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著
释迦牟尼佛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如是则遍于十方法界之身,即是阿弥陀佛,那么何者是净、何者是秽?何者是乐、何者是苦?然而《净度三昧经》中有云:人一生之中,起一念则受一果报身,百念则受百身之果报,千念则受千身之果报。一日一夜当中所种下的生死业根,后来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所造的生死业,魂神随著其所造的种种业而受的痛苦,遍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刹土。···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
明·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辑
法宣法师白话译
莲华世界诗序
如来弘愿第一
苦劝回缰第二
翻然向往第三
一意西驰第四
执持名号第五
圣境现前第六
发明心地第七
华开见佛第八
广度众生第九
续刻莲华世界诗
莲华世界诗序
明·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撰
释迦牟尼佛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如是则遍于十方法界之身,即是阿弥陀佛,那么何者是净、何者是秽?何者是乐、何者是苦?然而《净度三昧经》中有云:人一生之中,起一念则受一果报身,百念则受百身之果报,千念则受千身之果报。一日一夜当中所种下的生死业根,后来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所造的生死业,魂神随著其所造的种种业而受的痛苦,遍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刹土。其所受果报身之身体骨骸、皮肉毛发,也是遍满了三千大千世界之刹土。
当其皮肤毛发、牙齿兽角森然变现之时,当时岂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的异类畜生身,即是阿弥陀佛?当其受鞭打如雨下,受屠割时刀刃切割于骨肉而发出声向之时,又岂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受苦的异类畜生,即是阿弥陀佛呢?当其在入于鼎内烹煮、被钢刀截锯、拔舌牦耕、被火烧炙之时,又岂能再反思了知遍法界的饿鬼、地狱受苦之众生身,即是阿弥陀佛呢?
岂只是三恶道的众生是如此,即使是成为人模人样的人道众生,当他忽然遭逢种种苦难,刀兵之灾突然逼迫之际,当时即不能反思了知我辈受苦的人身,当下即是阿弥陀佛。岂只有受苦之人是如此,就算是心中快乐安然得意之时,以五欲六尘而自娱,富贵荣华满足心志,当此之时即不能了知我辈受于享乐之身,即是阿弥陀佛。
人们生活于世间,在顺境或逆缘之时,尚且不能自知此身即是阿弥陀佛,更何况是临命终时风刀解体、八苦交煎之际。更何况是将人身经过轮回之后,改头换面而成为长满羽毛骨角的畜生之类时。更何况是成为焰口针喉之饿鬼道、在镬汤洋铜中受苦之地狱众生之日,然后便不知道我身即是阿弥陀佛呢?
《金刚上味经》记载,文殊师利菩萨言:一切的凡夫以自己的妄想执著而自我系缚,是故见到地狱之相,其地狱相虽然不是真实有,而能令其受于痛苦。譬如在梦中见到自身堕入地狱,受到千万的火炬所燃烧、被掷入滚烫的镬汤当中,彼人在梦大声呼吼说极为痛苦。若是能够了知这一切都是梦境而虚妄不实,身心便得安然平静。所以《法苑》云:观察罪业的体性空寂者,应当了知罪业乃是从心而生。众生心如果是可得的,那么罪业当然是不可以无。如今的尘世当中,能够将心空寂的又有几人,能够看破梦境的又有几人?
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正是要人收摄百念、千念,乃至一日之中八亿五千万的杂念,使其归于一念。念佛念到一念不起,自然可以证见阿弥陀佛。然后便能了知一念、百念、千念、乃至八亿五千万的杂念,皆是阿弥陀佛之念。然后了知所受的一身、百身、千身、乃至八亿五千万的杂类之果报身,皆是阿弥陀佛之身。然后了知畜生、饿鬼、地狱,皆是阿弥陀佛的法界。那么佛经中云:“一声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众罪。”岂不是非常深妙切要而明白了吗!故知一声阿弥陀佛,正是证明无净无秽之西方净土,证明了无苦无乐之莲邦极乐。正是空去妄想心之良丹妙药,正是昏睡大梦中的醒梦霹雳也。
无奈我辈凡夫,明明知道世间是一场幻梦,却又攀缘而追寻幻梦。明明知道是幻梦引我入于地狱之铁围山,却又迷昧于极乐故乡之道路。如此岂可不用古圣先贤过来人之言语,来招唤之、策励之、扶掖提携之、涵养感化之。孔子曰:“用诗词来兴起策励之,用礼制来建立引导之,用音乐来成就感化之。”三者当中,只有用礼制来建立引导,是用坚固强制之力量,而用诗词来兴起其志,用音乐来成就感化,则始终都是以柔软的音韵之事,以发起其欢喜之心,镕化了强制之杆格突兀。
所以在极乐净土的光明之中,不但阿弥陀如来所发出的音声皆是演说妙法,其摩尼珠王涌出的八功德水,流注于莲华之间时,其音声皆悉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以及种种波罗蜜之法音。并且赞叹诸佛的相好光明。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光明,化为百宝所成的百色之鸟,其音声详和清静、宛转优雅,常常赞叹念佛、念法、念僧。极乐世界的楼阁当中,诸天演作种种的乐曲,又有乐器悬于虚空之中,不用鼓奏而自然鸣响,其种种的音声当中,皆悉演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之法音。总而言之,极乐净土的水流、光明,以及诸宝所成之重重行树,空中的凫雁、水里之鸳鸯,皆悉演说种种妙法。所以在西方净土的修行之人,不论是出定或入于禅定当中,皆可听闻到不可思议之妙法。而坐在莲华之中的行者,犹要藉著此音声以增进其功德,更何况是此娑婆世界中尚未到达莲池者呢?
野史的小传当中记载:张良在刘邦的汉军之中,当时项羽的兵将虽然挫败,但是还能够互相扶助支持。张良于是叫汉军之中演奏楚人之歌,使楚人心动而怀念家乡,而让汉军争战之事能够成就。由此可见,声音这一个法门,可以补救攻战强取所不及之处。昔日贤者对于西方净土之歌咏,即是张良归促还乡之曲调也。且仔细看看那些歌咏极乐净土的人,大多是出于禅宗一门的善知识,其大概就佛门中的智者张良啊!
莲华世界诗
明·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辑
如来弘愿第一
《悲华经》中记载:“在往昔的因地之中,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释迦牟尼佛为其大臣。二人一同于宝藏佛之处所,发菩提心立下弘大的誓愿。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发愿于清净的安乐世界,摄受教化众生。大臣释迦牟尼佛则发愿于五浊充满的苦恼世界中,度化救脱众生。”以此二位君臣弘大的誓愿无穷无尽,所以二位如来在过去为兄弟而作沙弥之时,同样是以《法华经》来教化众生。而在释迦牟尼佛三乘的教授化道之外,有度化尚未穷尽的,其度化之任务则归于阿弥陀佛。是故释迦牟尼佛说出此净土法门,一个在东方娑婆推促众生往生、一在西方极乐接引挽救众生,如是二位如来,共同成就佛道之教化。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当中演说大乘经典,最后都归宿于此一法门。而在说法会上单单拈出净土法门这一门者,则尤其谆谆教诲慈悲不已。这就如同世间人早晚所诵的一卷《阿弥陀经》,其文句虽然简约。然而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则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世尊再一次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而且又再一次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释迦世尊在《阿弥陀经》之中说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可以见到一次、二次、三次、四次。而说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的译本见到六次。而到了玄奘大师的唐译本,在十方诸佛赞叹之后,则见到十次。而且又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如果仔细体会释迦世尊之语气,好像是恨不得将此数段语句充满于一切众生之耳根,恨不得将此数段语句钻入众生的心肝肺肠之中。这种慈爱何其恳切,其对众生的顾念思虑,何其深刻。其悲心,又何其究竟呢!即使是父母对于至爱之子女,晨朝与夜晚的付嘱,也未必有如此的恳切不倦也。何以故?因为世间父母付嘱子孙的,不过是期望其能成家立业而已。至于释迦牟尼佛则是见到众生如果不进入此念佛法门,则必定堕入于地狱鼎沸的镬汤之中,其中的得失不是小事而已呢!那么众生如果不念佛,则如来的悲心怎么会不深切;众生如果肯念佛,如来自然摄受而不弃舍。论典中曾说:“譬如幼小的鱼子,鱼母若是没有顾念,鱼子则必然烂坏;诸佛若是不忆念众生,众生之善根亦会败坏。”
所以《无量寿经》言:“当来之世,其他的佛经佛道都灭尽时,我释迦牟尼以慈愍之故,特别遗留此经,令其更再住世百年。”又云:“此经典灭失之后,佛法全部都消失了,只留下“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苦难之众生。”这个世间上的君臣兄弟,如果能够以净土法门互相成就,并以此来教化众生,这皆都是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弘大誓愿中流出的。
西方咏三首
明一元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无异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只要办心坚,努力勤修速向前。顺水行船加橹棹,导师接引愿绳牵。
西方今古镇长存,慈父哀怜度子孙。八万四千门路别,弥陀一句众称尊。
怀净土二首
元中峰
蕅池无日不华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动地惊天勤念佛,捶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颂以无缘慈摄受众生
明妙意
梅花落尽杏花开,岂是春风著意吹,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颂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寂光影里现全身,遍界光明迥出伦。浪暖桃花鱼忆子,无缘慈度有缘人。
一点悲心擘不开,镬汤滚处笑盈腮。希奇之事朕深信,现与君王说法来。
苦劝回缰第二
释迦牟尼佛言:“能够得到人道色身的,就如同指甲上的泥土那么多;而失去人身的众生,则如大地的土那么多。”我虽然相信佛的言说,但是不知道其缘故?直到阅读了《楞严经》中所说:“一切众生由六识造作恶业,所招感的恶报从六根而…
《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