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P6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有万般的殊别而无不同样契合于佛法。地藏菩萨弘大的愿力,是在恶道之中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十念念佛的法门拔济众生。如果众生不求生西方净土,恐怕会堕落于三涂恶道;称念地藏菩萨之名号,是在痛苦之中期望能被救脱。如今劝导众生专心念佛,立誓发愿往生西方,等待大命即将终止之时,诸佛菩萨前来感应相迎,既然能够往生于清净的佛国,永远断绝三涂恶道之生死,种种痛苦之事不必经历,因此不必辛劳请求地藏菩萨前来相救也。

  三阶宗的要义,乃是约佛陀灭度后的时期根机而说的,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众生的根机不适宜修净土法门。设使有人修习净土法门者,若能众行具足而成就,那么其即是第二阶之人,非是下劣凡夫所能修习之业行也。如今观察三阶宗之意旨,其说到第一阶的上行之人,在净土的三辈往生当中,似乎是独独说明上品和中品往生的人也。

  然而求生西方净土之法门,不论是定善或散善皆可以通达西方,不论其净业之行的浅深,同样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不论是出家的清净之众,或是在世俗的尊贵贤者,只要能够摒除思虑幽深独居,恬静心神止息乱意,并且能够修习观想之业,皆能够以定善之业而往生极乐。其他若是能够断绝虚浮荣华之追求,在自己的公事私事之外,能够不贪恋世俗之事务,探问佛道精勤修行,能够具足净业三福散善之因,也必定能够往生彼国。

  或是有些家财资具较为匮乏者,谋生的事务牵缠而不能放舍。只要念佛这一行门能够相随而不忘,亦可往生于七宝庄严之极乐世界。此外即使是今生曾经造作众罪,乃至是造作五逆的一阐提之辈,在其大命即将终止之时,地狱恶道的众苦器具来逼迫身心之时,若是忽然能够遇到善知识,教导他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地狱的恶相既已消除之后,即得往生于微妙的极乐刹土。

  凡是具有大乘善根者,下至其一生中没有造作任何的过失,上至十回向的究竟之位,约其修行所作净业之浅深,分为上辈的三品。而小乘根机之众生,最初从人道的善趣,上而至于世第一法之人,分为中辈的三品往生。而不论其是大乘小乘之根机,约其罪过之轻重,分为下辈的三种品位。因此可知不论其修行佛道之浅深,造作恶业之深重或轻微,只要都能够发起菩提之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不论随其净业修习之多少,皆可得以往生净土。不可以偏执于一个见解立场,毁谤怀疑净土法门也。

  此外三阶宗又说如今的时代乃是五浊恶世,不应当修行念佛法门而发愿往生西方的这种看法,这并非是广博之见地。《大无量寿经》云:末法之世经典佛道灭尽之时,佛陀以慈悲哀愍之故,特别遗留了此部经典,居止住世百年,当时的众生若是能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而生起信心,皆可以往生彼极乐国土。其大义是说:释迦如来演说教法,滋润利益众生是有其时节因缘的。末法一万年的时间过去之后,其余的经典悉皆已经消灭,而阿弥陀佛这一个净土法门之教化,利益众生反而偏偏增加,释迦大圣特别令其再停留一百岁。当时经过末法时期满一万年之后,一切的诸多经典,全部都随之而消灭,释迦牟尼佛的恩德特别深重,留住净土教法一百年,尔时只要能够修习净土之因,即可上生于极乐世界微妙的国土,汝等三阶宗之人为何预先判定,而不令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详细研究此经文,足以去除忧虑懊悔,千万不要心怀以管窥天之见,而不通达佛陀经典之义也。

  第十二

  第十二,依据《摄大乘论》,其合会解释“别时义”的部分。论云:“若是只有依靠发愿,即得往生西方安乐世界者,是别时意。”

  疑惑曰:若是凭借依照《摄大乘论》之说,将往生净土判作别时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呢?

  会通曰:如今依照《摄大乘论》,判定解释为别时往生。这与净土法门,完全同一而没有差别。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发愿,并不能够在当世即得往生。可是如果依照愿力而念佛修行,乃是可以成就净业而往生。依照发愿和修行有前后之差别,因此说为别时往生,并非是说如果更再修行念佛、而不能即于当世便可往生也。

  第十三

  第十三,《法华经》当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疑惑曰:散乱心而一称佛号,佛果尚未能够如经典所说而成就。而一生称念佛名,如何可以往生净土佛国呢?

  会通曰:经典中说散乱心称念佛名而成佛道,是指他成佛的因地真实而不虚。称念阿弥陀佛而往生西方净土,此生之果报尽后必定可以往生而非错谬也。

  第十四

  第十四,简略地说明净土法门修业的方法仪轨。疑惑曰:此净土宗说明至心念佛,可以作为往生净土之因。不知道修行者的心念思虑,应当作何等之理解?念佛的方法仪轨,其相状又是如何?

  会通曰:回过头来探寻以前无量无际之生死,乃是经过无数劫以前的造作而流转,设使曾经在过去修习因地,但是多是虚妄而少有真实。只是不断地追求名利,虚妄计度我相人相之分别。纵使能够广泛造作种种善缘,可是却不符合于真正的真理。不断沉沦于种种恶趣之间,所受的痛苦无穷无尽。西方极乐世界的至圣教主阿弥陀佛,流布名号而摄受教化众生,已经成就了究竟的佛果,成佛之后如今已经经历了十劫之久。

  而我等众生仍然愚痴无知,唯有贪恋虚妄的身心而造作种种的恶业。虽然也在学习佛法,可是只有追求现世之名利,往往自以为是而非责他人,恒常生起傲慢之心。只知道追求衣物饮食,日夜不停辛劳勤苦,设使有些余的功业时间,也把它用来追随恶党劣友。若是不能够遭逢真正的善友,极乐净土之事理教法岂能够听闻了知。一旦生命无常之后,还又再度归于种种恶道。

  如今有幸能够遭逢大善知识,和我等有殊胜之因缘,教我如理思惟佛法,舍弃诸般造恶之行,得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及其本愿功德大慈大悲,其成佛已来已经经历了十劫之久,恒常流布究竟之正法。而我等由于种种障碍之故,今日始能听闻净土之正法,内心当中五脏六腑深感悲痛,因此特别生起羞耻悔恨自己心中的嗔心起动、贪爱盛行和愚痴生起,是故如今只作四种修行,以作为往生净土之正业:

  一者,长时修,首从最初发心的开始,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恒常修习净土之因,终究无有退转之时。

  二者,恭敬修,此又有五种:

  1、恭敬有缘的圣人,这是说在行住坐卧之间,从不背向于西方,乃至涕唾大小便利,也不背向西方也。

  2、恭敬有缘的圣像教典,这是说恭造西方阿弥陀佛的圣像,若是不能广泛变造圣像与众生结缘,只有作一佛二菩萨像也可以。教典者,《阿弥陀经》等,以五色袋盛放之,自己读诵并教导他人读诵。如此的经典圣像,安置于清净的屋室当中,二六时中礼拜忏悔,以种种华香而供养之,心中要特别生起尊崇敬重之心。

  3、恭敬有缘的善知识,这是说若是有宣扬净土法门的善知识者,不论其是有千由旬或十由旬的距离,同样都必须恭敬尊重,并且亲近而供养之。学习别种法门之人,也全部都要生起恭敬心,与自己不同志向的人,只有深深加以敬重。若是心中生起轻慢之心,其所招得的罪业无穷无尽,是故必须全部恭敬之,即能消除修行的障碍。

  4、恭敬和我同行而有缘的伴侣,就是指那一些一同修习净土行业之人。我们自己虽然障碍很重,单独修业也不容易成就,因此要假借良善的朋友,才能够激励而修行,并且扶持危难救拔困厄,辅助力量互相资助。因此有同行有缘的善知识,应当要深深互相保护珍重。

  5、恭敬三宝,不论是同体三宝或别相三宝,都应当深深地恭敬尊重,在此不能全部摘录同体三宝、别相三宝之意义,这是因为初入佛道的粗浅修行者,没有办法依照此法而修。而所谓的住持三宝者,能够给与如今对佛法只有粗浅知识的人,作为其修行的广大殊胜因缘。如今粗略地加以分科简别:

  所谓的佛宝者,是指不论其是雕刻檀木或刺绣绮罗而成,是简素的形质或黄金之容颜。不论是刻镂宝玉或图纸彩绘,研磨巨石或削切土泥而成的佛像,如此种种不可思识之圣像,都是应当要特别尊敬承事供养的。即使是暂时观见其形像,便可罪业消除增长福慧,心中若是生起些少的我慢骄心,则会增长恶业善行消亡。因此心中只应当把此尊贵之容貌,当作是见到真佛来想。

  所谓的法宝者,三乘的教典旨意,清净法界等流之正法,由名句文字所诠释的,能够令人生起理解之缘,是故必须珍重而仰望,以其乃是发起佛法智慧之基础。是故应当恭敬抄写尊贵之经典,令其恒常安置于清净的屋室,并以整齐的箱函来盛放贮藏之,并且应当庄严恭敬之。读诵经典法宝之时,身体和双手都应当清洁干净。

  所谓的僧宝者,不论圣僧菩萨,或是毁破戒律之僧人,都应当以平等心而生起恭敬,千万不可生起轻慢之想。

  三者,无间修,即所谓的能够心中常常忆念阿弥陀佛,作期愿往生极乐净土之心,于一切时一切处,心念皆应作此微妙之忆想。就譬如若是有人被他人抢劫掠夺,身居于下劣低贱之处境,备受种种艰难辛苦。忽然之间思念故乡的慈爱父母,想要逃跑奔走而归于故国,可是行李装备尚未整办,犹然滞留于他乡异地,因此日里夜里不断地思惟忆想,其煎熬痛苦不堪忍受,没有短暂的时间舍弃而不思念故乡的爷娘。如果种种计划准备既已成就,便能够归向故乡而终于到达,可以长时亲近慈爱的父母,自在任意而欢喜愉悦。

  如今修行净土者亦是如此,过去因为烦恼覆心,破坏挠乱善念之心,福德智慧等珍宝财产,全部都散落失去,长久以来流浪于生死轮回。受制于三界内而不得自由,恒常与魔王眷属为伍,而作其仆人奴役,奔波驱驰于六道之间,痛苦逼切自我的身心。如今遇到良善殊胜之缘,忽然之间听闻到有阿弥陀佛慈悲之父,从不违背其弘大之誓愿,拯济拔度一切群生,因此日夜之间惊觉忽忙,发菩提心求愿往生。所以从此精进勤劳而不倦怠,常常忆念阿弥陀佛之恩德,以此一生果报命尽为期,心念恒常忆想记念。

  四者,无余修。这是说心念专一求生极乐世界而不改变,礼拜称念阿弥陀佛,而其余种种的身口意业行,不令其间杂而生起。所作之净业,每日都必须特别而勤修,唯有念佛读经,不遗留时间而作其他的功课也。

  因为我们出生居止于像法末法时期,距离释迦圣人的时代已经非常遥远了。虽然也接近佛道学习三乘之佛法,可是却没有方法可以得到契入悟解。在此世界即使是人道和天道这两种果报,也是躁动挠乱而不得安定,只有智慧广博悲愿弘深之人,才能够忍受长久时间之居处。若是知识痴迷、修行浅薄之人,恐怕会陷溺于幽暗痛苦的三涂之中。因此必须远远离去而绝迹于娑婆世界,栖息心神于西方极乐清净的国土。

  仰望期愿有缘的众生能够一同依循正法,恭敬发起身心之行,依于此念佛法门之一宗,决定而有拒绝割舍,千万不要萦心贪恋于世间的小小利益,应当要坚定畏惧生死之无常。即使是美好的声望可高追道安、慧远等大师之风评,这又何殊于闪电幻影;即使德行超过僧肇、道生的节操,也难免逃避于其如同干达婆幻化之城市。三空和九断之经文,其道理幽深而言语广博;十地和五修之教法,其义旨深奥而词句繁多。修行的功业就如同高山之堆积并非一篑之土所能成就,道业必须要成就于无数年岁之思虑修习。岂是在刹那短暂的时分,便能如其心念而堆积如尘沙之功德。正当宣说四生九有的奇妙不可思议之心性功德,可是心念却恒常攀缘于境界;对于境界能够叙述其是无我无法之妙法,而意识却贪恋于邪魔之道。期望高远达到透彻消除虚妄之根由,而生命之期限却分分地催促;等待根植通会真性之智慧,而死亡之路却不求而至。

  那么则不如安心地屏除思虑奉持斋戒,止息追求知识多闻之广大业行,安定心神于智慧法水,兴起专志学习之坚定修行。运心竭尽远离污秽之方所,高涉于遥远莲邦之最上园苑;使心灵神居于清净的极乐国土,依托微妙形质于莲池金台。大家一同追求至上佛道于阿弥陀佛慈悲之容颜,时时去除疑惑而不停止;亲身感受大悲音声于佛陀的圣德,悟解证会无生之理。此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弘大之利益广大而繁多,只可以简略地加以说明而已。我粗略地陈述一小蠡之饮酌,以简别良善之净水。起而修行则全在自己个人的功业,这不是佛陀圣人可以俯垂而亲就赠予也。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终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