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釋迦世尊,自從其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乃至于最後入于涅槃,其說法的音聲不二。于其所說的法門當中,開始從演說《華嚴經》的法會之上,最終極盡于《法華經》的說法道場。其如美玉清脆之音聲宣布開示,其稱揚敘述此極樂世界何有窮盡。彼世尊說法大會之中、所有具大心而且有殊勝志向之士,承蒙隨順于世尊慈悲之意旨,悉皆發起願力而祈求往生也。更何況是我等末法之世,鈍劣根機而流浪生死之人呢?聽聞而認識淨土法門之人,必須要銘記于肌肉骨髓啊!
自從釋迦牟尼佛演說此法之後,阿彌陀佛的願力便不間斷于此世間,代代之中不乏弘傳阿彌陀佛大願之人。釋迦聖人以此法門開演唱導于前,諸位賢者以此法門繼之于後,于是便廣泛流傳而普遍于十方叁世,又何止是這一個天下而已。其願力如大雨般霈然充滿于六道四生之中,又何止是人道之倫。不但天神向應其教化,鬼道之類亦能隨順之。不論是人或非人,無不個個贊歎仰望,其記載的種種行事,具足完備于諸多的經典文章之中。充盈滿溢于海藏的龍宮之中,普遍布滿于人間和天上。深化其根堅固其蒂,悉皆能夠相應于一切衆生的根機,這實在都是我阿彌陀佛廣大不可思議之願力而導致如此的。
釋迦牟尼佛言:“在佛法即將消滅的末法惡世,我其余的一切經法皆消滅之時,唯有此《無量壽經》之教典,多留于此世間一百年,以廣度一切的衆生群有。”那麼此極樂淨土之念佛法門,豈不是我等凡夫最後而最重要的訓示啊!彼飛禽名之爲“八八鹦鹆”者,墮落在愚癡妄想的畜生異類之中,以其能夠隨著人們稱阿彌陀佛之名,亦能承蒙念佛叁昧法力之故,尚且于其埋葬之處生出蓮華,更何況是稱爲萬物之靈的人呢?如果能夠作人而不如禽鳥能念佛,可以說是不知道慚愧也!
我如今生于末法之世,正值所謂的後五百歲,是故世人的善根膚淺薄弱,心中常有疑惑而不能深信佛法。此外更上加異端知見邪僞之見解,各個執著于不同的妄見,彼此互相誘惑牽引。使彼具有正確修行之人,大多被迷惑撓亂,于是我心中的傷感充滿于胸懷。是故收集彼禅宗、教門和淨土的諸多文章,以及諸多的經典書卷。取其極爲深奧而且至爲重要之義理,敘述作成此說,分類而排列成編。使其流布于天下世間,破斥邪執顯示正理。普願法界的一切衆生,于此一部論說之中,一見之後便能心開悟解,了悟自己本有之真心。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還是在于西方淨土;並且通達西方淨土的依報正報,仍舊不離于我之本性。只要是具有心性本識者,皆能一同往生于西方,悉皆能夠深入其階位也。
我更期願一切先知先覺的善知識,不吝惜于您的慈悲,若是見到尚未悟解之人,能夠如法地給予適切之教導。前輩長者之人若是不明白此法門,也可以隨其根機應其病根,爲其詳細剖析其幽深微妙之處,更再爲其明了宣說。彼人若是能夠有一念之信解者,其行願必定可以成就,往生淨土一定是可以期待的,其功德實在是難以稱述。縱使有一些邪異的執著堅牢固著者,其信樂雖然不深,但是只要一句阿彌陀佛熏染于神識,亦能成爲將念佛修行之因緣種子。如此能夠展轉而利益一切衆生,無量無盡無窮無邊,勸導衆生發心之功德,不可以說是不大也。
若是有人真的能夠如此,不師法于自己的妄心,不自欺亦不虛妄。能夠隨順于此淨土法門之正教,教誨他人而不倦怠者,縱使自己不能修行,即爲已經修行。縱使自身未能學習,即爲已經學習。何以故呢?法界乃是一相無二,無有自己與他人之分別故。如同昔日有人,自己于其一生之中未曾親自修行,但能以二次的機會傾盡自己所有的一切資財,以平等之一心,建立法會、勸人一同來念佛之緣故。其臨命終之時,亦得往生于極樂淨土,其事迹非常昭明顯著。
是故可知若能發起慈悲之心,顯示攝受他人之相。以及能夠利益彼人,勸人念佛修行者,其所得的功德非常弘大衆多。這實在是因爲阿彌陀佛這個無上法王之功德所使然。但是也不可以執著而認爲自己一定不必修行了。是故可知此念佛叁昧甚深微妙,此法門之功德廣大如海。而想要開顯其衆多利益之事,豈是我能窮盡而言說的,在此簡略地記載我所聽聞的,以作爲對世間人之勸導發起也。
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有人問曰:勸導衆人發心念佛之書籍,我于古人的著作當中已經見到很多了。雖然各有其唱導相和、互相補充之處,言語文句也有些差異,然而其義理豈有差異呢?若是師父您這一本文集,除了敘述依報正報,闡明觀照之智慧,分別折伏和攝受之法門,以及顯示衆多義理者等等。其余如破斥妄見顯示真義之類,我好像是未曾聽聞也。雖然是古代之至人,尚且未能完整究竟其義理和事相,如同是有所等待其補充。更何況是我等凡夫,于此念佛法門之究竟圓滿、而敢隨意輕視之呢?我等雖然不能入于念佛叁昧直指人心之道,而也獲得了一些更新而補充見聞之利益。敢問師父您何以作此文集呢?
答曰:唉!我乃是感傷世間不能依循軌範于正道也,而悉皆追逐于虛妄的物塊、致使落入于邪道,是故爲之而作如是之說。豈是我喜好于言辭之辯論呢?這實在是出自于不得已也!
此人又問曰:此念佛叁昧之說,既然詳細而且明了,有的人還是說難以到達,師父您還可以用一句話而窮盡其義理嗎?
答曰:何必要用一句,也可以用一個言詞而窮盡之。何謂一個言詞?即是所謂的“願”也。何謂一句而能統攝窮盡?即是所謂的“戒解行向”也。然而此一部文集之義理,並不超出“戒解行向”這一句話。而“戒解行向”這一句,則必定從“願”而起,如此乃可說是以一言而統攝窮盡也。或是廣說、或是略說,不論卷收統攝或是舒展開演,都可以隨意自在,豈可以再滯著于一個固定的方向角落呢?
何者稱之爲“戒”?這是說修行人既然修習念佛叁昧,若是不能嚴持戒律。雖然具有正確之信心,但是卻常常爲彼世間的惡緣雜染,所侵撓而攻奪。塵勞惡緣如果難以遣除,則必定會毀壞我們的法身慧命,令我們的知解進入偏邪之地,因此而不得往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中雲:“若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受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是故必定應當要持戒也。
何者稱之爲“解”?這是說修行之人,既然修習此念佛叁昧,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若是不能以此甚深智慧微妙知解,了知淨土與穢土此二國土的真實情境,東方與西方相對而立乃是真實而不虛謬。此外又能夠了知,即此清淨和汙穢的兩個國土,全是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離于我當下之心念。若非如此則要從何方法而修,才可得以往生于彼西方淨土呢?《觀無量壽佛經》當中雲:“讀誦大乘經典,悟解第一義谛。”乃能得以往生淨土。是故應當具有正確之知解也。
何者稱之爲“行”?這是說修行之人念佛求生于西方淨土,其智慧見解既然正確,則必定要依其正解而建立修行。二六時中精進行道,身業禮佛、口業稱佛、意業憶想佛,叁業無有虧欠缺失,勇猛直進而不退失,訂定日期求生彼國。如經雲:“修行六念法門,回向發願求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于彼國。”是故應當建立修行也。
何者稱之爲“向”?修行人想要必定往生淨土,于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之功德。以及今日在一切時一切處,與無始劫以來所有大小之善根,一一皆悉回向于往生西方淨土,臨命終時乃得決定往生。如佛經中雲:“應當回向發願求生于極樂國土,譬如預辦種種的事物于家中,歸家之時必能得到用處。”是故必定應當發願回向也。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一句之義理,能夠統攝一切的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時能夠成就充實稻谷水果,各得其一段時節之需要,失去一個即不能成就。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門,也是如此。若是喪失了其中一種,念佛叁昧便不能成就。是故必須應當四種義理具足而修,乃能圓滿往生淨土這一個“願”也!
問曰:只此一句“戒解行向”,還能夠成就多句嗎?
答曰:多句即是一句,一句即是多句。不論是多句或一句,其含攝的義理皆能窮盡,不可以說多句的義理比較詳盡,而一句的義理則有缺失也!
問曰:若是如此,何不只要說一句即可?
答曰:使用多句乃是廣泛而說,而用一句只是簡略而言。廣泛和簡略雖然有差別,然而這實在是因爲各別對應于不同的根機,而此二者皆能彰顯佛道。豈可只是說一句之法,而廢棄了廣泛說明之多句呢?
又問:彼鄉野之間只有兩叁家的村落裏,那些平凡的匹夫匹婦,和老公公老婆婆,東西的方向都不能辨別,菽草和麥子都分不清楚,于此“持戒悟解”等一言具有四義之說,愚昧懵然而無法了知。或者只是唯能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只有專心精勤地禮拜于佛,而臨命終時卻能得以往生,其往生的征兆靈驗也非常地明顯,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衆生的一心之中,有何佛法而不具足。既然從智慧的知解上,相信有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二種國土,然後發起修行稱念佛名,並且回向求生于極樂世界,豈會更再毀破佛陀之戒律呢?如是四種義理既然具足,諸般修行不必建立而能成就,于是便得往生于極樂世界,成就其最初所發之信願。豈可以說其是菽草和麥子都不能辨別、東方西方都分不清楚之人呢?
問曰:若是如此,則修行之人只要一心用功,諸般的修行自然具足,更不必再建立四種義理之說也。
答曰:若是能夠先知道四義即是一心者,就如同以其建築的基地堅牢穩固的緣故,則永遠無有退轉之事。若是先只知道一心修行而後才漸漸具足四義者,雖然也是得以往生淨土。可是于修行當中若是忽然遇到魔業惡緣、邪師亂黨,則很多都會有退轉。由是可知還是以了知四義爲較優也。
到了此時提出問題的大衆即將散去,忽然之間,有人承繼上一個問題之意旨,又再問曰:我過去聽聞淨土法門,勸導修行之書,自從古代以及今日,著作的文章已經很多了。…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