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著

  然而诸长老大德匡正扶持净土法门,实在即是扶救其本身之禅宗。《净土或问》的开头章节,便说到永明大师深深有功于宗门、教门,此等言语,邪见偷心尚未断尽者,也不肯直接以之为然。假使说宗门、教门上流根器之人,能参破禅宗的第一则淆伪难解之公案,能讲得透教门的第一个差别名相,能超然于凡夫外道、权教小乘等歧路之上,一去之后更不再入。···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述

  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六

  评点净土或问感赋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

  跋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六

  成时述曰:我观察古代以至今日、佛法运势的兴盛与衰亡之缘起故,而后才知道禅宗与净土乃是共同交替兴隆佛法者也。人们正是因为尚未开悟,是故不了解生死轮回之利害,岂有开悟之人而仍然轻视一生即可不退转之事呢?人们正是因为尚未悟道,是故不了解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岂有悟道之人而知见犹如一般的流俗凡夫呢?永明大师等诸长老,分别料拣禅宗与净土,如同道出自家屋里之事一般,这是由于他彻悟自家的禅宗才能如此啊!末法时代禅宗之道大坏,食人唾沫者多,于是对于净土法门这一宗,歧异的知见更加茁壮成长。

  由唐朝以至于宋代,邪知邪见的荆棘丛生。天如禅师为中峰国师最殊胜的弟子,故能继承永明大师等诸长老,努力扶持净土法门免于衰败。如今观察《净土或问》这一本书,比较于天台智者大师,紫阁飞锡法师之时代,其间的邪见旗帜更加普遍树立于诸方,邪知妄见的罗网、纠缠交罗于道场。作者天如禅师推平坑陷、廓清道路,其劬苦辛劳未免加倍于前面二位大师。这实在是因为禅宗与净土都衰败所使然的,读者亦可以此而观察时代之变迁矣!

  然而诸长老大德匡正扶持净土法门,实在即是扶救其本身之禅宗。《净土或问》的开头章节,便说到永明大师深深有功于宗门、教门,此等言语,邪见偷心尚未断尽者,也不肯直接以之为然。假使说宗门、教门上流根器之人,能参破禅宗的第一则淆伪难解之公案,能讲得透教门的第一个差别名相,能超然于凡夫外道、权教小乘等歧路之上,一去之后更不再入。又能普遍于十方世界,为诸迷者,使其遍破禅宗公案、遍透教门名相、遍超诸乘分歧,而却说禅宗、教门之能事,不究竟于此书中所指之西方净土者,吾不信也。排列《净土十要》的次序,由《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以至于《净土或问》,深深有感于佛法运势的兴盛与衰败之缘起,因此拨弄引出此段言语,以之请益于后世贤者。

  评点净土或问感赋

  我读《净土或问》,有感于天如老人所说的:“永明大师深深有功于宗门教门”这一句话,于是狂谬地作了评语圈点。当时正度夏于华阳的度云精舍,溪谷边的楼阁正在山影之下,云影景物静谧优好,于是随意漫赋了古调的诗词一篇,作赋完成之后,三度长叹而感怀之,恭敬附录于此文之首,聊作为《净土或问》一书之题词。

  窗外青山如列屏,山下清流朱弦声,窗中有人拭几尘,熟读天如六字经。

  世人皆悟向上窍,又能悟得心王妙,须弥芥子都勃跳,露柱灯笼齐厮闹。

  独有一个佛名号,千悟万悟悟不到。

  天如两眼烁如火,淆伪公案直下剖,不从门外循墙走,恰恰自家屋里坐。

  愚夫愚妇闲活计,恰恰自家屋里事。恒河沙数诸通明,恰恰自家屋里人。空中迅鸟迹如画,恰恰自家屋里话。

  窗外青山如镜里,山下清流镜中水,镜中有人逐云起,宝王三昧应如是。

  奇哉一句阿弥陀,勘破宗教诸禅和,就中也有无奈何,曾听城边霜月歌。

  戊申仲夏白月孟斋日,私淑后学成时,题于度云庵云气楼之溪窗左□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述

  五浊佛子释法宣浅译

  天如老人,正当安然静默于卧云之室,有客人推开门扉而入者,乃是禅上人也,于是请他入坐。端坐良久之后,夕阳已经落在窗户之外,香炉上袅袅的云烟即将消散,客人乃整理衣裳而起立,从容不迫地问曰:我私下曾经听说永明延寿和尚,禀持禅宗单传之学于天台德韶国师,是为法眼禅师的嫡传徒孙,匡领徒众于杭州净慈寺,座下常有数百徒众之多。其机锋言辩德才智慧,如雷厉风飞,海内的禅宗大师们,共同推崇其为一大宗匠。奈何在他直说禅法之外,自己却修习净土法门,而且以此教导众人,又复撰写拣别开示西方净土等文章,广泛流传于世间。并作四料简偈,其大略是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文章语言,独力主张净土,无法稍微宽容其他法门,难道不是自我屈辱其所传、所修的禅宗,而过度赞叹净土法门吗?这个疑惑不是个小问题,期望师父为我说明辨别之。

  答曰:大哉问也!当知永明禅师并非过度赞叹净土也,实在是深深有功于宗门、教门者也。可惜永明禅师只举其纲要,而发挥阐明并未详尽,所以未能完全排除参禅者之疑惑啊!我有幸稍微学习禅法,并未详知熟悉净土法门,然而也曾经涉猎净土法门的一些书籍,稍微知道其大概。

  净土法门,本是容易修行、容易进入之方,亦是难以言说、难以信受之法门。所以释迦慈父示现在世间时,为诸弟子讲说《阿弥陀经》,并预知末法时期的众生,少有能够信受归向的,故引证此阿弥陀佛之净土法门,乃是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真诚真实之言所共同赞叹的,以生起众生之信心,以破除其疑惑。到了此经的末后,由于诸佛亦赞叹释迦世尊,因此佛陀自己说言:“当知我释迦牟尼于五浊恶世,行此难行之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如此种种皆是苦口叮咛,劝人信受归向矣!况且大悲释迦世尊垂慈示现救度众生于减劫之末,凡是如来金口所宣示的一偈一句,不论是人非人等,莫不至心欢喜信受奉行。唯独对于净土法门之开示演说,则有些人心中尚有疑惑者,这是什么道理呢?实在是由于净土的教理行门,至为广阔、至为深大;而净土的修法,则至为简单、至为容易。正因为其广大而简易,所以听闻到的人便不能不怀疑了。

  所谓广大者:一切众生的根机,全部都已含摄容收。上而至于等觉位中,一生即可补于佛处的大菩萨,亦可往生于净土。下而至于一般的愚夫愚妇,与那些造作五逆十恶业的无知之徒,临命终时但能称念佛名、悔改过失,虔诚归心于西方净土者,悉皆能够获得往生。

  所谓简易者,念佛法门本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所谓的迷者与悟道的差别之缘,但能执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即能脱离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证得永不退转之位,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普遍既如彼,其简单易行又如此,因此虽然是世间有智慧的人,亦不能对净土法门的殊胜毫无疑惑。你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则知道永明大师之赞叹西方净土,实在是深深有其含意,而不是过度称扬啊!

  问曰:净土法门的广大普遍,简单易行,既然听到师父您的开示了。那么只如禅宗悟道而通达佛法的大德,既曰见性成佛,他们怎么肯再求极乐净土之往生呢?

  答曰:你尚未了知这个道理啊!悟道通达之人,正愿求生净土呢!古人云:“不往生净土,有何国土可以往生?”你只是因为尚未开悟,假使让你悟道之后,则你求生净土的趋向,即使是一万头牛也不能挽回你啊!

  问曰:佛陀祖师出现于世间,为的就是要度化众生。学佛之人但只忧虑生死大事不能明了。生死大事既明,则应当遵行佛陀的教化,随著众生的根机而随类化身,入于众生烦恼之污泥、入于六道轮回的大海水中,不逃避畏惧个人的生死问题,广泛度脱众生觉灵。如今悟道通达之人,求生于西方净土,则是厌离生死之苦、趋求净土解脱之乐,不顾其他众人的生死,此不是我所愿求的啊!

  答曰:才见到母鸡所生的卵,就期待它能长大后为人守夜,而于天明时啼叫报时,这不是计划推度的太早了吗?你难道认为一旦悟道之后,习气烦恼即能永远断除,便能证得不退转位吗?你难道认为一旦开悟之后,更无所谓的普遍广学佛法,历劫修行证果等种种事情吗?你难道认为一旦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究竟之果,入生入死,不受种种障缘之所挠乱吗?如果真的如此,则诸大菩萨修习六度万行,动则要经历恒河沙劫数者,反而不如你、而羞愧于面对你了!

  古教有云:“声闻尚且还有出胎时的迷昧,菩萨亦有隔世五阴之昏迷。”何况是近时修行人的薄解浅悟,而尚且自救不了者呢?纵使少数有些所悟之处较为深远的,其见地高明,身心实行的与所解的佛法能够真实相应,而且立志想要度化众人的。奈何尚未登于不退之地,自身的道力以及度人的善巧方便之妙用尚未具足,居处于如此的浊恶世间,教化此等刚强难调的众生,此也是诸佛先圣所未允许的。就如同以尚未完成而不坚固的舟船,济渡众多人们于环境恶劣危险的大海之中,自己与他人俱皆沉溺于大海之内,这个道理是必然如此的。

  故《往生论》云:“众生如果想要游戏神通于地狱门中者,必须要往生彼极乐国土,于净土中证得无生忍后,才能还入六道生死的世间当中,救拔受苦的众生。”以此因缘之故,应当先求生净土。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的行者,不可混于世俗之中度化他人;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要须常常不离于佛陀的身边。譬如幼小的婴儿,常时不能离开母亲。又如羽翼尚弱的雏鸟,只可以在树枝间跳跃。”

  如今于此国土之中,释迦如来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下生。何况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四恶道的苦趣,我们心中善恶业的因果交杂牵缠。种种的外道邪魔,使真理的是非扇动混乱。更加上美色淫声等六尘的诱惑,种种恶缘污秽境界的触挠侵犯。既没有现在佛可以依靠,又被外境尘缘所挠动,初发心而刚刚悟道通达之人,少有不遭其境缘击退而失败者。所以释迦世尊殷勤恳切地指导众生归向极乐净土者,实在是大…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