,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信斯言也。吾宗念佛,唯我自心,心欲见佛,佛从心现。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性本具足,不假外求。神通光明,极未来际,名无量寿。至于华池宝座,琼楼玉宇,一一净境,皆自我心发之。妙喜有云:“若见自性之弥陀,即了唯心之净土。”如楞严会上,佛敕阿难:“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既无所得,但是一心。若净土缘生,秽土缘灭,则娑婆印坏,坏亦幻也。若秽土行绝,净土行兴,则极乐文成,成亦幻也。然此生灭净秽,不离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虽终日取舍,未尝取舍。终日想念,未尝想念。在彼不妨幻证,在此不妨幻修。一发心时,已成正觉,何碍幻除结习,幻坐道场,幻化有情,幻臻极果。岂不了世出世间之幻法,调御丈夫之事乎。昔天衣义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尝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舍取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乃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无过此语也。有心者,悉当念佛,前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出户庭,夫何远之有。

  儒者之诗经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解说者曰:“执持木柯以砍伐木柯,邪著眼光而视之,犹以为木柯木头是很遥远的。”这句话乃是真实不虚也。我们净土宗所谓的念佛,也只是我们的自心,众生心中想要见佛,佛便从心中而现。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自性本来具足,不必假藉向外而求。本性具足无量的神通光明,无有穷极于未来际,故名“无量寿”。以至于莲华水池七宝台座,华丽的琼楼玉雕之殿宇,一一的净土境界,皆是从我本心所发露而显现之,大慧妙喜禅师曾经说:“若能见到自性之弥陀,即能了知唯心之净土。”

  譬如《楞严经》的说法会上,佛陀教敕阿难说:“一切的浮尘所产生的种种幻化之相,当处出生之时,随即于当处灭尽。由于种种的因缘和合,而虚妄而有生起之相。因缘别离分散之时,虚妄称之为灭。殊不知一切的生灭去来之相,本来就是如来藏这个常住妙明的真心之所显现的。在本性的真常当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之相,了无所得。”

  既然生灭去来皆了不可得,则只是一心而已。若是西方净土的因缘生起,秽土的因缘消灭,则娑婆世界这个烙印的形像便坏灭了,而所谓坏灭这件事也是虚幻也。若是秽土的业行断绝,净土的净行兴起,则极乐世界的文彩便成就了,而所谓的成就也是如同虚幻也。然而此生灭来去、清净污秽,皆不离于我们自心。自心不能见于自心,是故亦无相可得。虽然终日取于净土、舍于秽土,而未尝有所谓的取舍。虽然终日想念阿弥陀佛,而未尝有能想念之心与所想念的佛。

  以这样的道理观之,不妨说在彼极乐世界有如梦如幻之证得;在此娑婆世界,不妨说有如梦如幻之修行。一旦发明菩提心时,就已经成就了正觉,但是又有何妨碍于如梦如幻地去除结使习气,幻化地坐于菩提道场。如梦如幻般地度化有情,如梦幻般而达到究竟佛果。如此岂不能够了除世间、出世间之幻法,成就调御丈夫之佛事呢?

  昔日天衣义怀禅师,亲见自性之明觉,能穷尽佛陀祖师所不妄传之妙法,而自己却恒常修行净土法门,并且垂问与其学习者曰:“若言舍弃秽土取于净土,厌离此娑婆世界而欣慕彼极乐国土,如此则是取舍之情,乃是众生之妄想。可是若言无有西方净土,则又违背释迦牟尼佛之言。修习净土法门之人,应当要如何修呢?”义怀禅师于是又自我回答云:“生则决定往生,去则实在是没有来去。”求生净土的道理,实在是没有超过这一句话了。

  我谢绝尘世赋闲而居,作怀净土诗若干首,以劝导同袍的僧众、及莲社的同人,凡是有心于佛道者,全部都教其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前面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即使是不出于门户庭园,亦何远之有呢?

  △要观无量寿慈容,只在而今心想中。坐断死生来去路,包含地水火风空。

  顶分肉髻光千道,座压莲华锦一丛。处处登临宝楼阁,真珠璀璨玉玲珑。

  △放下身心佛现前,寻常盈耳法音宣。风柯但奏无生曲,日观长开不夜天。

  行趁玉阶云冉冉,坐依珠树月娟娟。凡夫到此皆成圣,不历僧祇道果圆。

  △未归极乐尚阎浮,漂泊风尘更几秋。残梦频惊蕉叶雨,故乡只在蕅华洲。

  屈伸臂顷无多地,高占人群最上头。二大士心怜…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