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礼拜净觉和尚为师,
不论是捡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劳,年纪到三十六岁时,读诵习经都不能胜任,大众因为他的愚笨,于是称呼他为“牛云”。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资质怎么如此鲁钝,
长久生于人世又有什么作为。当时正当大雪的日子,法云光著脚朝礼五台山,一心持念文殊师利菩萨之圣号,祈愿恳求文殊大圣开发他的心眼智慧。
法云如是而一路前行礼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饮食不知其味,内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圣,凡是路上逢著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如是走遍五台山的五个峰头,
完全了无所见。每到寺里乞食,求见文殊菩萨的心志便更增恳切。整日皆这样如迷如醉,然后又来到东五台,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法云即前往请问曰:“大德,请问文殊菩萨住在何处?”
老人云:“你问他要作什么?”法云曰:“我天生愚痴鲁钝,要请菩萨为我开明智慧。”老人云:“那个老弱衰颓的百拙汉,你还是不要见的好。”法云以为他是发狂了,于是前往北五台。
一到北五台,便见到先前那位老人拥著雪而坐,法云心中认为非常稀奇,心中以为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萨也,于是又前往叩头请问。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寒冻饥饿,
并且因为四处奔驰而极度疲困,因此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团。
法云见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语曰:“你于过去生曾经作法师,贪爱他人的利养,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缘,堕入于牛类之中,愚痴而一无所知,以酬偿这个宿世业债。
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缘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数。由于悭吝布施佛法而尚余的业报,是故没有办法读诵学习经典。”老人随即以铁如意钩,砍其胸口而取出心脏,
令法云视之,宛然就如同牛的心,接著就在天井当中洗涤干净,最后再将其安置回身中。然后老人叱声云:“起!起!”法云于是忽然醒过来,感觉身体没有任何的痛苦微恙,
只是整个身体全部流汗,更再寻觅老人,竟然已经不见了。只见有祥瑞的云彩突然生起,有柔软的微风吹拂衣裳,法云仰头看著天际,有圆满之光明犹如明镜,并且见到先前的老人,
坐在莲华之上,闪耀而消失不见。
法云从此以后,过去世所诵持的经论,宛然清晰而能够记忆,如同获得自己遗失的旧物。从此之后终身精进修行,如同抢救头上的火燃。有一天夜里旋绕经行于阿育王塔,一直到夜半三更,
忽然见到白色的光明如同流水,从北天台一直连接到灵鹫峰,当中现出天人楼阁,珍宝颜色灿烂光明,天阁上题额曰“善住”。当时为开元二十二年春天,然后向大众辞别而命终。
(清凉山志)
宋、海印信和尚
祖籍为琅琊一带,桂府的人。出家后住于苏州定慧寺,年纪已经八十多岁,平日受朱防御官员家的供养,常常到朱某之住宅,一日朱某问曰:“和尚您后世时能否来弟子家中投胎托生吗?”
海印信和尚微笑而应诺之。等到回到寺院后便得了疾病,数日之后就往生了。其往生之日,朱家生了一个女儿。圆照本禅师当时住在瑞光,听闻到这件事,于是前往拜访之。
那时朱家出生的女孩才刚满月,抱出来见圆照禅师,才一见到禅师便笑了,圆照禅师唤云:“海印,你错了也!”此女婴哭了数声后便往生了。(宗门武库)
元、末山
元朝建宁府,有一僧名为末山,出家后曾检视一行禅师所著的“定平生诗”,其中有“一木移来岭上安”之句,认为此句即是指“末山”,认此是上天预先定下其名号也。
出家后喜欢与人结善缘,铺平道路、架设桥梁,所做的善事不计其数。往生之后,托梦现身于城中的邹氏说他要来投胎,其友人也有梦见此事者。等到此小孩年纪稍长之后,
虽然自己知道前身是出家僧,可是不喜欢与僧人交往,整日痴痴呆呆,就如同木石一样。
义断崖禅师
杭州天目山的义断崖禅师,曾经参见高峰禅师而得其意旨,归依趋向他学法者甚多。往生之后,曾经托梦现身说他要投生于吴兴一带的百姓民家,后来又出家为僧,名瑞应,字宝昙。
自从年幼到壮年,受人礼拜供养而没有一日缺乏。我当时暂居于天界寺时,宝昙当时也在那里,彼此相邻而居颇有一段时间。我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庸庸碌碌与常人并无差异,
有时以禅宗参究的切身之事来叩问他,也只是迷昧无知而已。此二人(末山之转世与宝昙)前身都是非常之人,怎么会顿时忘记了其前世所修习的佛法而变得如此呢?古人所谓的:
声闻尚且迷昧于出胎,菩萨犹会迷于隔阴之后,那么修行之人,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诚公座下少年僧
江西绝学诚公,隐居于山而不出入于世间,其座下有七个人结盟一起参禅。其中一人年纪最轻,超越众人而有所得,诚公以三关之语考验之,其应答迅速就如同鼓声回应于鼓槌。
可惜不幸早年便死,投生于山下的民家,父母都有梦到其来投胎。才五岁时,令其读书,便能朗朗上口,不必麻烦老师教导,并且能够分析其诗文之意义。有一日,其父亲牵著小孩入山见诚公,
诚公问说:“你前生回答我三关的三个转语,你还记得吗?”小孩说:“请师父举出来看看。”诚公举出后,小孩乃点头云:“这是我的话没错。”诚公于是嘱咐其父亲要好好保护养育他。
其他寺院的僧人,于是以重金贿赂其家人,求其作为弟子,并且让他学习鱼山的梵呗唱诵。从此以后便应付施主家的请求而拜忏,常常得到很多的供养金,骄慢奢华之心于是生起,
世俗间种种不法之事便无不为之。诚公知道此事之后,便立下三种大愿严厉告戒学法者,凡是参禅之人,于寂静安定之中得个欢喜之处,此乃是世俗尘劳乍时止息,智慧之光稍为显现,
然而不可以视为已经究竟。何以故?这是因为八识田中,无明根本的种子仍然尚在,比喻就如同以石头暂时压草,搬去石头之后杂草则必定再生而无疑啊!后世之人应当要预先警戒之。
(山庵杂录)
法华尼
宋代欧阳修治理颖州之时,有一位官妓,口中的气味有莲华香。有僧人可以知道宿命之事,说此官妓前世曾为比丘尼,读诵《法华经》三十年,以一念之差,于是便堕入于此境地。
因此有人问此官妓云:“你曾经读过《法华经》吗?”官妓答云:“我失身至此,哪有闲暇诵经!”于是拿《法华经》给她看,则能够读诵而韭迅速如流。给她其余的经典,则不能读诵,
以此可知僧人的宿命之说乃是确实可信也。假使让此诵经之比丘尼知道求生西方净土之法门,则上品上生也有可能。其不知念佛法门以致于而堕落为官妓,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吗?以此可知,
如果能够用求生西方的念佛法门教导他人者,其救济拔度之功德则非常大矣,其福报又岂是容易测量的呢?(龙舒净土文)
念佛婆子
元朝至顺庚午年,浙江西部连年饥馑,在杭州城当中饿死的死尸多得互相倚靠重叠,官府命令坊间的小吏,请人搬移弃置在六和塔后山的大山坑当中。其死尸当中有一个老婆子,
经过二十几日都没有腐烂,而且每日在抬来新尸体堆积后,仍然都位在于众尸体之上。主事之人觉得很奇怪,因此搜索她的身体,在她的怀中有一个小布囊,贮存有念阿弥陀佛图三幅。
此事情传到官府,于是为她购买棺材而入敛之。焚化的时候,燃烧的烟雾火焰当中现出佛菩萨之像,极为光明闪耀,因此而发心念佛者极为众多。(山庵杂录)
德森法师对圆观、鉴空等传评曰:
考察此处所说之多人,皆与念佛法门无关。而圆观法师,在生之时已经悟知后世之果报,再世之后也不迷昧于前世之因,其定慧修持之造诣,均不是平常人所能够企望达到。
然而因为其不知道念佛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尚未到断惑证真之境界,是故依旧滞留在生死轮回之中,不能够自由摆脱生死轮回之束缚。
鉴空法师,宿世以来尚且为讲经说法之座主,虚浮尘俗已经断除其根源,修行持守颇为精进勤苦,因为尚未能达到证果之境界,稍微有一些瑕疵偏差之事,
转世之后即成为常常受冻饥饿的穷困士人。宿世以来一同修行的五个人,只有其所见的梵僧独独得以解脱,其余皆受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法云法师,往昔过去世曾经为大法师,因为贪爱利益供养,吝于布施佛法,导致堕落于牛类畜生之中,偿还宿世业债,长久受到剧烈之痛苦,然后才得以转生为人,
可是犹然愚痴鲁钝而没有记性。
海印和尚,也是属于名僧,曾经主持大佛刹,受到人们的恭敬奉事,转生之后即作为檀越施主家的女儿。末山法师,也是来历不凡,出家为僧之后又能好行善业。再次转生之后,
则与僧人作仇敌,痴呆而无智慧,顿时失去其宿世所修习的才智。断崖法师与某少年僧,其参禅都已经声称悟道,二人皆仍转世为僧,一则接受施主之供养,忙碌地过了一生,
自己切身生死之事完全已经忘失了。另一则利益供养一到自身,则骄慢奢华而心中妄动,竟然成为凡流世俗之造业僧。
诵《法华经》之比丘尼,辛苦修行三十年,大概是由于淫爱之心仍然坚固缚结于心中,导致转世之后失身而为官妓。唯有念佛的老婆子,对于宗门教理一无所知,只知道以阿弥陀佛为念,
而在其死后竟然演出如此许多奇特之事,确实证明其往生西方是无有怀疑也。
如果总括这些人的事迹而观之,若是论及生前的智慧知解,则诸比丘、比丘尼超过念佛婆子相当之多。至于若是论到其身后的果报证得,而诸僧尼不及于念佛婆子也太远了。圆观、鉴空、
法云尚且恐怕不及于念佛婆子,其余之人真的是不足以望其项背也。由此可见以自力了脱生死之困难,靠念佛往生之容易也。是故云:其余的法门学道,就如同蚂蚁爬上于高山;
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者,就如同以风帆行于顺流之水。
知道此道理,则平常昔日以修行高明而自负者,想要倚仗自力以了脱生死,而尚未到达业尽情空的地位者,怎么可以不懔然恐惧呢!是故特别附录于此,以作为那些藐视净土法门者,
和喜好仰仗自力而浮夸于口头言语者当作警戒。凡是有志于自利利人,欲求快速得以解脱者,全部皆应当注意于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这一个法门啊。释德森录毕识
附录:无功叟净土自信录序
古代之大圣人,建立言语垂示教法,被泽流传于百世之后,其心志仍然郁结而尚未畅演,隐晦而尚未伸明者,大概也是有的。即是我释迦佛所说之净土法门是也。我普遍广览诸经典,
深深探求共意旨。往生极乐世界之功德,如果以一言而总括来说,即是在“凡夫之人可以获得不退转于佛道”而已啊!
何以故呢?在此娑婆国土修行,圆教的初信,小乘的初果,邪见和贪嗔痴三毒才可以永远不起,此为断除迷惑发起觉悟,最初进入圣人之流,则可以来生而不迷昧其所证之境界,
如此才可以超越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道,不失于人天之果报。
至于在凡夫地当中,虽然是已经能够伏惑而发起觉悟之菩萨,一旦经过轮回生死、转世投胎等非常重大之改变,则便遗忘了其过去所证和所修之境界。是故遇到种种因缘有些也会退失,
仍然堕落于痛苦的三途之中,这也是可能会有的事。
若是有凡圣同居土,可以像极乐世界一样,虽然具有三界,但是唯有人道、天道。是故一切含识众生只要获得往生者,即可长辞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趣的生死痛苦。
更加上种种的助缘大大具备,其寿命之数没有办法思量,纵使是最下钝的根机,只要经过一生的熏习修行,无有不能证得圣果之人,又怎么会有退转之事呢?
释迦如来殷勤劝导之本意,不过是要令众生不退转而已。况且如果是圆教根机的人体会此净土之道,即是最上的净业,如果更加有愿力引导者,即能进入于优胜之上品。若是愚钝纯朴之辈,
只要能够称念佛号而发愿者,而莫不能够往生极乐净土。呜呼!观察西方净土这一个法门,则便可知诸佛圣人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众生也。彼执守于愚痴空定之徒,任意仿效圣人的无所障碍、
无有修行,乃是生起自我障碍之心,断绝他人学法之路,竟乃高慢其言语曰:“净土法门乃是枝末之事也,何足以道哉?”真是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啊!
《圆观法师等传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