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至圣教主,于其一代之中究竟之谈,有无量无边的三昧,无量的解脱法门,无量无尽之行愿,总持而相应于无量的法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法门,圆满收摄一切的法门而无外无余,悉皆能够完全具足。就如同彼广大之大海,能够吞取含纳众多之河流,而其体性却没有增减。又如同如意宝珠,放置在高大的幢旛之上,能够满足一切众生之愿求,而其自身之体性却毫无亏损。此念佛三昧宝王,能够摄持一切法门且能具足一切功德,也是如此不可思议。
由于此义理之故,最初始自我释迦共尊以此念佛三昧,普遍告知开示于种种的大众之会,无非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彼说法大会之中所有承蒙说法而听闻开示的大根机之士,就如同彼文殊师利菩萨等,以及三乘的圣者贤人,天龙八部一切鬼神,无不倾心信仰而归依信受也。等到佛法流入于东土华夏,有慧远大师这样的大心之人,于彼庐山阐扬释迦牟尼佛所遗留之教化,彼信受而奉行者,就如同大风行于小草之上,普遍得到天下人的仰望,无不赞美称叹其教化啊!
自从释迦牟尼佛以至如今,将近有二千三百多年,其中有圣贤超凡之人,大德高僧、儒家巨匠,农夫商人、仕官贩贾,以及匹夫匹妇,奴婢黄门。或是能够自我修行进而劝导他人,或是著作文章而立作誓愿。其尊重佛法如同至宝,看轻自身如同微尘。面临困难时而不畏惧,滨临死亡而不顾虑。挺起身心建立修行,一生努力修行此净土之道者,如何能够知道其有多少。或者有人对他人之修行而随喜,或是信受而一心归依,乃至于随其所得之佛法,尽己诚心而修行者,其数则更加众多。实在是如同所谓的罗列之星辰、恒河之细沙,也没有办法比喻形容其众多也。
或者有一些时而半信、时而不信之人,心中犹豫不决之人,尚且可以往生于彼极乐国土的疑城边地,更何况是具有正信而努力修行者呢?过去往生的传记中所记载的,与真实往生者之数目相比实在是万不及一。自古以来至于今日,咸皆受到此念佛法门之恩赐,这岂是用纸笔口舌所能够完尽而描述的。纵使有人想要别修其他的法门道品,但是因为只有假借自己身心之力,因此有些则有退转信心、或是产生著魔发狂之过失。唯有此念佛法门,因为仰仗著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之力,修行则必定获得成就,不会再有邪魔障碍之业,永远不会退转于佛道。
此外这个念佛三昧,非但可以远离魔障,亦可远离于人世间一切的县衙官司之口舌灾祸,以及种种的是非之境,困境患难,水灾火灾,盗贼土匪,以及极恶之人凶灾之事,乃至于一切的虎狼毒虫猛兽、鬼魅妖精,如是等种种不吉祥之事,皆悉不能侵犯伤害。此外又不会被一切的疾疫疠瘴、夏暑伤寒、痈疽疥癣、恶劣下贱、眼耳鼻舌的诸般病苦所烦恼,皆能如其所愿所行的而无亏缺损伤,皆能排除一切的灾难病苦等烦恼。
唯有在人世之中的名闻利养,甜蜜恩爱的柔软之贼,以及心中的嗔恨之心嗔怒之火。虽然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因为其是自我之过失,因此没有办法救拔也。修行之人应当深深加以精进之心,以攘却排除此种过失。若是因为一念之间的因循怠惰,则必定为其顺境之贪爱或逆境之嗔恨心所夺取。然而彼贪爱之软魔,只能伤害具有浅薄信心、贪爱怠惰失去正念之人。若是那么些精进修行者,就如同钢铁在火中锻炼时,如果得到水分反而更加坚强。这些贪爱软魔,怎么敢稍微接近而逼视之呢?
由此之故修行之人因为阿弥陀佛的加持而捍止了魔境,不只是此身可以得到安乐,又能够得到念佛三昧之成就,并有天人鬼神的护持帮助,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而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人往生净土之际,种种祥瑞之感应不只一种。或者天乐充盈于虚空之中,或有奇异的香气弥满于屋室,或者有光明来照射其身体,或是有七宝的莲华座现在于前。或是阿弥陀佛垂下手臂而亲自来迎接,或是菩萨执持著金台授手而来接引。乃至于临命终前预知往生的时日将至,正念分明而不错谬,诸般的病苦障碍忽然消失空寂。自己能够事先沐浴更衣,然后结跏趺坐,或者集合大众而演说佛法,叉手而向诸人告别。或是更再勉励众人精进修道,书写偈颂之后掷下手中之笔,合掌念佛而往生。
或者临命终之后,其身体如同在生之时。或是牙齿骨头和念佛的念珠,即使经火化燃烧也不会损坏。其光明耀焰异于寻常,五种色彩亮丽鲜明。或是吉祥之物飘浮于虚空之中,盘旋回绕而不散去。或是其火化之烟雾所到之处,有明亮的舍利子如同流珠,触到事物便生出舍利子。如此种种乃是耳闻目击所常常有的。若不是其人平日操履行持非常净洁明白,由其修行的精进之力所感召!哪里能够如此呢?
感叹如今之人,或是虽有在修行而无有实际的效应,这实在是因为其信心之根肤浅微薄,信愿之因地并不真实。未曾建立真正的修行,而却先想要别人知道他的行径。内心则是自满骄矜,外在则欲彰显夸耀。使他人能够对其恭敬供养,内心期望能够有所得。甚至虚妄狂言能够得见清净殊胜之境界,或是见到小小的境界以及梦中的善相,自己尚未能够分辨认识其是非好坏,而却想要先向他人张明宣说。此等卑劣下等之心态,必定为如上所说的邪魔伴侣所迷惑,从此愿力和修行悉皆退失,依旧还是随著生死而轮回苦趣,怎么可以不谨慎小心呢?
若是我们虽然有在道场之中,进行持诵经典、忏悔发愿等仪式,如果不得不被人知道,那么实在是不得已之事,岂可特别自我显露修行之形迹,而使得佛法之观行倾坏失败呢!如是则修行之人还是应当审察仔细,隐密地坚实自我之修行。内心常常怀著惭愧之念,不可显露自我的德行。如果真的是工夫到家之时,不被如上所说的强力之魔和爱软之魔,这二种魔所迷惑,便可以说出自己之修行。
修行当中如果有的人宿世的业障即将消灭,微微见到殊胜的好相。如果其人不能隐密蕴藏其德行,而使其传闻至他人之耳,则其修行必定颠覆失败。所以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亲自目睹阿弥陀佛之圣相,而其平日都未曾言语提及,只有除了到临命终时才向人言说。所以大众千万要记得,不可随便向人言说修行之工夫和感应,这是我至为祈祷、至为祈祷也!
此外这个念佛三昧,其体性虽然圆满,而对于其悟解则应当更加广大之,所修行的则应当竭尽其诸多微细的条理章节,尽力去除种种邪猥弊病,乃至于对于微小之罪业,心中犹应怀有广大的畏惧之心。又应当知解随著大乘之见地,修行依著小乘而学习,乃能符合于此念佛三昧。若是知道小乘并不是自己而小,而将小乘之行随顺于圆融的知解而成为大乘圆教。大乘圆教亦不离于小乘之行,因此小乘即是大乘。小乘和大乘的知解行持,乃是同一理体而无有分别,如此即是超越世间的知见。
佛经中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以上的每一句,皆是一个佛法的修行,古人对其每一句皆各有其佛法的训示一章,在此不能详细叙述。
此外又应当要护持众人之心,勿使自我夸大或令人嫌恶,举止动作安然自若。读诵大乘经典,悟解佛法的第一义谛,亲近有益我们修行的善友,虚心请问先觉的善知识。不执著自己之见解,不引发显露自己之特长,心中存有忍辱之志,身口意等行为应当依照经典。听闻正确之知见佛法,不毁谤出家的僧众尼师。止息世间纷杂之善法,不贪求于名闻利养,远离于种种邪恶之事。处事必定要忠信仁厚,将过失归责于自己,深深诫止淫逸之绮语。一心念佛而不散乱,视一切的众人如同诸佛。捐弃世间的伎能工巧,唯求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身行必定清净无染。如是等无量无数之善行,皆悉应当努力修习,此皆能够帮助佛法之正道。
此外更加能够割断世间的贪染之心,于憎恶和喜爱之二种境界,无有种种的障碍留难。坚凝其心使其如一,必定可以往生净土,其功德甚为广大,在此无法全部叙述。是故于此念佛法门当中,隐密而精进修行此三昧,其功德高广却不被人知其名号,而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者,怎么能够知道其有多少呢?而那些有记名载入于传记之中的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岂可以思量计算其未经记载而往生者之数目呢?
若是人们能够依照前述之教诫,但依此法而修行,尚且能够利益无量劫来与我有怨业之众生。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师长,佛法门中之同参眷属,世间的兄弟姐妹,以及平日中帮助我解除患难,和提携引导我之人,而却不能够得到其利益?是故可知只要修习此念佛之行,一切的恩德无不皆可回报。以是之故,我们应当一心念佛。
然而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位大士,其境界甚为殊胜深妙。于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之中,很难得以亲近,很难得以忆念。何以故呢?若是众生能够忆念阿弥陀佛及二大菩萨者,必定能够得到解脱之故。听闻到其名号尚且非常困难,更何况是亲近而学习之。是故《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得听闻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及二位菩萨之名号,即能除灭无量劫来生死之罪,更何况是能够至心忆念。若是能够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世间当中的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殊胜之善友,此人将来当坐于菩提道场,生于诸佛之家。”
以是之故十方的诸佛如来显示其广大之舌轮,殷勤恳切地劝导勉励。而我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一再地告诫叮咛,其言词极为激昂恳切,为了使令五浊恶世之众生,必定修行此净土法门,乃能得以度脱于世间之生死。何以故呢?这实在是因为彼五浊恶世之众生,其色身与心灵皆非常痛苦,以种种的痛苦为其性命,犹如处于水深火热之苦聚当中。而释迦牟尼佛特别示现降生于娑婆世界这个苦处,其愿行悲心最为深切,正好相应契合于此世间众生之根机时宜,就如同尽大地中众多的江河溪水、和处于虚空中清净的明月一般,彼此互相感应道交也。
是故…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