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P3

  ..续本文上一页

  铁狗铜蛇正奋嗔,风刀火锯肉成尘。一声佛号翻身去,回首何曾见旧人。

  鸡声茅店月华明,客梦沉迷尚未醒。开得眼来天大晓,蓬头垢面奔前程。

  即此心识造地狱,即此心识见佛成佛

  因地而倒因地起,离地求起无是理。不离浊水与污泥,出头仍是莲华地。

  总颂下品三生

  多生结得善根由,幸免无边苦海愁。早知大劫都卢坐,悔不娑婆勇猛修。

  怀净土诗二首

  清莲隐

  △摄心快向乐邦来,莫待无常老病催。若使此生重蹉过,难逃永劫堕轮回。

  天边落日勤修观,世上空花不用栽。念念直前无退怯,宝池坐看一莲开。

  △残月钟声欲晓天,如何高枕尚安眠。请看竹马风鸢日,忽到头童齿豁年。

  休逐世波沉黑业,快称佛号育青莲。乐邦归去须归去,莫待他人把手牵。

  翻然向往第三

  古代的大德云:“众生居处于五浊恶世,如同囚犯身处于牢狱。虽然罪有轻重之别,然而没有一个人不受苦者。”所谓地狱与饿鬼之痛苦,犹可称其隔于此世而不可得知也。畜生道之苦,犹可称其隔胎而不可知也。而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聚之苦,犹有人称其为人生罕有的变化之状态,未必时时如此也。可是只如平生安定平常、处于顺境,生活在家庭之间,又有什么趣味呢?《法苑》一书当中所举的,《毗婆沙论》所言家居生活的可厌之处非常详细,姑且撷取其中的一二。

  其中有说到:家庭是难以满足的,如同大海吞噬了众河流。家庭永远不会足够,如同火燃烧木柴不会停止。家是痛苦的,如同怨仇假装为亲人。家庭是斗乱的,大家互相违背诤执。家庭是多嗔恨的,常呵责好坏之事。家是演伎之人,有种种虚妄的伪饰。家庭如同一场眠梦,即使富贵也会消失。家庭如同朝露,须臾之间即变化消灭。家庭如同荆棘丛林,欲望之刺会伤害人。此乃是世间有色身家庭者所共同品尝过的滋味也,是不是这样呢?所以《要集》举涅槃经云:“在家逼迫狭窄,一切的烦恼因之而生起。”没有办法,只好削除须发、披著缁服而出家,如此则可以无所牵累啊!

  古德云:“为僧心了总输僧。”若是其心能够了断,岂不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大丈夫。如果其心不能了断,则与世俗人有什么差别,而其罪过尤其深细。《罪福决疑经》当中,论及金钱谷米等因果之事,如果施主本想要造释迦牟尼佛像,而将其改作阿弥陀佛像。本来要造印《华严经》,而将其改作《涅槃经》之类,则计算其金钱的多少来论罪。庄椿云:盗用常住一文钱,一日一夜长三分七厘的利息。第二天一日一夜利息又长利息,即本金和三分七厘之利息又长利息。来世则作牛马来偿还之,作牛一日还八文钱,作马一日还七文钱。所以云:“作一生之快乐容易,却变为万劫之艰难痛苦。”由此而推论之,出家为僧者可以不警惕畏惧吗?以此左右地思惟推算,唯有求生极乐之净土法门,才可随意早日了脱生死,终究不会有再住于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之事了。

  在《瑞应经》中,佛言:“我在无数劫以前,本为凡夫,最初发心追求佛道以来,受形于五道众生之间,生死无量。如果要计算我昔日生死之色身,实在不能以数目计。”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学佛之后,尚且不能免于五道之轮回,更何况是学习其他的外道呢?唯有往生净土者,决定可以不再退转。只要能够受持《阿弥陀经》者,发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释迦牟尼佛皆印许其得不退转,如此则可以了知此净土法门之利益,于佛道的修行法门当中最为殊胜。是故古德云:修行净土法门者,应当发愿云:我自从无始以来,不曾知道此念佛法门,以此之故轮回六道,不得出离,今日能够知道之,岂肯不即时而下手修行呢?

  净土诗一首

  刘宋谢灵运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病中画西方变相颂

  唐白香山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送臻师

  唐李商隐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真。

  画阿弥陀佛像赞

  宋苏子瞻

  钱塘的元照律师,普劝道俗归诚西方极乐世界。

  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的簪珥等遗物,

  命工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余。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

  吊天竺宝月大师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劝修净土颂一首

  宋长芦

  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

  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他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

  劝念佛三首

  元优昙

  人间四相难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尘世受胞胎。

  长生不用神仙诀,救急还须海上方。靠著主人无量寿,算来都胜别思量。

  几多失脚走阎浮,世事如麻日转稠。故国田园埋草里,野牛放荡几时休。

  怀净土一首

  明楚石

  一自飘蓬赡部南,倚楼长叹月纤纤。遥知法会诸天绕,正想华台百宝严。

  此界犹如鱼少水,微生只似燕巢檐。同居善友应怀我,已筑浮屠欠合尖。

  净土诗二首

  明雪峤

  林下长开佛面花,子规叫血数珠斜。耳边多少闲题目,赚杀春风不到家。

  溪上行歌杖紫藤,落花没膝叫黄莺。春池无月空捞漉,早叩莲邦题姓名。

  净土诗三首

  明专愚

  南北东西求所知,怖头认影总成迷。直饶悟得声前事,也要弥陀作导师。

  寂光未异庄严土,向上不为断灭禅。细细虫音宣法界,佛声岂背未生前。

  十方诸佛赞西方,不是无端出广长。只恐痴禅耽寂灭,错将断灭作真常。

  怀净土诗

  明沈朗倩

  生无生法不须疑,苦向严陵掌上推。收拾金钱提漶子,六爻皆吉是阿弥。

  怀净土诗一首

  清莲隐

  渐看鬓发著霜痕,自省己非自讨论。一世竟成何事业,百年还有几朝昏。

  便须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门。乐国不遥归有路,莲台好去觐慈尊。

  一意西驰第四

  世间上念佛者很多,而真正能见佛者少。知道有净土者多,而往生净土者少,这是什么道理呢?此乃是因为意念不能够专一也,而所谓的意念即是第六意识,其本来应当是前五识之主宰。然而耳目口鼻争相以种种嗜好来引诱之,第六意识反而成为前五识之奴仆了。第六识被奴役久了,虽然前五识不感触外境而来役使第六识,可是第六识自己却纷纷扰扰,没有安宁停息之时。所以全然不知道要念佛的人,自然便随著六根而受地狱之果报。若是那些知道佛法的人,修福与造罪两者兼行,纵使能够得到人身,也是仍然只有再回到此混杂而不清净的世界而已。

  唯有一心一意求生西方者,纯是以一心专念为主,是故能够感得果报生于西方,那么君王便是由如来所作,以心为君者,即是以佛为君。此即是孟子所谓的先立其大怎,小事则不能夺其心。《观无量寿佛经》所谓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虽然其正确的解释不一定是如此,但是也可以旁通于此也。

  云栖莲池大师云:所谓一心不乱者,心王与心所无不专一。心王与心所虽然有八个心王与五十一个心所之纷杂不同,然而追溯其支流、穷究其根源,总归不离于一心。如今念佛之人,最初以耳识听闻彼佛名号,其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其专念的缘故,总摄六根,如此则眼鼻舌身之识,皆悉不行。如是忆念阿弥陀佛不已,念至究竟而忘掉能念所念,那么所谓的恒审思量者,其我执之思量便寂然矣。如此常常忘掉我执之思,则忘至究竟而化,那么所谓真妄和合者,其虚妄便消失了,如此则七识、八识之虚妄我执皆不运行了。心王之主既然不分别了,那么随从之心所又要依附于何处呢!如是则其五十一位心所又何必谈论呢?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巨浪或是微波都成为止水了,浓厚的云层与薄薄的云雾都化作澄净的虚空,如此岂不是当下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吗?

  无量寿佛赞一首

  宋大智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净土。

  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

  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于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

  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几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投诚,必蒙拯济。

  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劫而称赞。

  怀安养故乡诗二首

  宋樝庵

  △几年衣袂惹京尘,志气陵云莫自伸。南雁数声乡梦断,秋风终夕泪痕频。

  此回若不怀归计,向后从谁结善邻。请看路傍埋朽骨,其中多是未归人。

  △昔年容易别琼楼,本也无心作远游。岂意而今发垂雪,片怀常挂月西钩。

  枕中忽听思归鸟,槛外频惊落叶秋。一炷檀烟一声磬,等闲遥望泪横流。

  忆佛轩诗九首

  宋雪溪

  自古有言,人生百岁,七十者稀。予六十祝发,叨预僧列。今幸七十,处世非久,朝夕人耳。平居非不诵经课佛,犹恨未为专注。遂取首楞严势至章,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之语。命小轩曰忆佛,庶几以为临终见佛先容耳。且作山偈以系于下。

  △随波逐浪去翩翩,弹指声中七十年。岂不向来知忆佛,欲从老去更加鞭。

  扫除意地空空已,焕发心华灿灿然。决定此身如许见,风埃蝉蜕笑谈边。

  △有盟晚景欲重寻,唯是拳拳忆佛心。数缕香消春坞冷,一龛灯伴夜窗深。

  破畦蔬雨滋香积,落涧松风发妙音。自恨不归甘自弃,既归安用越人吟。

  △三椽老去许安贫,佳处无如忆佛真。万事了…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