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者、禮拜恭敬十方諸佛。二者、稱揚贊歎如來功德。叁者、廣泛修造種種供養。四者、忏悔過去一切業障。五者、隨喜十方聖賢功德。六者、勸請諸佛轉大*輪。七者、恭請諸佛聖賢常住世間。八者、時常隨順學習諸佛之行。九者、恒時隨順衆生善行。十者、普皆回向一切法界。其中一一之誓願皆雲:虛空界如果有窮盡,衆生之業障如果窮盡,衆生之煩惱如能斷盡,我之大願乃有究竟窮盡之時。然而虛空乃至衆生之業障、煩惱皆不可窮盡故,我此普賢十大願王亦無有窮盡。乃至于在念念之間我此願王皆能相續,而無有一刹那時之間斷,身語意業精進實行,而心中無有疲勞厭倦。
乃至于經中說:若能如是修行,到了臨命終時,生命最後的一刹那間,一切的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悉皆散失敗壞。一切的威德勢力,悉皆消退而失去。乃至是身爲君王之人,其輔佐的宰相、大臣,乃至于大大小小的宮殿及內外之庭園,大象駿馬及廣大衆多的車乘,所有的珍寶及國土中的資源寶藏,便無法再如同從前相隨于己而去至後世。唯有此普賢十大願王,不會舍離你而去,並且在一切時中,在我們之前引導向前,于一刹那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一到極樂世界,即能見到阿彌陀佛。其人自己能看見自己生于蓮華之中,並且親蒙阿彌陀佛授記當來成就佛道。既已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之後,經于無數劫的時間,皆能普遍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衆多的世界,以大智慧功德力,隨著衆生的根機心念,而施爲利益衆生之事。乃至于能在煩惱的大苦海中,救拔濟渡衆生,令其出離煩惱痛苦之海,並且皆得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又如《法華經》中所雲:若能聽聞此《妙法蓮華經》的經典,並如世尊所說之法而修行,于此娑婆世界中壽命終止之後,即能往生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衆圍繞于其住處,生于清淨的蓮華之中,七寶所成之臺座之上。不再爲貪愛欲念所煩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害,亦複不爲憍慢嫉妒諸染垢所惱亂,證得菩薩的種種神通,以及無生法忍。
又如《大寶積經》之中所說,發十種心,即得往生極樂淨土。佛告彌勒菩薩:如是十種心,並非一切平凡、愚癡、造不善業的衆生,具足種種煩惱者所能夠發起的。何者爲十?一者、能于一切衆生,起于給與快樂之慈心,無侵損傷害之心。二者、能于一切衆生,起于拔除苦難之悲心,無逼迫惱害之心。叁者、于佛陀的正法,能夠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而生起樂于守護正法之心。四者、于世出世間一切法,能開發生起殊勝的忍力,而無有執著之心。五者、不貪求種種利益供養,以及他人之恭敬尊重,而得以法爲樂之清淨意樂心。六者、勤求諸佛的一切種智,于一切時中,無有忘失之心。七者、能于一切衆生之中,尊重恭敬,無有貶低輕視之心。八者、不執著于世間的諸般論著,于佛陀的菩提正法,生起決定堅固的信樂之心。九者、種植種種的善根,無有混雜汙染,具足清淨之心。十者、于諸佛如來,能夠舍離對其相好光明等之諸相分別,而起于隨念其功德智慧之心。是名菩薩所發起的十種心,由是種種心故,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人能夠于此十種心中,隨意成就其中一心,樂欲往生彼阿彌陀佛之世界,若不得往生淨土者,絕對是沒有這種事的。
又如《觀無量壽佛經》雲:意欲往生彼極樂國土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慈悲心而不殺害衆生,修習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依,具足種種戒法,不違犯戒律威儀。叁者、發成佛度衆生之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受持大乘經典,勸進他人修行佛法。此叁種福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之正因。智者大師的《觀經疏》曰:第一種淨業,是共于凡夫所行的。第二種淨業,是共于二乘人所修的。第叁種淨業,乃是大乘不共的佛法也。
又如《無量壽經》之中,上中下叁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及其余諸經論所說明的誦經、持咒,建立佛塔、塑造佛像,恭敬禮拜、贊歎稱頌,奉持八關齋戒,燒種種香、散雜色華,懸挂缯彩、幢幡、傘蓋,凡是任何一行、隨意一事,足以求生極樂淨土者,更加上以深信切願、至心回向之力,無不往生西方淨土也。如上廣泛所引經論中所說之事,通可名之爲“衆行”。然而誓願、修行既有功德大小之不等,而且又各有理體、事相之不同。且如《華嚴經》所說的十大願王,《大寶積經》所說的十種發心,依此而往生極樂世界者,其所感得的依報世界、正報身心之殊勝,及所見到的阿彌陀佛之相好光明,及其所聽聞阿彌陀佛所說的教法,比較于一般小修行的凡夫常流,應當必定相當懸殊差異也。
問曰:我聽說善財童子,乃是圓頓的上上利根之人,能于一生證取成辦佛法之功德,如今乃不求生華藏世界,而勸導其求生極樂世界,此是何種意旨呢?
答曰:《華嚴經疏》之中,本身自己就有此種疑問。彼疏中所回答的說:因爲娑婆世界衆生與阿彌陀佛特別有緣故,其次爲了使衆生歸向憑靠之情能夠專一故,叁者極樂世界也不離華藏世界故,四者阿彌陀佛即是我們的本師毗盧遮那佛故。這是說華藏世界中所有的佛土世界,皆有微塵數之多。極樂世界雖然離此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國土之遠,但是並不離開于華藏世界之外,所以說不離于華藏世界也。如《華嚴經》雲:“或者有人能見到無童壽佛,並有觀自在菩薩等大衆所共圍繞。”此即是贊歎毗盧遮那佛、隨機用不同的名號來實行不同的教化,故阿彌陀佛即是我們本師毗盧遮那佛。又曰:普賢菩薩爲善財童子及華嚴海衆,結勸歸向極樂世界者。是爲了讓信解圓頓教法的人,能夠入于文殊師利菩薩之智慧,修習普賢菩薩之德行,使其福德智慧、事相理體,皆能稱合于一真法界。此發大菩提心之人,雖然能夠妙悟自性本有之智慧光明,頓時同于諸聖之智,然而威德勢力、神通妙用仍然尚未充足,沒有辦法及得上諸佛如來現出于世普利衆生之事。所以暫時要依止于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直至成佛而後已,其意旨即在此也。
問曰:前面第叁“衆行門”中,既然說誓願修行有其大小之不等,契入理體與修行事相也有差別,而其所感生的依報國土、正報身心之相,也有懸殊的差異。那麼在前“觀想”、“憶念”二門之中,修行方式亦各個不同,其所感生的淨土之相,是相同還是不同呢?
答曰:皆不相同也!故永明大師曰:所謂的九品往生者,其感生的事相並不是完全相等的。有的是往生遊曆于化城國土,見到佛的應身。有的是往生于實報國土,見到阿彌陀佛的真體。有的只要經過一夜,便能登于上地的菩薩階位。有的要經過一劫,才能證得小乘之果。因爲其在因地中,或者因其利根、鈍根,或是定意念佛,或是散亂心念佛,或因悟道有遲緩與迅速的不同,而其根機器用亦不相同。或者蓮華開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其時間期限皆各有異。又慈雲遵式大師曰:往生極樂世界雖然分爲九品,然而只是大略地區分而已,若是更加詳細的分判,應當是有無量之多。
問曰:極樂世界只是凡聖同居土,本非實報無障礙土,何以說有的人往生于實報國土,見到阿彌陀佛的真體呢?
答曰:你真的以爲在凡聖同居土之外,別有實報無障礙土嗎?當知方便有余、實報無障礙、常寂光等叁土,皆不離于凡聖同居土。只是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等等受用,各各不相同而已。如《觀無量壽佛經》雲:“阿彌陀佛的身形,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古代的法師曰:“此乃實報的莊嚴色身也。”又霅川法師曰:“極樂世界的國土,有四種國土之不同,豈只是極樂世界分成四種國土而已呢?”荊溪法師雲:“直下觀察娑婆世界國土,亦是四種國土具足。就如同當時毗盧遮那佛的華嚴海會,並不離開印度的逝多林,然而諸大聲聞,卻不知不見。”此即是四土具足之類也。
問曰:既然說此娑婆國土也是四種國土都是具足,那麼只要在此娑婆世界展轉修行即可,反而卻要人舍離此土而往生彼國,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此娑婆世界雖然具足四種國土,奈何汙穢雜染之業行難以消除,因爲如果想要舍除汙穢而求取清淨,勢必要求生彼極樂淨土。四明知禮大師雲:此娑婆國土染濁極重,到了十信位才能脫離苦輪;而彼極樂國土境緣殊勝,九品根機的人只要往生後,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難道不曾聽說大通佛當時的國土中,受大通佛教化的徒衆,雖然已經經過了塵點劫以來,尚且還在聲聞的境地,如此種種衆生皆是因爲遇到惡緣而退轉,故需要經曆長時劫的修行才能得不退轉。例如舍利弗在過去世已經證得六心住位,仍然還會退落到五道輪回,更何況是一般悠悠泛泛的修行人呢?實在是由于此娑婆國土,常常會遇到讓人退失的惡緣,故經典中雲:“魚的幼苗和庵摩羅華,以及菩薩初發心的人,此叁種事皆是因地中很多,而真的能成長而有結果的卻非常稀少。”若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普通泛泛無修行的凡夫,便皆可以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之故,所以不滯留于此世界中進修,而要求生彼國也。
問曰:凡聖同居的淨土,在十方世界中種類極爲衆多,如今卻偏偏單指極樂世界,而且又偏偏獨贊其境界殊勝、衆緣殊勝,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彼極樂國土的衆生,無有生老病死等衆多痛苦,但受自在無礙之諸般快樂,故名極樂世界。如今以娑婆世界相對而比較之:此世界衆生則是感得血肉形軀之果報,有生皆有衆苦;彼極樂世界衆生則是蓮華化生,無有生産、生活之痛苦也。此世界則有春去冬來的時序代謝,色身的衰老一日一日地侵蝕;彼國土則沒有冬寒夏暑之變遷,無有老邁衰殘之痛苦也。此世界則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難調,常常産生種種病患;彼國土則蓮華化生形體香潔,無有疾病難忍之苦也。此世界則七十長壽世間稀有,無常迅速性命難保;彼國衆生則個個壽命無量,無死亡難逃之苦也。此世界則有種種的親情執著、愛戀纏綿,可…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