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释迦世尊,自从其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乃至于最后入于涅槃,其说法的音声不二。于其所说的法门当中,开始从演说《华严经》的法会之上,最终极尽于《法华经》的说法道场。其如美玉清脆之音声宣布开示,其称扬叙述此极乐世界何有穷尽。彼世尊说法大会之中、所有具大心而且有殊胜志向之士,承蒙随顺于世尊慈悲之意旨,悉皆发起愿力而祈求往生也。更何况是我等末法之世,钝劣根机而流浪生死之人呢?听闻而认识净土法门之人,必须要铭记于肌肉骨髓啊!
自从释迦牟尼佛演说此法之后,阿弥陀佛的愿力便不间断于此世间,代代之中不乏弘传阿弥陀佛大愿之人。释迦圣人以此法门开演唱导于前,诸位贤者以此法门继之于后,于是便广泛流传而普遍于十方三世,又何止是这一个天下而已。其愿力如大雨般霈然充满于六道四生之中,又何止是人道之伦。不但天神向应其教化,鬼道之类亦能随顺之。不论是人或非人,无不个个赞叹仰望,其记载的种种行事,具足完备于诸多的经典文章之中。充盈满溢于海藏的龙宫之中,普遍布满于人间和天上。深化其根坚固其蒂,悉皆能够相应于一切众生的根机,这实在都是我阿弥陀佛广大不可思议之愿力而导致如此的。
释迦牟尼佛言:“在佛法即将消灭的末法恶世,我其余的一切经法皆消灭之时,唯有此《无量寿经》之教典,多留于此世间一百年,以广度一切的众生群有。”那么此极乐净土之念佛法门,岂不是我等凡夫最后而最重要的训示啊!彼飞禽名之为“八八鹦鹆”者,堕落在愚痴妄想的畜生异类之中,以其能够随著人们称阿弥陀佛之名,亦能承蒙念佛三昧法力之故,尚且于其埋葬之处生出莲华,更何况是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如果能够作人而不如禽鸟能念佛,可以说是不知道惭愧也!
我如今生于末法之世,正值所谓的后五百岁,是故世人的善根肤浅薄弱,心中常有疑惑而不能深信佛法。此外更上加异端知见邪伪之见解,各个执著于不同的妄见,彼此互相诱惑牵引。使彼具有正确修行之人,大多被迷惑挠乱,于是我心中的伤感充满于胸怀。是故收集彼禅宗、教门和净土的诸多文章,以及诸多的经典书卷。取其极为深奥而且至为重要之义理,叙述作成此说,分类而排列成编。使其流布于天下世间,破斥邪执显示正理。普愿法界的一切众生,于此一部论说之中,一见之后便能心开悟解,了悟自己本有之真心。知道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还是在于西方净土;并且通达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仍旧不离于我之本性。只要是具有心性本识者,皆能一同往生于西方,悉皆能够深入其阶位也。
我更期愿一切先知先觉的善知识,不吝惜于您的慈悲,若是见到尚未悟解之人,能够如法地给予适切之教导。前辈长者之人若是不明白此法门,也可以随其根机应其病根,为其详细剖析其幽深微妙之处,更再为其明了宣说。彼人若是能够有一念之信解者,其行愿必定可以成就,往生净土一定是可以期待的,其功德实在是难以称述。纵使有一些邪异的执著坚牢固著者,其信乐虽然不深,但是只要一句阿弥陀佛熏染于神识,亦能成为将念佛修行之因缘种子。如此能够展转而利益一切众生,无量无尽无穷无边,劝导众生发心之功德,不可以说是不大也。
若是有人真的能够如此,不师法于自己的妄心,不自欺亦不虚妄。能够随顺于此净土法门之正教,教诲他人而不倦怠者,纵使自己不能修行,即为已经修行。纵使自身未能学习,即为已经学习。何以故呢?法界乃是一相无二,无有自己与他人之分别故。如同昔日有人,自己于其一生之中未曾亲自修行,但能以二次的机会倾尽自己所有的一切资财,以平等之一心,建立法会、劝人一同来念佛之缘故。其临命终之时,亦得往生于极乐净土,其事迹非常昭明显著。
是故可知若能发起慈悲之心,显示摄受他人之相。以及能够利益彼人,劝人念佛修行者,其所得的功德非常弘大众多。这实在是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无上法王之功德所使然。但是也不可以执著而认为自己一定不必修行了。是故可知此念佛三昧甚深微妙,此法门之功德广大如海。而想要开显其众多利益之事,岂是我能穷尽而言说的,在此简略地记载我所听闻的,以作为对世间人之劝导发起也。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有人问曰:劝导众人发心念佛之书籍,我于古人的著作当中已经见到很多了。虽然各有其唱导相和、互相补充之处,言语文句也有些差异,然而其义理岂有差异呢?若是师父您这一本文集,除了叙述依报正报,阐明观照之智慧,分别折伏和摄受之法门,以及显示众多义理者等等。其余如破斥妄见显示真义之类,我好像是未曾听闻也。虽然是古代之至人,尚且未能完整究竟其义理和事相,如同是有所等待其补充。更何况是我等凡夫,于此念佛法门之究竟圆满、而敢随意轻视之呢?我等虽然不能入于念佛三昧直指人心之道,而也获得了一些更新而补充见闻之利益。敢问师父您何以作此文集呢?
答曰:唉!我乃是感伤世间不能依循轨范于正道也,而悉皆追逐于虚妄的物块、致使落入于邪道,是故为之而作如是之说。岂是我喜好于言辞之辩论呢?这实在是出自于不得已也!
此人又问曰:此念佛三昧之说,既然详细而且明了,有的人还是说难以到达,师父您还可以用一句话而穷尽其义理吗?
答曰:何必要用一句,也可以用一个言词而穷尽之。何谓一个言词?即是所谓的“愿”也。何谓一句而能统摄穷尽?即是所谓的“戒解行向”也。然而此一部文集之义理,并不超出“戒解行向”这一句话。而“戒解行向”这一句,则必定从“愿”而起,如此乃可说是以一言而统摄穷尽也。或是广说、或是略说,不论卷收统摄或是舒展开演,都可以随意自在,岂可以再滞著于一个固定的方向角落呢?
何者称之为“戒”?这是说修行人既然修习念佛三昧,若是不能严持戒律。虽然具有正确之信心,但是却常常为彼世间的恶缘杂染,所侵挠而攻夺。尘劳恶缘如果难以遣除,则必定会毁坏我们的法身慧命,令我们的知解进入偏邪之地,因此而不得往生净土。《观无量寿佛经》中云:“若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受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故必定应当要持戒也。
何者称之为“解”?这是说修行之人,既然修习此念佛三昧,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若是不能以此甚深智慧微妙知解,了知净土与秽土此二国土的真实情境,东方与西方相对而立乃是真实而不虚谬。此外又能够了知,即此清净和污秽的两个国土,全是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离于我当下之心念。若非如此则要从何方法而修,才可得以往生于彼西方净土呢?《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云:“读诵大乘经典,悟解第一义谛。”乃能得以往生净土。是故应当具有正确之知解也。
何者称之为“行”?这是说修行之人念佛求生于西方净土,其智慧见解既然正确,则必定要依其正解而建立修行。二六时中精进行道,身业礼佛、口业称佛、意业忆想佛,三业无有亏欠缺失,勇猛直进而不退失,订定日期求生彼国。如经云:“修行六念法门,回向发愿求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于彼国。”是故应当建立修行也。
何者称之为“向”?修行人想要必定往生净土,于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之功德。以及今日在一切时一切处,与无始劫以来所有大小之善根,一一皆悉回向于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乃得决定往生。如佛经中云:“应当回向发愿求生于极乐国土,譬如预办种种的事物于家中,归家之时必能得到用处。”是故必定应当发愿回向也。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门一句之义理,能够统摄一切的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时能够成就充实稻谷水果,各得其一段时节之需要,失去一个即不能成就。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门,也是如此。若是丧失了其中一种,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是故必须应当四种义理具足而修,乃能圆满往生净土这一个“愿”也!
问曰:只此一句“戒解行向”,还能够成就多句吗?
答曰:多句即是一句,一句即是多句。不论是多句或一句,其含摄的义理皆能穷尽,不可以说多句的义理比较详尽,而一句的义理则有缺失也!
问曰:若是如此,何不只要说一句即可?
答曰:使用多句乃是广泛而说,而用一句只是简略而言。广泛和简略虽然有差别,然而这实在是因为各别对应于不同的根机,而此二者皆能彰显佛道。岂可只是说一句之法,而废弃了广泛说明之多句呢?
又问:彼乡野之间只有两三家的村落里,那些平凡的匹夫匹妇,和老公公老婆婆,东西的方向都不能辨别,菽草和麦子都分不清楚,于此“持戒悟解”等一言具有四义之说,愚昧懵然而无法了知。或者只是唯能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只有专心精勤地礼拜于佛,而临命终时却能得以往生,其往生的征兆灵验也非常地明显,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曰:众生的一心之中,有何佛法而不具足。既然从智慧的知解上,相信有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二种国土,然后发起修行称念佛名,并且回向求生于极乐世界,岂会更再毁破佛陀之戒律呢?如是四种义理既然具足,诸般修行不必建立而能成就,于是便得往生于极乐世界,成就其最初所发之信愿。岂可以说其是菽草和麦子都不能辨别、东方西方都分不清楚之人呢?
问曰:若是如此,则修行之人只要一心用功,诸般的修行自然具足,更不必再建立四种义理之说也。
答曰:若是能够先知道四义即是一心者,就如同以其建筑的基地坚牢稳固的缘故,则永远无有退转之事。若是先只知道一心修行而后才渐渐具足四义者,虽然也是得以往生净土。可是于修行当中若是忽然遇到魔业恶缘、邪师乱党,则很多都会有退转。由是可知还是以了知四义为较优也。
到了此时提出问题的大众即将散去,忽然之间,有人承继上一个问题之意旨,又再问曰:我过去听闻净土法门,劝导修行之书,自从古代以及今日,著作的文章已经很多了。…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