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而不同一。二種解釋相互成就,即是如今《觀經》所說的觀法。
知禮大師的《妙宗鈔》又曰:如今《觀經》的心念觀想,並非直接于衆生五蘊之中觀照自身之本性佛,乃是托于他方之佛來顯現我們的本性佛。故先說明應身佛入于我觀想的心中,其次闡明佛身全體即是我們的本有覺性。是故應身佛顯現時,即了知其是本性的光明;仗托著外義外境的成就,使唯心的觀照成立。
若是論及心“作”、心“是”者,即是不可思議的一心叁觀也。以其若是破一切法、若是立一切法,名之爲“作”,即空觀、假觀二種觀行也。不破一切法、亦不立一切法,名之爲“是”,即是中道實相觀也。衆生心性全體“是”佛而修觀“作”佛,則真俗中叁谛俱破俱立;修觀“作”佛的全體即當體“是”佛,則叁谛當體全非是破、全非是立。
即中道之空觀、假觀名之爲“作”,能破見思、塵沙、無明之叁惑,能立真谛、俗谛、中谛叁法。故能感得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身之叁身圓滿應現,亦能成就我心法身、報身、應身等叁身當來之果報。即于空觀、假觀當中的中道實相名之爲“是”,則無明迷惑全體即是佛果之真實智慧,叁障全體即是叁德,故衆生心即應身佛,心即是果報佛。故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皆是同一心體,而以此來修此叁觀,此乃是諸般觀行之總體,《觀無量壽佛經》此一經的妙宗也。
又曰:此觀能令四種佛土清淨,如是方爲此《觀經》的歸向意旨。乃至雲:以此《觀經》,本是因爲韋提希夫人厭離同居穢土,欲求生同居淨土,是故世尊爲之談論不可思議的妙觀,觀想彼國依報、正報之清淨莊嚴。叁觀若是成就,見思惑的粗垢首先脫落,當下不就是方便有余淨土,那又更要求生何處呢?須知正是爲了求生凡聖同居淨土,故說叁種觀行,實在是由于觀行微妙,能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不只是感生于同居的淨土,而且隨其斷除惑染淺深不同的當處,自然感得方便有余等叁種國土。就如同疾病必須藥物對治,本來只是爲了身體的健康,但是如今卻求得了仙方妙藥,如果能好好地配合服用之,不但身體安康,兼帶也能輕骨而成仙飛行。身體安康可以比喻生于凡聖同居土,輕骨成仙可以比喻感生上叁種國土。只是一種藥,其功效乃如此殊勝;就如同只是一個觀佛的妙觀,而能清淨四種國土。
知禮大師解釋雲:韋提希本來只是欲求舍離穢土、求取淨土,而佛陀開示其不可思議的觀行方法,使其舍除汙穢以至斷盡,顯現清淨的身土而無遺漏。這就如同月蓋長者爲了免除毗舍離城疾疫的果報,是故請示于觀世音菩薩,等到菩薩宣說神咒之後,不但能治病,乃至能消滅降伏貪嗔癡叁毒之根,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果德。是故以一心叁觀而求生淨土者,以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叁惑爲穢土之因,以真谛、俗谛、中谛等叁谛爲淨土之果報。因此別于二乘的不共無明惑斷盡,則常寂光土清淨,即能究竟證得叁谛也。無明別惑尚未斷盡,則實報無障礙土清淨,即是分證叁谛等等。
如同上面所說明的一心叁觀,能破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能清淨常寂光等四種國土。如果有人其見思惑、無明惑尚未破除,而往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者,仗托著極樂世界的殊勝境緣而增進修行,則其它的方便有余土等叁種淨土,也可以指日而待了。況且經教中有雲:五濁染汙的輕微與厚重的差別,即産生同居淨土和同居穢土的差異。而修一心圓觀能夠減輕五濁染汙,其所感生的凡聖同居土,依報正報最爲清淨。比起只是修行戒行的善法,及其余經典所說修習種種善法而感生的極樂世界,其清淨莊嚴的程度就有如天地之殊別。故天臺宗即是將一心叁觀之圓教觀法,當作是爲比“散善”更高的“定善”也。
二曰憶念者,或者緣慮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執持佛的名號,如此皆名之爲憶念,然而其中有指理體的、也有指的是事相的。如同《華嚴經》中解脫長者雲: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我的意念即能明見。如是乃至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若欲見其如來,隨我的意念即能明見。我能了知十方一切如來,其國土的清淨莊嚴之相貌,以及種種神通不可思議等事,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了知一切如來無處所,亦無住處。就如我自己之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而彼如來不來至我此處,我亦不前往彼佛之所。知一切諸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就如夢中所見的事物,皆是從分別而生;觀見一切諸佛,皆是從我自心而起。又知我自心就猶如器皿中的淨水,體悟了解一切諸法就如同水中之影像。又知我心猶如魔術師的幻術,知道一切諸佛皆如同幻術所變現的。又知我自心及諸佛菩薩,悉皆如同山谷的回響,譬如在空曠的山谷中,隨其音聲而發出回響。悟解我們自心,隨著心念而見佛,我如是了知,如是由于憶念而所見的諸佛,皆是由自心所現。
澄觀法師的《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以下,正式辨明萬法唯心,即心而無心,便入真如之理。了知彼境界相是虛妄不實,唯從自心所顯現,既然了知一切唯心,則了知自心即佛。故說隨其所憶念的,便無非是佛了。其下所列的四種譬喻,通通是爲了顯示唯心的事實,比喻我與諸佛無有往來,別喻則兼帶說明不出不入等道理。四種譬喻皆具有四種觀行,一正是唯心之觀,二唯心故諸法空,叁唯心故諸法緣起假,四唯心故諸法即中道第一義谛。融通而無隔礙,此即是《華嚴經》的意旨。所謂的如夢是比喻我與諸佛,不來不去,諸佛並不來至我所,我亦不去諸佛之處。水中影是比喻我與諸法,不出不入。魔術師幻術是比喻諸法非有非無。山谷的回響是比喻我與諸佛菩薩,非合非散,即非是合一,亦非分離而不相關。
又如《般舟叁昧經》當中,世尊教導衆生佛立叁昧,專念阿彌陀佛,其大略雲:“若能常常憶念彼阿彌陀佛,就能譬如在夢中見到金銀衆寶及親戚眷屬一樣,與其一同娛樂談笑等等。”永明禅師曰:此是譬喻一切法皆是唯心所作,即于緣起有的當下而即是空,故我與諸佛無去無來,我亦不去佛亦不來。又因其如幻化而無實體,則自心與佛、兩者皆忘;然而亦不無緣起的幻相,則也不壞自心與佛之相。真空與幻有無有隔礙,雖然沒有我與佛陀去來之相,亦不妨因我念佛而普見于佛。見佛的當體即無能見所見,常能契會于中道。是以阿彌陀佛實則不來,自心亦不去至西方淨土阿彌陀佛面前,唯是自心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唯心所作而自見。
又如《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雲:“若是爲人之子者能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子女一般,那麼母親與兒子在一生當中,便不會互相違離而相隔遙遠。”以至于大勢至菩薩說:“我過去在因地修行時,即是以念佛心,證入無生忍。”霅川法師以理、事判別之而說:觀察大勢至菩薩說如同母親與子女相互憶念之譬喻,則只是凡聖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觀察其念佛而自證無生法忍,則念佛心便不可以只是單約事相而解釋之。念佛而存一心叁觀之理,則佛身亦具足法身、報身、應化身等叁身,心中亦能破除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無生法忍之位,乃可以契入也。
又如《阿彌陀經》雲: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乃至于一心不亂。淨覺法師曰:所謂的“一心不亂”,比例前面所說的一心妙觀,皆是同名爲正受,即是定心、定善也。根據過去前人之論說,則有理體、事相之分別。若是通達此心不自生、不從他生、不自他共生、不無因而生等四性不生,與空相的智慧相應,是理一心。若是用心存想憶念,念念之間能不間斷,名爲事一心也。真歇禅師亦曰:所謂一心不亂,兼帶含攝了理體與事相。若是事一心,則人人皆可以行之。由于執持阿彌陀佛,心不散亂故,就如同蛟龍得入深水,猶似猛虎倚靠于山林,而如此安定不亂。此即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等文句,此即連帶攝受中下二種根機之意思。
若是理一心,亦非用其他的方法,但能將阿彌陀佛四個字,當作一個話頭,二六個時辰當中,直下一心提起正念。不以有心而念之,亦不以無心而念之,不以亦有心、亦無心而念之,不以非有心、非無心而念之。如是過去的前念與未來的後念等劑限分別、皆能當下斷除之,而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涉階梯次第,迳直超越而入佛地。
我曾經評論之:不以有心而念等,文章有四節,可以配合于叁觀。初節“不以有心念”,可以配空觀。次節“不以無心念”,可以配假觀。第叁“不以亦有、亦無心念”,即是雙離。第四“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即是雙即。雙離雙即,可以配中觀,蓋彼所謂的中觀,亦包含了遮止與照明之義也。總合而言之,無非是以修行之事相契合于自性理體,顯現其念佛的當處即是空,全體即是緣起的幻有,亦非空有二者,亦是空有二者,不可以心思湊泊,不可以言語擬議,心行之思與言語之路絕斷之處,即名之爲佛。
如上略舉經中數條修行之法,通通名之爲憶念,而其中各自皆有理事之分。其理體念佛者,與一心不思議圓觀相同,能破見思、塵沙、無明等叁惑,能淨凡聖同居、方便有余、實報無障礙、常寂光等四土,此則收攝上上之根器也。若其事相念佛者,近則感生凡聖同居淨土,遠則可以爲上叁種淨土之因。就此事相念佛之下,其種種的修行事相又不盡相等。譬如諸經典所說的:或者一生系念阿彌陀佛,或者叁個月系念,或是晨朝十念念佛,或是七七四十九日念佛,或是十日十夜二六時辰念佛,或是一日一夜不斷地專念阿彌陀佛。更加上以深信之力,清淨真實發願之力,諸佛加被攝受之力,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外下而至于五逆十惡的造罪凡夫,臨命終時十念稱念佛之名號,亦蒙許可得以往生極樂淨土,此則攝持中等及下下等之根器也。
叁曰衆行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大衆,發十大願:…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