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至聖教主,于其一代之中究竟之談,有無量無邊的叁昧,無量的解脫法門,無量無盡之行願,總持而相應于無量的法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個法門,圓滿收攝一切的法門而無外無余,悉皆能夠完全具足。就如同彼廣大之大海,能夠吞取含納衆多之河流,而其體性卻沒有增減。又如同如意寶珠,放置在高大的幢旛之上,能夠滿足一切衆生之願求,而其自身之體性卻毫無虧損。此念佛叁昧寶王,能夠攝持一切法門且能具足一切功德,也是如此不可思議。
由于此義理之故,最初始自我釋迦共尊以此念佛叁昧,普遍告知開示于種種的大衆之會,無非不是一而再,再而叁。彼說法大會之中所有承蒙說法而聽聞開示的大根機之士,就如同彼文殊師利菩薩等,以及叁乘的聖者賢人,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無不傾心信仰而歸依信受也。等到佛法流入于東土華夏,有慧遠大師這樣的大心之人,于彼廬山闡揚釋迦牟尼佛所遺留之教化,彼信受而奉行者,就如同大風行于小草之上,普遍得到天下人的仰望,無不贊美稱歎其教化啊!
自從釋迦牟尼佛以至如今,將近有二千叁百多年,其中有聖賢超凡之人,大德高僧、儒家巨匠,農夫商人、仕官販賈,以及匹夫匹婦,奴婢黃門。或是能夠自我修行進而勸導他人,或是著作文章而立作誓願。其尊重佛法如同至寶,看輕自身如同微塵。面臨困難時而不畏懼,濱臨死亡而不顧慮。挺起身心建立修行,一生努力修行此淨土之道者,如何能夠知道其有多少。或者有人對他人之修行而隨喜,或是信受而一心歸依,乃至于隨其所得之佛法,盡己誠心而修行者,其數則更加衆多。實在是如同所謂的羅列之星辰、恒河之細沙,也沒有辦法比喻形容其衆多也。
或者有一些時而半信、時而不信之人,心中猶豫不決之人,尚且可以往生于彼極樂國土的疑城邊地,更何況是具有正信而努力修行者呢?過去往生的傳記中所記載的,與真實往生者之數目相比實在是萬不及一。自古以來至于今日,鹹皆受到此念佛法門之恩賜,這豈是用紙筆口舌所能夠完盡而描述的。縱使有人想要別修其他的法門道品,但是因爲只有假借自己身心之力,因此有些則有退轉信心、或是産生著魔發狂之過失。唯有此念佛法門,因爲仰仗著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之力,修行則必定獲得成就,不會再有邪魔障礙之業,永遠不會退轉于佛道。
此外這個念佛叁昧,非但可以遠離魔障,亦可遠離于人世間一切的縣衙官司之口舌災禍,以及種種的是非之境,困境患難,水災火災,盜賊土匪,以及極惡之人凶災之事,乃至于一切的虎狼毒蟲猛獸、鬼魅妖精,如是等種種不吉祥之事,皆悉不能侵犯傷害。此外又不會被一切的疾疫疠瘴、夏暑傷寒、癰疽疥癬、惡劣下賤、眼耳鼻舌的諸般病苦所煩惱,皆能如其所願所行的而無虧缺損傷,皆能排除一切的災難病苦等煩惱。
唯有在人世之中的名聞利養,甜蜜恩愛的柔軟之賊,以及心中的嗔恨之心嗔怒之火。雖然有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因爲其是自我之過失,因此沒有辦法救拔也。修行之人應當深深加以精進之心,以攘卻排除此種過失。若是因爲一念之間的因循怠惰,則必定爲其順境之貪愛或逆境之嗔恨心所奪取。然而彼貪愛之軟魔,只能傷害具有淺薄信心、貪愛怠惰失去正念之人。若是那麼些精進修行者,就如同鋼鐵在火中鍛煉時,如果得到水分反而更加堅強。這些貪愛軟魔,怎麼敢稍微接近而逼視之呢?
由此之故修行之人因爲阿彌陀佛的加持而捍止了魔境,不只是此身可以得到安樂,又能夠得到念佛叁昧之成就,並有天人鬼神的護持幫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而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人往生淨土之際,種種祥瑞之感應不只一種。或者天樂充盈于虛空之中,或有奇異的香氣彌滿于屋室,或者有光明來照射其身體,或是有七寶的蓮華座現在于前。或是阿彌陀佛垂下手臂而親自來迎接,或是菩薩執持著金臺授手而來接引。乃至于臨命終前預知往生的時日將至,正念分明而不錯謬,諸般的病苦障礙忽然消失空寂。自己能夠事先沐浴更衣,然後結跏趺坐,或者集合大衆而演說佛法,叉手而向諸人告別。或是更再勉勵衆人精進修道,書寫偈頌之後擲下手中之筆,合掌念佛而往生。
或者臨命終之後,其身體如同在生之時。或是牙齒骨頭和念佛的念珠,即使經火化燃燒也不會損壞。其光明耀焰異于尋常,五種色彩亮麗鮮明。或是吉祥之物飄浮于虛空之中,盤旋回繞而不散去。或是其火化之煙霧所到之處,有明亮的舍利子如同流珠,觸到事物便生出舍利子。如此種種乃是耳聞目擊所常常有的。若不是其人平日操履行持非常淨潔明白,由其修行的精進之力所感召!哪裏能夠如此呢?
感歎如今之人,或是雖有在修行而無有實際的效應,這實在是因爲其信心之根膚淺微薄,信願之因地並不真實。未曾建立真正的修行,而卻先想要別人知道他的行徑。內心則是自滿驕矜,外在則欲彰顯誇耀。使他人能夠對其恭敬供養,內心期望能夠有所得。甚至虛妄狂言能夠得見清淨殊勝之境界,或是見到小小的境界以及夢中的善相,自己尚未能夠分辨認識其是非好壞,而卻想要先向他人張明宣說。此等卑劣下等之心態,必定爲如上所說的邪魔伴侶所迷惑,從此願力和修行悉皆退失,依舊還是隨著生死而輪回苦趣,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
若是我們雖然有在道場之中,進行持誦經典、忏悔發願等儀式,如果不得不被人知道,那麼實在是不得已之事,豈可特別自我顯露修行之形迹,而使得佛法之觀行傾壞失敗呢!如是則修行之人還是應當審察仔細,隱密地堅實自我之修行。內心常常懷著慚愧之念,不可顯露自我的德行。如果真的是工夫到家之時,不被如上所說的強力之魔和愛軟之魔,這二種魔所迷惑,便可以說出自己之修行。
修行當中如果有的人宿世的業障即將消滅,微微見到殊勝的好相。如果其人不能隱密蘊藏其德行,而使其傳聞至他人之耳,則其修行必定顛覆失敗。所以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叁次親自目睹阿彌陀佛之聖相,而其平日都未曾言語提及,只有除了到臨命終時才向人言說。所以大衆千萬要記得,不可隨便向人言說修行之工夫和感應,這是我至爲祈禱、至爲祈禱也!
此外這個念佛叁昧,其體性雖然圓滿,而對于其悟解則應當更加廣大之,所修行的則應當竭盡其諸多微細的條理章節,盡力去除種種邪猥弊病,乃至于對于微小之罪業,心中猶應懷有廣大的畏懼之心。又應當知解隨著大乘之見地,修行依著小乘而學習,乃能符合于此念佛叁昧。若是知道小乘並不是自己而小,而將小乘之行隨順于圓融的知解而成爲大乘圓教。大乘圓教亦不離于小乘之行,因此小乘即是大乘。小乘和大乘的知解行持,乃是同一理體而無有分別,如此即是超越世間的知見。
佛經中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以上的每一句,皆是一個佛法的修行,古人對其每一句皆各有其佛法的訓示一章,在此不能詳細敘述。
此外又應當要護持衆人之心,勿使自我誇大或令人嫌惡,舉止動作安然自若。讀誦大乘經典,悟解佛法的第一義谛,親近有益我們修行的善友,虛心請問先覺的善知識。不執著自己之見解,不引發顯露自己之特長,心中存有忍辱之志,身口意等行爲應當依照經典。聽聞正確之知見佛法,不毀謗出家的僧衆尼師。止息世間紛雜之善法,不貪求于名聞利養,遠離于種種邪惡之事。處事必定要忠信仁厚,將過失歸責于自己,深深誡止淫逸之绮語。一心念佛而不散亂,視一切的衆人如同諸佛。捐棄世間的伎能工巧,唯求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身行必定清淨無染。如是等無量無數之善行,皆悉應當努力修習,此皆能夠幫助佛法之正道。
此外更加能夠割斷世間的貪染之心,于憎惡和喜愛之二種境界,無有種種的障礙留難。堅凝其心使其如一,必定可以往生淨土,其功德甚爲廣大,在此無法全部敘述。是故于此念佛法門當中,隱密而精進修行此叁昧,其功德高廣卻不被人知其名號,而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者,怎麼能夠知道其有多少呢?而那些有記名載入于傳記之中的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豈可以思量計算其未經記載而往生者之數目呢?
若是人們能夠依照前述之教誡,但依此法而修行,尚且能夠利益無量劫來與我有怨業之衆生。更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師長,佛法門中之同參眷屬,世間的兄弟姐妹,以及平日中幫助我解除患難,和提攜引導我之人,而卻不能夠得到其利益?是故可知只要修習此念佛之行,一切的恩德無不皆可回報。以是之故,我們應當一心念佛。
然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位大士,其境界甚爲殊勝深妙。于生死輪回的大苦海之中,很難得以親近,很難得以憶念。何以故呢?若是衆生能夠憶念阿彌陀佛及二大菩薩者,必定能夠得到解脫之故。聽聞到其名號尚且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親近而學習之。是故《觀無量壽佛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得聽聞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及二位菩薩之名號,即能除滅無量劫來生死之罪,更何況是能夠至心憶念。若是能夠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世間當中的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殊勝之善友,此人將來當坐于菩提道場,生于諸佛之家。”
以是之故十方的諸佛如來顯示其廣大之舌輪,殷勤懇切地勸導勉勵。而我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一再地告誡叮咛,其言詞極爲激昂懇切,爲了使令五濁惡世之衆生,必定修行此淨土法門,乃能得以度脫于世間之生死。何以故呢?這實在是因爲彼五濁惡世之衆生,其色身與心靈皆非常痛苦,以種種的痛苦爲其性命,猶如處于水深火熱之苦聚當中。而釋迦牟尼佛特別示現降生于娑婆世界這個苦處,其願行悲心最爲深切,正好相應契合于此世間衆生之根機時宜,就如同盡大地中衆多的江河溪水、和處于虛空中清淨的明月一般,彼此互相感應道交也。
是故…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