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P3

  ..續本文上一頁

  鐵狗銅蛇正奮嗔,風刀火鋸肉成塵。一聲佛號翻身去,回首何曾見舊人。

  雞聲茅店月華明,客夢沈迷尚未醒。開得眼來天大曉,蓬頭垢面奔前程。

  即此心識造地獄,即此心識見佛成佛

  因地而倒因地起,離地求起無是理。不離濁水與汙泥,出頭仍是蓮華地。

  總頌下品叁生

  多生結得善根由,幸免無邊苦海愁。早知大劫都盧坐,悔不娑婆勇猛修。

  懷淨土詩二首

  清蓮隱

  △攝心快向樂邦來,莫待無常老病催。若使此生重蹉過,難逃永劫墮輪回。

  天邊落日勤修觀,世上空花不用栽。念念直前無退怯,寶池坐看一蓮開。

  △殘月鍾聲欲曉天,如何高枕尚安眠。請看竹馬風鸢日,忽到頭童齒豁年。

  休逐世波沈黑業,快稱佛號育青蓮。樂邦歸去須歸去,莫待他人把手牽。

  翻然向往第叁

  古代的大德雲:“衆生居處于五濁惡世,如同囚犯身處于牢獄。雖然罪有輕重之別,然而沒有一個人不受苦者。”所謂地獄與餓鬼之痛苦,猶可稱其隔于此世而不可得知也。畜生道之苦,猶可稱其隔胎而不可知也。而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聚之苦,猶有人稱其爲人生罕有的變化之狀態,未必時時如此也。可是只如平生安定平常、處于順境,生活在家庭之間,又有什麼趣味呢?《法苑》一書當中所舉的,《毗婆沙論》所言家居生活的可厭之處非常詳細,姑且撷取其中的一二。

  其中有說到:家庭是難以滿足的,如同大海吞噬了衆河流。家庭永遠不會足夠,如同火燃燒木柴不會停止。家是痛苦的,如同怨仇假裝爲親人。家庭是鬥亂的,大家互相違背诤執。家庭是多嗔恨的,常呵責好壞之事。家是演伎之人,有種種虛妄的僞飾。家庭如同一場眠夢,即使富貴也會消失。家庭如同朝露,須臾之間即變化消滅。家庭如同荊棘叢林,欲望之刺會傷害人。此乃是世間有色身家庭者所共同品嘗過的滋味也,是不是這樣呢?所以《要集》舉涅槃經雲:“在家逼迫狹窄,一切的煩惱因之而生起。”沒有辦法,只好削除須發、披著缁服而出家,如此則可以無所牽累啊!

  古德雲:“爲僧心了總輸僧。”若是其心能夠了斷,豈不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大丈夫。如果其心不能了斷,則與世俗人有什麼差別,而其罪過尤其深細。《罪福決疑經》當中,論及金錢谷米等因果之事,如果施主本想要造釋迦牟尼佛像,而將其改作阿彌陀佛像。本來要造印《華嚴經》,而將其改作《涅槃經》之類,則計算其金錢的多少來論罪。莊椿雲:盜用常住一文錢,一日一夜長叁分七厘的利息。第二天一日一夜利息又長利息,即本金和叁分七厘之利息又長利息。來世則作牛馬來償還之,作牛一日還八文錢,作馬一日還七文錢。所以雲:“作一生之快樂容易,卻變爲萬劫之艱難痛苦。”由此而推論之,出家爲僧者可以不警惕畏懼嗎?以此左右地思惟推算,唯有求生極樂之淨土法門,才可隨意早日了脫生死,終究不會有再住于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之事了。

  在《瑞應經》中,佛言:“我在無數劫以前,本爲凡夫,最初發心追求佛道以來,受形于五道衆生之間,生死無量。如果要計算我昔日生死之色身,實在不能以數目計。”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學佛之後,尚且不能免于五道之輪回,更何況是學習其他的外道呢?唯有往生淨土者,決定可以不再退轉。只要能夠受持《阿彌陀經》者,發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釋迦牟尼佛皆印許其得不退轉,如此則可以了知此淨土法門之利益,于佛道的修行法門當中最爲殊勝。是故古德雲:修行淨土法門者,應當發願雲:我自從無始以來,不曾知道此念佛法門,以此之故輪回六道,不得出離,今日能夠知道之,豈肯不即時而下手修行呢?

  淨土詩一首

  劉宋謝靈運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病中畫西方變相頌

  唐白香山

  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衆苦。願如我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送臻師

  唐李商隱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何當百億蓮華上,一一蓮華見佛真。

  畫阿彌陀佛像贊

  宋蘇子瞻

  錢塘的元照律師,普勸道俗歸誠西方極樂世界。

  眉山蘇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的簪珥等遺物,

  命工匠胡錫畫阿彌陀佛像,追薦冥福,以偈頌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一念便有余。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及一切衆生,在處爲西方,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無去亦無來。

  吊天竺寶月大師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勸修淨土頌一首

  宋長蘆

  叁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處。蓮池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好歸去。

  目想心存望聖儀,直須念念勿生疑。他年淨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

  勸念佛叁首

  元優昙

  人間四相難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甯可九蓮居下品,不來塵世受胞胎。

  長生不用神仙訣,救急還須海上方。靠著主人無量壽,算來都勝別思量。

  幾多失腳走閻浮,世事如麻日轉稠。故國田園埋草裏,野牛放蕩幾時休。

  懷淨土一首

  明楚石

  一自飄蓬贍部南,倚樓長歎月纖纖。遙知法會諸天繞,正想華臺百寶嚴。

  此界猶如魚少水,微生只似燕巢檐。同居善友應懷我,已築浮屠欠合尖。

  淨土詩二首

  明雪峤

  林下長開佛面花,子規叫血數珠斜。耳邊多少閑題目,賺殺春風不到家。

  溪上行歌杖紫藤,落花沒膝叫黃莺。春池無月空撈漉,早叩蓮邦題姓名。

  淨土詩叁首

  明專愚

  南北東西求所知,怖頭認影總成迷。直饒悟得聲前事,也要彌陀作導師。

  寂光未異莊嚴土,向上不爲斷滅禅。細細蟲音宣法界,佛聲豈背未生前。

  十方諸佛贊西方,不是無端出廣長。只恐癡禅耽寂滅,錯將斷滅作真常。

  懷淨土詩

  明沈朗倩

  生無生法不須疑,苦向嚴陵掌上推。收拾金錢提漶子,六爻皆吉是阿彌。

  懷淨土詩一首

  清蓮隱

  漸看鬓發著霜痕,自省己非自討論。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

  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樂國不遙歸有路,蓮臺好去觐慈尊。

  一意西馳第四

  世間上念佛者很多,而真正能見佛者少。知道有淨土者多,而往生淨土者少,這是什麼道理呢?此乃是因爲意念不能夠專一也,而所謂的意念即是第六意識,其本來應當是前五識之主宰。然而耳目口鼻爭相以種種嗜好來引誘之,第六意識反而成爲前五識之奴仆了。第六識被奴役久了,雖然前五識不感觸外境而來役使第六識,可是第六識自己卻紛紛擾擾,沒有安甯停息之時。所以全然不知道要念佛的人,自然便隨著六根而受地獄之果報。若是那些知道佛法的人,修福與造罪兩者兼行,縱使能夠得到人身,也是仍然只有再回到此混雜而不清淨的世界而已。

  唯有一心一意求生西方者,純是以一心專念爲主,是故能夠感得果報生于西方,那麼君王便是由如來所作,以心爲君者,即是以佛爲君。此即是孟子所謂的先立其大怎,小事則不能奪其心。《觀無量壽佛經》所謂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雖然其正確的解釋不一定是如此,但是也可以旁通于此也。

  雲棲蓮池大師雲:所謂一心不亂者,心王與心所無不專一。心王與心所雖然有八個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之紛雜不同,然而追溯其支流、窮究其根源,總歸不離于一心。如今念佛之人,最初以耳識聽聞彼佛名號,其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其專念的緣故,總攝六根,如此則眼鼻舌身之識,皆悉不行。如是憶念阿彌陀佛不已,念至究竟而忘掉能念所念,那麼所謂的恒審思量者,其我執之思量便寂然矣。如此常常忘掉我執之思,則忘至究竟而化,那麼所謂真妄和合者,其虛妄便消失了,如此則七識、八識之虛妄我執皆不運行了。心王之主既然不分別了,那麼隨從之心所又要依附于何處呢!如是則其五十一位心所又何必談論呢?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巨浪或是微波都成爲止水了,濃厚的雲層與薄薄的雲霧都化作澄淨的虛空,如此豈不是當下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嗎?

  無量壽佛贊一首

  宋大智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

  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甯乖己性。心體虛曠,不礙往來。

  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舉念即登于寶界,還歸地産之家鄉。

  彈指仰對于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幾生負德,枉受沈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

  叁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曆塵劫而稱贊。

  懷安養故鄉詩二首

  宋樝庵

  △幾年衣袂惹京塵,志氣陵雲莫自伸。南雁數聲鄉夢斷,秋風終夕淚痕頻。

  此回若不懷歸計,向後從誰結善鄰。請看路傍埋朽骨,其中多是未歸人。

  △昔年容易別瓊樓,本也無心作遠遊。豈意而今發垂雪,片懷常挂月西鈎。

  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一炷檀煙一聲磬,等閑遙望淚橫流。

  憶佛軒詩九首

  宋雪溪

  自古有言,人生百歲,七十者稀。予六十祝發,叨預僧列。今幸七十,處世非久,朝夕人耳。平居非不誦經課佛,猶恨未爲專注。遂取首楞嚴勢至章,若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之語。命小軒曰憶佛,庶幾以爲臨終見佛先容耳。且作山偈以系于下。

  △隨波逐浪去翩翩,彈指聲中七十年。豈不向來知憶佛,欲從老去更加鞭。

  掃除意地空空已,煥發心華燦燦然。決定此身如許見,風埃蟬蛻笑談邊。

  △有盟晚景欲重尋,唯是拳拳憶佛心。數縷香消春塢冷,一龛燈伴夜窗深。

  破畦蔬雨滋香積,落澗松風發妙音。自恨不歸甘自棄,既歸安用越人吟。

  △叁椽老去許安貧,佳處無如憶佛真。萬事了…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