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P4

  ..续本文上一页殊而不同一。二种解释相互成就,即是如今《观经》所说的观法。

  知礼大师的《妙宗钞》又曰:如今《观经》的心念观想,并非直接于众生五蕴之中观照自身之本性佛,乃是托于他方之佛来显现我们的本性佛。故先说明应身佛入于我观想的心中,其次阐明佛身全体即是我们的本有觉性。是故应身佛显现时,即了知其是本性的光明;仗托著外义外境的成就,使唯心的观照成立。

  若是论及心“作”、心“是”者,即是不可思议的一心三观也。以其若是破一切法、若是立一切法,名之为“作”,即空观、假观二种观行也。不破一切法、亦不立一切法,名之为“是”,即是中道实相观也。众生心性全体“是”佛而修观“作”佛,则真俗中三谛俱破俱立;修观“作”佛的全体即当体“是”佛,则三谛当体全非是破、全非是立。

  即中道之空观、假观名之为“作”,能破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能立真谛、俗谛、中谛三法。故能感得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应身之三身圆满应现,亦能成就我心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当来之果报。即于空观、假观当中的中道实相名之为“是”,则无明迷惑全体即是佛果之真实智慧,三障全体即是三德,故众生心即应身佛,心即是果报佛。故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皆是同一心体,而以此来修此三观,此乃是诸般观行之总体,《观无量寿佛经》此一经的妙宗也。

  又曰:此观能令四种佛土清净,如是方为此《观经》的归向意旨。乃至云:以此《观经》,本是因为韦提希夫人厌离同居秽土,欲求生同居净土,是故世尊为之谈论不可思议的妙观,观想彼国依报、正报之清净庄严。三观若是成就,见思惑的粗垢首先脱落,当下不就是方便有余净土,那又更要求生何处呢?须知正是为了求生凡圣同居净土,故说三种观行,实在是由于观行微妙,能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只是感生于同居的净土,而且随其断除惑染浅深不同的当处,自然感得方便有余等三种国土。就如同疾病必须药物对治,本来只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但是如今却求得了仙方妙药,如果能好好地配合服用之,不但身体安康,兼带也能轻骨而成仙飞行。身体安康可以比喻生于凡圣同居土,轻骨成仙可以比喻感生上三种国土。只是一种药,其功效乃如此殊胜;就如同只是一个观佛的妙观,而能清净四种国土。

  知礼大师解释云:韦提希本来只是欲求舍离秽土、求取净土,而佛陀开示其不可思议的观行方法,使其舍除污秽以至断尽,显现清净的身土而无遗漏。这就如同月盖长者为了免除毗舍离城疾疫的果报,是故请示于观世音菩萨,等到菩萨宣说神咒之后,不但能治病,乃至能消灭降伏贪嗔痴三毒之根,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果德。是故以一心三观而求生净土者,以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惑为秽土之因,以真谛、俗谛、中谛等三谛为净土之果报。因此别于二乘的不共无明惑断尽,则常寂光土清净,即能究竟证得三谛也。无明别惑尚未断尽,则实报无障碍土清净,即是分证三谛等等。

  如同上面所说明的一心三观,能破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能清净常寂光等四种国土。如果有人其见思惑、无明惑尚未破除,而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者,仗托著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缘而增进修行,则其它的方便有余土等三种净土,也可以指日而待了。况且经教中有云:五浊染污的轻微与厚重的差别,即产生同居净土和同居秽土的差异。而修一心圆观能够减轻五浊染污,其所感生的凡圣同居土,依报正报最为清净。比起只是修行戒行的善法,及其余经典所说修习种种善法而感生的极乐世界,其清净庄严的程度就有如天地之殊别。故天台宗即是将一心三观之圆教观法,当作是为比“散善”更高的“定善”也。

  二曰忆念者,或者缘虑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执持佛的名号,如此皆名之为忆念,然而其中有指理体的、也有指的是事相的。如同《华严经》中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我的意念即能明见。如是乃至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其如来,随我的意念即能明见。我能了知十方一切如来,其国土的清净庄严之相貌,以及种种神通不可思议等事,皆是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了知一切如来无处所,亦无住处。就如我自己之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而彼如来不来至我此处,我亦不前往彼佛之所。知一切诸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就如梦中所见的事物,皆是从分别而生;观见一切诸佛,皆是从我自心而起。又知我自心就犹如器皿中的净水,体悟了解一切诸法就如同水中之影像。又知我心犹如魔术师的幻术,知道一切诸佛皆如同幻术所变现的。又知我自心及诸佛菩萨,悉皆如同山谷的回响,譬如在空旷的山谷中,随其音声而发出回响。悟解我们自心,随著心念而见佛,我如是了知,如是由于忆念而所见的诸佛,皆是由自心所现。

  澄观法师的《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以下,正式辨明万法唯心,即心而无心,便入真如之理。了知彼境界相是虚妄不实,唯从自心所显现,既然了知一切唯心,则了知自心即佛。故说随其所忆念的,便无非是佛了。其下所列的四种譬喻,通通是为了显示唯心的事实,比喻我与诸佛无有往来,别喻则兼带说明不出不入等道理。四种譬喻皆具有四种观行,一正是唯心之观,二唯心故诸法空,三唯心故诸法缘起假,四唯心故诸法即中道第一义谛。融通而无隔碍,此即是《华严经》的意旨。所谓的如梦是比喻我与诸佛,不来不去,诸佛并不来至我所,我亦不去诸佛之处。水中影是比喻我与诸法,不出不入。魔术师幻术是比喻诸法非有非无。山谷的回响是比喻我与诸佛菩萨,非合非散,即非是合一,亦非分离而不相关。

  又如《般舟三昧经》当中,世尊教导众生佛立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其大略云:“若能常常忆念彼阿弥陀佛,就能譬如在梦中见到金银众宝及亲戚眷属一样,与其一同娱乐谈笑等等。”永明禅师曰:此是譬喻一切法皆是唯心所作,即于缘起有的当下而即是空,故我与诸佛无去无来,我亦不去佛亦不来。又因其如幻化而无实体,则自心与佛、两者皆忘;然而亦不无缘起的幻相,则也不坏自心与佛之相。真空与幻有无有隔碍,虽然没有我与佛陀去来之相,亦不妨因我念佛而普见于佛。见佛的当体即无能见所见,常能契会于中道。是以阿弥陀佛实则不来,自心亦不去至西方净土阿弥陀佛面前,唯是自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唯心所作而自见。

  又如《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云:“若是为人之子者能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忆念子女一般,那么母亲与儿子在一生当中,便不会互相违离而相隔遥远。”以至于大势至菩萨说:“我过去在因地修行时,即是以念佛心,证入无生忍。”霅川法师以理、事判别之而说:观察大势至菩萨说如同母亲与子女相互忆念之譬喻,则只是凡圣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观察其念佛而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心便不可以只是单约事相而解释之。念佛而存一心三观之理,则佛身亦具足法身、报身、应化身等三身,心中亦能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无生法忍之位,乃可以契入也。

  又如《阿弥陀经》云: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乃至于一心不乱。净觉法师曰:所谓的“一心不乱”,比例前面所说的一心妙观,皆是同名为正受,即是定心、定善也。根据过去前人之论说,则有理体、事相之分别。若是通达此心不自生、不从他生、不自他共生、不无因而生等四性不生,与空相的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是用心存想忆念,念念之间能不间断,名为事一心也。真歇禅师亦曰:所谓一心不乱,兼带含摄了理体与事相。若是事一心,则人人皆可以行之。由于执持阿弥陀佛,心不散乱故,就如同蛟龙得入深水,犹似猛虎倚靠于山林,而如此安定不乱。此即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等文句,此即连带摄受中下二种根机之意思。

  若是理一心,亦非用其他的方法,但能将阿弥陀佛四个字,当作一个话头,二六个时辰当中,直下一心提起正念。不以有心而念之,亦不以无心而念之,不以亦有心、亦无心而念之,不以非有心、非无心而念之。如是过去的前念与未来的后念等剂限分别、皆能当下断除之,而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涉阶梯次第,迳直超越而入佛地。

  我曾经评论之:不以有心而念等,文章有四节,可以配合于三观。初节“不以有心念”,可以配空观。次节“不以无心念”,可以配假观。第三“不以亦有、亦无心念”,即是双离。第四“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即是双即。双离双即,可以配中观,盖彼所谓的中观,亦包含了遮止与照明之义也。总合而言之,无非是以修行之事相契合于自性理体,显现其念佛的当处即是空,全体即是缘起的幻有,亦非空有二者,亦是空有二者,不可以心思凑泊,不可以言语拟议,心行之思与言语之路绝断之处,即名之为佛。

  如上略举经中数条修行之法,通通名之为忆念,而其中各自皆有理事之分。其理体念佛者,与一心不思议圆观相同,能破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能净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常寂光等四土,此则收摄上上之根器也。若其事相念佛者,近则感生凡圣同居净土,远则可以为上三种净土之因。就此事相念佛之下,其种种的修行事相又不尽相等。譬如诸经典所说的:或者一生系念阿弥陀佛,或者三个月系念,或是晨朝十念念佛,或是七七四十九日念佛,或是十日十夜二六时辰念佛,或是一日一夜不断地专念阿弥陀佛。更加上以深信之力,清净真实发愿之力,诸佛加被摄受之力,皆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外下而至于五逆十恶的造罪凡夫,临命终时十念称念佛之名号,亦蒙许可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此则摄持中等及下下等之根器也。

  三曰众行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大众,发十大愿:…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