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觀法師等傳白話淺譯▪P2

  ..續本文上一頁禮拜淨覺和尚爲師,

  不論是撿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勞,年紀到叁十六歲時,讀誦習經都不能勝任,大衆因爲他的愚笨,于是稱呼他爲“牛雲”。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資質怎麼如此魯鈍,

  長久生于人世又有什麼作爲。當時正當大雪的日子,法雲光著腳朝禮五臺山,一心持念文殊師利菩薩之聖號,祈願懇求文殊大聖開發他的心眼智慧。

  法雲如是而一路前行禮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飲食不知其味,內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聖,凡是路上逢著人便問文殊菩薩的住處。如是走遍五臺山的五個峰頭,

  完全了無所見。每到寺裏乞食,求見文殊菩薩的心志便更增懇切。整日皆這樣如迷如醉,然後又來到東五臺,見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法雲即前往請問曰:“大德,請問文殊菩薩住在何處?”

  老人雲:“你問他要作什麼?”法雲曰:“我天生愚癡魯鈍,要請菩薩爲我開明智慧。”老人雲:“那個老弱衰頹的百拙漢,你還是不要見的好。”法雲以爲他是發狂了,于是前往北五臺。

  一到北五臺,便見到先前那位老人擁著雪而坐,法雲心中認爲非常稀奇,心中以爲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薩也,于是又前往叩頭請問。但是由于長久以來寒凍饑餓,

  並且因爲四處奔馳而極度疲困,因此體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團。

  法雲見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語曰:“你于過去生曾經作法師,貪愛他人的利養,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緣,墮入于牛類之中,愚癡而一無所知,以酬償這個宿世業債。

  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緣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數。由于悭吝布施佛法而尚余的業報,是故沒有辦法讀誦學習經典。”老人隨即以鐵如意鈎,砍其胸口而取出心髒,

  令法雲視之,宛然就如同牛的心,接著就在天井當中洗滌幹淨,最後再將其安置回身中。然後老人叱聲雲:“起!起!”法雲于是忽然醒過來,感覺身體沒有任何的痛苦微恙,

  只是整個身體全部流汗,更再尋覓老人,竟然已經不見了。只見有祥瑞的雲彩突然生起,有柔軟的微風吹拂衣裳,法雲仰頭看著天際,有圓滿之光明猶如明鏡,並且見到先前的老人,

  坐在蓮華之上,閃耀而消失不見。

  法雲從此以後,過去世所誦持的經論,宛然清晰而能夠記憶,如同獲得自己遺失的舊物。從此之後終身精進修行,如同搶救頭上的火燃。有一天夜裏旋繞經行于阿育王塔,一直到夜半叁更,

  忽然見到白色的光明如同流水,從北天臺一直連接到靈鹫峰,當中現出天人樓閣,珍寶顔色燦爛光明,天閣上題額曰“善住”。當時爲開元二十二年春天,然後向大衆辭別而命終。

  (清涼山志)

  宋、海印信和尚

  祖籍爲琅琊一帶,桂府的人。出家後住于蘇州定慧寺,年紀已經八十多歲,平日受朱防禦官員家的供養,常常到朱某之住宅,一日朱某問曰:“和尚您後世時能否來弟子家中投胎托生嗎?”

  海印信和尚微笑而應諾之。等到回到寺院後便得了疾病,數日之後就往生了。其往生之日,朱家生了一個女兒。圓照本禅師當時住在瑞光,聽聞到這件事,于是前往拜訪之。

  那時朱家出生的女孩才剛滿月,抱出來見圓照禅師,才一見到禅師便笑了,圓照禅師喚雲:“海印,你錯了也!”此女嬰哭了數聲後便往生了。(宗門武庫)

  元、末山

  元朝建甯府,有一僧名爲末山,出家後曾檢視一行禅師所著的“定平生詩”,其中有“一木移來嶺上安”之句,認爲此句即是指“末山”,認此是上天預先定下其名號也。

  出家後喜歡與人結善緣,鋪平道路、架設橋梁,所做的善事不計其數。往生之後,托夢現身于城中的鄒氏說他要來投胎,其友人也有夢見此事者。等到此小孩年紀稍長之後,

  雖然自己知道前身是出家僧,可是不喜歡與僧人交往,整日癡癡呆呆,就如同木石一樣。

  義斷崖禅師

  杭州天目山的義斷崖禅師,曾經參見高峰禅師而得其意旨,歸依趨向他學法者甚多。往生之後,曾經托夢現身說他要投生于吳興一帶的百姓民家,後來又出家爲僧,名瑞應,字寶昙。

  自從年幼到壯年,受人禮拜供養而沒有一日缺乏。我當時暫居于天界寺時,寶昙當時也在那裏,彼此相鄰而居頗有一段時間。我觀察他的所作所爲,庸庸碌碌與常人並無差異,

  有時以禅宗參究的切身之事來叩問他,也只是迷昧無知而已。此二人(末山之轉世與寶昙)前身都是非常之人,怎麼會頓時忘記了其前世所修習的佛法而變得如此呢?古人所謂的:

  聲聞尚且迷昧于出胎,菩薩猶會迷于隔陰之後,那麼修行之人,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誠公座下少年僧

  江西絕學誠公,隱居于山而不出入于世間,其座下有七個人結盟一起參禅。其中一人年紀最輕,超越衆人而有所得,誠公以叁關之語考驗之,其應答迅速就如同鼓聲回應于鼓槌。

  可惜不幸早年便死,投生于山下的民家,父母都有夢到其來投胎。才五歲時,令其讀書,便能朗朗上口,不必麻煩老師教導,並且能夠分析其詩文之意義。有一日,其父親牽著小孩入山見誠公,

  誠公問說:“你前生回答我叁關的叁個轉語,你還記得嗎?”小孩說:“請師父舉出來看看。”誠公舉出後,小孩乃點頭雲:“這是我的話沒錯。”誠公于是囑咐其父親要好好保護養育他。

  其他寺院的僧人,于是以重金賄賂其家人,求其作爲弟子,並且讓他學習魚山的梵呗唱誦。從此以後便應付施主家的請求而拜忏,常常得到很多的供養金,驕慢奢華之心于是生起,

  世俗間種種不法之事便無不爲之。誠公知道此事之後,便立下叁種大願嚴厲告戒學法者,凡是參禅之人,于寂靜安定之中得個歡喜之處,此乃是世俗塵勞乍時止息,智慧之光稍爲顯現,

  然而不可以視爲已經究竟。何以故?這是因爲八識田中,無明根本的種子仍然尚在,比喻就如同以石頭暫時壓草,搬去石頭之後雜草則必定再生而無疑啊!後世之人應當要預先警戒之。

  (山庵雜錄)

  法華尼

  宋代歐陽修治理穎州之時,有一位官妓,口中的氣味有蓮華香。有僧人可以知道宿命之事,說此官妓前世曾爲比丘尼,讀誦《法華經》叁十年,以一念之差,于是便墮入于此境地。

  因此有人問此官妓雲:“你曾經讀過《法華經》嗎?”官妓答雲:“我失身至此,哪有閑暇誦經!”于是拿《法華經》給她看,則能夠讀誦而韭迅速如流。給她其余的經典,則不能讀誦,

  以此可知僧人的宿命之說乃是確實可信也。假使讓此誦經之比丘尼知道求生西方淨土之法門,則上品上生也有可能。其不知念佛法門以致于而墮落爲官妓,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嗎?以此可知,

  如果能夠用求生西方的念佛法門教導他人者,其救濟拔度之功德則非常大矣,其福報又豈是容易測量的呢?(龍舒淨土文)

  念佛婆子

  元朝至順庚午年,浙江西部連年饑馑,在杭州城當中餓死的死屍多得互相倚靠重疊,官府命令坊間的小吏,請人搬移棄置在六和塔後山的大山坑當中。其死屍當中有一個老婆子,

  經過二十幾日都沒有腐爛,而且每日在擡來新屍體堆積後,仍然都位在于衆屍體之上。主事之人覺得很奇怪,因此搜索她的身體,在她的懷中有一個小布囊,貯存有念阿彌陀佛圖叁幅。

  此事情傳到官府,于是爲她購買棺材而入斂之。焚化的時候,燃燒的煙霧火焰當中現出佛菩薩之像,極爲光明閃耀,因此而發心念佛者極爲衆多。(山庵雜錄)

  德森法師對圓觀、鑒空等傳評曰:

  考察此處所說之多人,皆與念佛法門無關。而圓觀法師,在生之時已經悟知後世之果報,再世之後也不迷昧于前世之因,其定慧修持之造詣,均不是平常人所能夠企望達到。

  然而因爲其不知道念佛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並且尚未到斷惑證真之境界,是故依舊滯留在生死輪回之中,不能夠自由擺脫生死輪回之束縛。

  鑒空法師,宿世以來尚且爲講經說法之座主,虛浮塵俗已經斷除其根源,修行持守頗爲精進勤苦,因爲尚未能達到證果之境界,稍微有一些瑕疵偏差之事,

  轉世之後即成爲常常受凍饑餓的窮困士人。宿世以來一同修行的五個人,只有其所見的梵僧獨獨得以解脫,其余皆受困在生死輪回之中。

  法雲法師,往昔過去世曾經爲大法師,因爲貪愛利益供養,吝于布施佛法,導致墮落于牛類畜生之中,償還宿世業債,長久受到劇烈之痛苦,然後才得以轉生爲人,

  可是猶然愚癡魯鈍而沒有記性。

  海印和尚,也是屬于名僧,曾經主持大佛刹,受到人們的恭敬奉事,轉生之後即作爲檀越施主家的女兒。末山法師,也是來曆不凡,出家爲僧之後又能好行善業。再次轉生之後,

  則與僧人作仇敵,癡呆而無智慧,頓時失去其宿世所修習的才智。斷崖法師與某少年僧,其參禅都已經聲稱悟道,二人皆仍轉世爲僧,一則接受施主之供養,忙碌地過了一生,

  自己切身生死之事完全已經忘失了。另一則利益供養一到自身,則驕慢奢華而心中妄動,竟然成爲凡流世俗之造業僧。

  誦《法華經》之比丘尼,辛苦修行叁十年,大概是由于淫愛之心仍然堅固縛結于心中,導致轉世之後失身而爲官妓。唯有念佛的老婆子,對于宗門教理一無所知,只知道以阿彌陀佛爲念,

  而在其死後竟然演出如此許多奇特之事,確實證明其往生西方是無有懷疑也。

  如果總括這些人的事迹而觀之,若是論及生前的智慧知解,則諸比丘、比丘尼超過念佛婆子相當之多。至于若是論到其身後的果報證得,而諸僧尼不及于念佛婆子也太遠了。圓觀、鑒空、

  法雲尚且恐怕不及于念佛婆子,其余之人真的是不足以望其項背也。由此可見以自力了脫生死之困難,靠念佛往生之容易也。是故雲:其余的法門學道,就如同螞蟻爬上于高山;

  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者,就如同以風帆行于順流之水。

  知道此道理,則平常昔日以修行高明而自負者,想要倚仗自力以了脫生死,而尚未到達業盡情空的地位者,怎麼可以不懔然恐懼呢!是故特別附錄于此,以作爲那些藐視淨土法門者,

  和喜好仰仗自力而浮誇于口頭言語者當作警戒。凡是有志于自利利人,欲求快速得以解脫者,全部皆應當注意于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這一個法門啊。釋德森錄畢識

  附錄:無功叟淨土自信錄序

  古代之大聖人,建立言語垂示教法,被澤流傳于百世之後,其心志仍然郁結而尚未暢演,隱晦而尚未伸明者,大概也是有的。即是我釋迦佛所說之淨土法門是也。我普遍廣覽諸經典,

  深深探求共意旨。往生極樂世界之功德,如果以一言而總括來說,即是在“凡夫之人可以獲得不退轉于佛道”而已啊!

  何以故呢?在此娑婆國土修行,圓教的初信,小乘的初果,邪見和貪嗔癡叁毒才可以永遠不起,此爲斷除迷惑發起覺悟,最初進入聖人之流,則可以來生而不迷昧其所證之境界,

  如此才可以超越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道,不失于人天之果報。

  至于在凡夫地當中,雖然是已經能夠伏惑而發起覺悟之菩薩,一旦經過輪回生死、轉世投胎等非常重大之改變,則便遺忘了其過去所證和所修之境界。是故遇到種種因緣有些也會退失,

  仍然墮落于痛苦的叁途之中,這也是可能會有的事。

  若是有凡聖同居土,可以像極樂世界一樣,雖然具有叁界,但是唯有人道、天道。是故一切含識衆生只要獲得往生者,即可長辭于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趣的生死痛苦。

  更加上種種的助緣大大具備,其壽命之數沒有辦法思量,縱使是最下鈍的根機,只要經過一生的熏習修行,無有不能證得聖果之人,又怎麼會有退轉之事呢?

  釋迦如來殷勤勸導之本意,不過是要令衆生不退轉而已。況且如果是圓教根機的人體會此淨土之道,即是最上的淨業,如果更加有願力引導者,即能進入于優勝之上品。若是愚鈍純樸之輩,

  只要能夠稱念佛號而發願者,而莫不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嗚呼!觀察西方淨土這一個法門,則便可知諸佛聖人並沒有放棄任何一個衆生也。彼執守于愚癡空定之徒,任意仿效聖人的無所障礙、

  無有修行,乃是生起自我障礙之心,斷絕他人學法之路,竟乃高慢其言語曰:“淨土法門乃是枝末之事也,何足以道哉?”真是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啊!

  

  

《圓觀法師等傳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