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P6

  ..續本文上一頁,雖然有萬般的殊別而無不同樣契合于佛法。地藏菩薩弘大的願力,是在惡道之中救度衆生;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十念念佛的法門拔濟衆生。如果衆生不求生西方淨土,恐怕會墮落于叁塗惡道;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是在痛苦之中期望能被救脫。如今勸導衆生專心念佛,立誓發願往生西方,等待大命即將終止之時,諸佛菩薩前來感應相迎,既然能夠往生于清淨的佛國,永遠斷絕叁塗惡道之生死,種種痛苦之事不必經曆,因此不必辛勞請求地藏菩薩前來相救也。

  叁階宗的要義,乃是約佛陀滅度後的時期根機而說的,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後,衆生的根機不適宜修淨土法門。設使有人修習淨土法門者,若能衆行具足而成就,那麼其即是第二階之人,非是下劣凡夫所能修習之業行也。如今觀察叁階宗之意旨,其說到第一階的上行之人,在淨土的叁輩往生當中,似乎是獨獨說明上品和中品往生的人也。

  然而求生西方淨土之法門,不論是定善或散善皆可以通達西方,不論其淨業之行的淺深,同樣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不論是出家的清淨之衆,或是在世俗的尊貴賢者,只要能夠摒除思慮幽深獨居,恬靜心神止息亂意,並且能夠修習觀想之業,皆能夠以定善之業而往生極樂。其他若是能夠斷絕虛浮榮華之追求,在自己的公事私事之外,能夠不貪戀世俗之事務,探問佛道精勤修行,能夠具足淨業叁福散善之因,也必定能夠往生彼國。

  或是有些家財資具較爲匮乏者,謀生的事務牽纏而不能放舍。只要念佛這一行門能夠相隨而不忘,亦可往生于七寶莊嚴之極樂世界。此外即使是今生曾經造作衆罪,乃至是造作五逆的一闡提之輩,在其大命即將終止之時,地獄惡道的衆苦器具來逼迫身心之時,若是忽然能夠遇到善知識,教導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地獄的惡相既已消除之後,即得往生于微妙的極樂刹土。

  凡是具有大乘善根者,下至其一生中沒有造作任何的過失,上至十回向的究竟之位,約其修行所作淨業之淺深,分爲上輩的叁品。而小乘根機之衆生,最初從人道的善趣,上而至于世第一法之人,分爲中輩的叁品往生。而不論其是大乘小乘之根機,約其罪過之輕重,分爲下輩的叁種品位。因此可知不論其修行佛道之淺深,造作惡業之深重或輕微,只要都能夠發起菩提之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不論隨其淨業修習之多少,皆可得以往生淨土。不可以偏執于一個見解立場,毀謗懷疑淨土法門也。

  此外叁階宗又說如今的時代乃是五濁惡世,不應當修行念佛法門而發願往生西方的這種看法,這並非是廣博之見地。《大無量壽經》雲:末法之世經典佛道滅盡之時,佛陀以慈悲哀愍之故,特別遺留了此部經典,居止住世百年,當時的衆生若是能夠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而生起信心,皆可以往生彼極樂國土。其大義是說:釋迦如來演說教法,滋潤利益衆生是有其時節因緣的。末法一萬年的時間過去之後,其余的經典悉皆已經消滅,而阿彌陀佛這一個淨土法門之教化,利益衆生反而偏偏增加,釋迦大聖特別令其再停留一百歲。當時經過末法時期滿一萬年之後,一切的諸多經典,全部都隨之而消滅,釋迦牟尼佛的恩德特別深重,留住淨土教法一百年,爾時只要能夠修習淨土之因,即可上生于極樂世界微妙的國土,汝等叁階宗之人爲何預先判定,而不令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詳細研究此經文,足以去除憂慮懊悔,千萬不要心懷以管窺天之見,而不通達佛陀經典之義也。

  第十二

  第十二,依據《攝大乘論》,其合會解釋“別時義”的部分。論雲:“若是只有依靠發願,即得往生西方安樂世界者,是別時意。”

  疑惑曰:若是憑借依照《攝大乘論》之說,將往生淨土判作別時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呢?

  會通曰:如今依照《攝大乘論》,判定解釋爲別時往生。這與淨土法門,完全同一而沒有差別。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發願,並不能夠在當世即得往生。可是如果依照願力而念佛修行,乃是可以成就淨業而往生。依照發願和修行有前後之差別,因此說爲別時往生,並非是說如果更再修行念佛、而不能即于當世便可往生也。

  第十叁

  第十叁,《法華經》當中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疑惑曰:散亂心而一稱佛號,佛果尚未能夠如經典所說而成就。而一生稱念佛名,如何可以往生淨土佛國呢?

  會通曰:經典中說散亂心稱念佛名而成佛道,是指他成佛的因地真實而不虛。稱念阿彌陀佛而往生西方淨土,此生之果報盡後必定可以往生而非錯謬也。

  第十四

  第十四,簡略地說明淨土法門修業的方法儀軌。疑惑曰:此淨土宗說明至心念佛,可以作爲往生淨土之因。不知道修行者的心念思慮,應當作何等之理解?念佛的方法儀軌,其相狀又是如何?

  會通曰:回過頭來探尋以前無量無際之生死,乃是經過無數劫以前的造作而流轉,設使曾經在過去修習因地,但是多是虛妄而少有真實。只是不斷地追求名利,虛妄計度我相人相之分別。縱使能夠廣泛造作種種善緣,可是卻不符合于真正的真理。不斷沈淪于種種惡趣之間,所受的痛苦無窮無盡。西方極樂世界的至聖教主阿彌陀佛,流布名號而攝受教化衆生,已經成就了究竟的佛果,成佛之後如今已經經曆了十劫之久。

  而我等衆生仍然愚癡無知,唯有貪戀虛妄的身心而造作種種的惡業。雖然也在學習佛法,可是只有追求現世之名利,往往自以爲是而非責他人,恒常生起傲慢之心。只知道追求衣物飲食,日夜不停辛勞勤苦,設使有些余的功業時間,也把它用來追隨惡黨劣友。若是不能夠遭逢真正的善友,極樂淨土之事理教法豈能夠聽聞了知。一旦生命無常之後,還又再度歸于種種惡道。

  如今有幸能夠遭逢大善知識,和我等有殊勝之因緣,教我如理思惟佛法,舍棄諸般造惡之行,得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及其本願功德大慈大悲,其成佛已來已經經曆了十劫之久,恒常流布究竟之正法。而我等由于種種障礙之故,今日始能聽聞淨土之正法,內心當中五髒六腑深感悲痛,因此特別生起羞恥悔恨自己心中的嗔心起動、貪愛盛行和愚癡生起,是故如今只作四種修行,以作爲往生淨土之正業:

  一者,長時修,首從最初發心的開始,乃至成就無上菩提,恒常修習淨土之因,終究無有退轉之時。

  二者,恭敬修,此又有五種:

  1、恭敬有緣的聖人,這是說在行住坐臥之間,從不背向于西方,乃至涕唾大小便利,也不背向西方也。

  2、恭敬有緣的聖像教典,這是說恭造西方阿彌陀佛的聖像,若是不能廣泛變造聖像與衆生結緣,只有作一佛二菩薩像也可以。教典者,《阿彌陀經》等,以五色袋盛放之,自己讀誦並教導他人讀誦。如此的經典聖像,安置于清淨的屋室當中,二六時中禮拜忏悔,以種種華香而供養之,心中要特別生起尊崇敬重之心。

  3、恭敬有緣的善知識,這是說若是有宣揚淨土法門的善知識者,不論其是有千由旬或十由旬的距離,同樣都必須恭敬尊重,並且親近而供養之。學習別種法門之人,也全部都要生起恭敬心,與自己不同志向的人,只有深深加以敬重。若是心中生起輕慢之心,其所招得的罪業無窮無盡,是故必須全部恭敬之,即能消除修行的障礙。

  4、恭敬和我同行而有緣的伴侶,就是指那一些一同修習淨土行業之人。我們自己雖然障礙很重,單獨修業也不容易成就,因此要假借良善的朋友,才能夠激勵而修行,並且扶持危難救拔困厄,輔助力量互相資助。因此有同行有緣的善知識,應當要深深互相保護珍重。

  5、恭敬叁寶,不論是同體叁寶或別相叁寶,都應當深深地恭敬尊重,在此不能全部摘錄同體叁寶、別相叁寶之意義,這是因爲初入佛道的粗淺修行者,沒有辦法依照此法而修。而所謂的住持叁寶者,能夠給與如今對佛法只有粗淺知識的人,作爲其修行的廣大殊勝因緣。如今粗略地加以分科簡別:

  所謂的佛寶者,是指不論其是雕刻檀木或刺繡绮羅而成,是簡素的形質或黃金之容顔。不論是刻镂寶玉或圖紙彩繪,研磨巨石或削切土泥而成的佛像,如此種種不可思識之聖像,都是應當要特別尊敬承事供養的。即使是暫時觀見其形像,便可罪業消除增長福慧,心中若是生起些少的我慢驕心,則會增長惡業善行消亡。因此心中只應當把此尊貴之容貌,當作是見到真佛來想。

  所謂的法寶者,叁乘的教典旨意,清淨法界等流之正法,由名句文字所诠釋的,能夠令人生起理解之緣,是故必須珍重而仰望,以其乃是發起佛法智慧之基礎。是故應當恭敬抄寫尊貴之經典,令其恒常安置于清淨的屋室,並以整齊的箱函來盛放貯藏之,並且應當莊嚴恭敬之。讀誦經典法寶之時,身體和雙手都應當清潔幹淨。

  所謂的僧寶者,不論聖僧菩薩,或是毀破戒律之僧人,都應當以平等心而生起恭敬,千萬不可生起輕慢之想。

  叁者,無間修,即所謂的能夠心中常常憶念阿彌陀佛,作期願往生極樂淨土之心,于一切時一切處,心念皆應作此微妙之憶想。就譬如若是有人被他人搶劫掠奪,身居于下劣低賤之處境,備受種種艱難辛苦。忽然之間思念故鄉的慈愛父母,想要逃跑奔走而歸于故國,可是行李裝備尚未整辦,猶然滯留于他鄉異地,因此日裏夜裏不斷地思惟憶想,其煎熬痛苦不堪忍受,沒有短暫的時間舍棄而不思念故鄉的爺娘。如果種種計劃准備既已成就,便能夠歸向故鄉而終于到達,可以長時親近慈愛的父母,自在任意而歡喜愉悅。

  如今修行淨土者亦是如此,過去因爲煩惱覆心,破壞撓亂善念之心,福德智慧等珍寶財産,全部都散落失去,長久以來流浪于生死輪回。受製于叁界內而不得自由,恒常與魔王眷屬爲伍,而作其仆人奴役,奔波驅馳于六道之間,痛苦逼切自我的身心。如今遇到良善殊勝之緣,忽然之間聽聞到有阿彌陀佛慈悲之父,從不違背其弘大之誓願,拯濟拔度一切群生,因此日夜之間驚覺忽忙,發菩提心求願往生。所以從此精進勤勞而不倦怠,常常憶念阿彌陀佛之恩德,以此一生果報命盡爲期,心念恒常憶想記念。

  四者,無余修。這是說心念專一求生極樂世界而不改變,禮拜稱念阿彌陀佛,而其余種種的身口意業行,不令其間雜而生起。所作之淨業,每日都必須特別而勤修,唯有念佛讀經,不遺留時間而作其他的功課也。

  因爲我們出生居止于像法末法時期,距離釋迦聖人的時代已經非常遙遠了。雖然也接近佛道學習叁乘之佛法,可是卻沒有方法可以得到契入悟解。在此世界即使是人道和天道這兩種果報,也是躁動撓亂而不得安定,只有智慧廣博悲願弘深之人,才能夠忍受長久時間之居處。若是知識癡迷、修行淺薄之人,恐怕會陷溺于幽暗痛苦的叁塗之中。因此必須遠遠離去而絕迹于娑婆世界,棲息心神于西方極樂清淨的國土。

  仰望期願有緣的衆生能夠一同依循正法,恭敬發起身心之行,依于此念佛法門之一宗,決定而有拒絕割舍,千萬不要萦心貪戀于世間的小小利益,應當要堅定畏懼生死之無常。即使是美好的聲望可高追道安、慧遠等大師之風評,這又何殊于閃電幻影;即使德行超過僧肇、道生的節操,也難免逃避于其如同幹達婆幻化之城市。叁空和九斷之經文,其道理幽深而言語廣博;十地和五修之教法,其義旨深奧而詞句繁多。修行的功業就如同高山之堆積並非一篑之土所能成就,道業必須要成就于無數年歲之思慮修習。豈是在刹那短暫的時分,便能如其心念而堆積如塵沙之功德。正當宣說四生九有的奇妙不可思議之心性功德,可是心念卻恒常攀緣于境界;對于境界能夠敘述其是無我無法之妙法,而意識卻貪戀于邪魔之道。期望高遠達到透徹消除虛妄之根由,而生命之期限卻分分地催促;等待根植通會真性之智慧,而死亡之路卻不求而至。

  那麼則不如安心地屏除思慮奉持齋戒,止息追求知識多聞之廣大業行,安定心神于智慧法水,興起專志學習之堅定修行。運心竭盡遠離汙穢之方所,高涉于遙遠蓮邦之最上園苑;使心靈神居于清淨的極樂國土,依托微妙形質于蓮池金臺。大家一同追求至上佛道于阿彌陀佛慈悲之容顔,時時去除疑惑而不停止;親身感受大悲音聲于佛陀的聖德,悟解證會無生之理。此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弘大之利益廣大而繁多,只可以簡略地加以說明而已。我粗略地陳述一小蠡之飲酌,以簡別良善之淨水。起而修行則全在自己個人的功業,這不是佛陀聖人可以俯垂而親就贈予也。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終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