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P3

  ..续本文上一页,即人道、天道也。圣人居住于此的有两种,一是实圣,即声闻的四果,缘觉的辟支佛,通教七地位,别教的十住位,圆教的十信满心。见思的通惑虽然已尽,而其果报身犹在,如此皆名实位的圣人。二者权圣,是指在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净土中的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了利益有缘的众生,而应化示生于凡圣同居土,此皆是权巧方便也。此等圣人皆与凡夫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因为还有四恶道众生共住,故云秽土也。

  其次、凡圣同居的净土者,就如西方极乐国土,虽然所得的果报非常殊胜,非是其他国土可比,然而也是凡圣同居土,何以故?因为其国土之中虽然没有四恶趣,但是还有人道、天道,因为能够往生彼极乐国土者,未必皆是得道证果之人。如《观无量寿佛经》云:犯种种重罪的人,临命终时能够忏悔过失、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净土。故知虽然还具有烦惑染污、也可以居住于净土。其中圣人居住的权圣实圣,比类前面所述的即可了知。但是因为其世界中没有四恶趣,故名为净土也。也有人说:如果全部研究所有诸佛国土的相貌,又有很多的不同。例如无动世界,虽然也是净土,但是犹有男女相貌的分别,以及须弥山等。各个净土既然有其不同,秽土亦应不完全相等。

  二、方便有余土者,声闻缘觉之二乘人,以及通教、别教、圆教三种菩萨,证得世尊三乘方便道者之所居止也。何以故?若修空观、假观二种观法,断见思通惑,断尽尘沙惑,而别惑根本无明尚未断除。能够舍离分段生死的色身,而生于三界之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生死。其所居住的国土,之所以称为有余者,是指仍有剩余的根本无明未断也。称名为方便者,乃是说其是世尊所设三乘方便道的修行人之所居住也。故《释论》云:“出离于三界之外另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于其中,受无漏的法性身,非是凡夫六道的分段生死也。”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声闻缘觉等二乘人,纯粹是证得法身之诸位菩萨所居住的,分破无始无明,显露直心如法性,得到真实的果报。然而因为根本无明尚未断尽,滋润无漏的净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土。《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于果报土”,即是此也。以其观照诸法实相,发起真实无漏,而所得的果报,故名为实。以诸位菩萨修行的因地各个不定,而达到色心无碍的境界,故名真实无障碍土,即《华严经》所阐明的因陀罗网世界,即是此也。

  四、常寂光土者,乃是妙觉佛果究竟智慧所照的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土,亦名法性土。其但是究竟的真如佛性,非是有形之身、亦非国土。然而说之为身土者,以其离开法性身则无国土,离开国土则无法性身,名其为国土者,则是一个法而有两种意义。此即是普贤菩萨所观察之毗卢遮那佛的住处,名之为常寂光土。

  前面凡圣同居及方便有余二种国土,是应身佛所居止的。第三实报无障碍土,亦是应身亦是报身,即是报身佛所居的。第四常寂光土,唯有真实清净,非是应身非是报身,乃是法身佛所居止的。又云:常即法身德,寂即解脱德,光即般若德。就如同天竺世间的伊字有三点“△”,不纵不横,不并列,也不是次第分别,名之为秘密藏,乃是诸佛如来所游居之处,真实恒常而且究竟圆满,乃是究竟真实的净土。

  由此道理观之,所谓十方如微尘数的国土者,唯只是我真心中之国土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如恒河沙数诸佛者,亦只是我真心中之佛陀也。知道这个道理,则知道无有一个国土、不依止于我们的直心而建立,无有一尊佛不是由我们的本性而发露显现。那么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难道独独不是我唯心所现之净土吗?极乐国土中的教主阿弥陀佛,独独不是我本性之阿弥陀佛吗?

  又当了知只是此一真心,具足含摄了十法界,身影与国土互相融通,重重无尽而无障碍。又当了知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众生与诸佛互相影现,念念之间互相交参融通。所以云:“众生乃是诸佛心内的众生,是故众生世间的尘尘皆是极乐世界;诸佛乃是众生心中的诸佛,是故念念即是自性弥陀。”又云:“十方清净污秽的国土,卷收于心怀则同在于刹那的一念之间;一念迷妄而为色心,乃至能够罗列十方而遍收于一切法界。”如此种种皆是我天然真性所本自具足的,非是众缘生起而新成就的。一念既然如是不可思议,当知随举一尘亦如是尔。是故能够在一一尘中现一切刹土,在一一心中现一切心念。一一的心念与微尘又互相周遍,重重无尽而无障碍。能于一时之间顿时显现而没有隐显之差,一切皆能圆满成就而没有胜劣之别。如同摩尼神珠顿时含容众多宝物,犹如帝释天因陀罗网之明珠、其千种光辉互相交映。我的心既然如是神妙难思,众生与诸佛的体性亦可等同而观。

  如此,则了知迁移神识于十万亿刹土之外的西方净土,实在是生于自己的真心之中;孕育形质于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之上,又岂能够逃离于自性刹那心念的边际之内。又云:极乐世界遍在一切处所,随举一法而全部皆能收摄也。就如同帝释天的宫殿上,千颗明珠罗列的宝网,一千个明珠的光影咸皆映照摄入于一一的明珠之中,每一个明珠的光影亦遍入映照于其余一千个明珠之内。虽然一一的明珠互相遍照映摄,但是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虽然交参映照而却不杂乱,虽然个个独特相离而不分殊,一一明珠互相遍照彰显,亦无独立远离于其余明珠而单独的存在。西方极乐净土,即是千颗明珠中的一颗。其他十万亿的国土,也各个是千珠中的一珠。乃至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以及人道、天道,下至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一一无非是千颗明珠中之一。而阿弥陀佛,也是在千珠之中直接显示其中一珠,因此见一尊佛,即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亦是见到十方其余九法界的众生。如是则微尘数的佛刹世界海,过去、现在、未来等十世的古往今来,皆在我真心圆觉海之心印中顿时圆满具足,更无其它剩余之法了!

  如上所引的文句,皆是佛陀、祖师、古圣先贤代代相传,所启发宣扬的明白训示也。了知此种道理,则知诸方刹土、诸般微尘,尘尘皆是我唯心之极乐世界也。一微尘、一佛陀,佛佛皆是我本性之阿弥陀佛也,如此还有什么疑惑呢?

  问曰:既然说净土秽土是互相融通,尘尘皆是极乐世界,为何娑婆世界就独独不能免于污秽呢?

  答曰:这是由于凡夫愚痴的业力所感,即于清净的心中而现出污秽的国土。若是佛眼所观的世界,即其污秽的当下皆是净土,岂有释迦如来果报的国土境界、真的是污秽不堪呢?

  问曰:本性能含藏摄持一切法而无余物,我相信“唯心”义理之广大矣!身土圆融十方无碍,我相信“唯心”之微妙矣!奈何我等尚且滞著于迷妄情执,未能远离污秽的杂业,则我唯心之土,又如何得由清净呢?

  答曰:心如果染垢,国土即染垢;心清净,国土即清净。故《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念转变清净,则佛土清净。”如果想要清净其心者,舍离净土法门的修法,其他的则无能为力也。

  问曰: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其详细情形可以请师父开示吗?

  答曰:其实净土也无所谓的修与不修,修行是因为众生迷失,才施设而有的。佛陀的法门亦无所谓的高下之分,高下的区别是由于根机的不同而分别。因为众生的根器有多种差异,修行的方法也分成很多种类。收摄整理净土法门众多种类的修行方式,总括有三个门路。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而此三种皆是依据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西方净土为归向之宗主也。

  一曰观想者。如《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天台智者大师的《观经疏》云:经文中“诸佛如来”以下,广泛说明一切诸佛。“是故应当”以下,偏于观想阿弥陀佛。“法界身”者,乃是报身佛的法性身也。众生如果心念清净,则能了知法身本自具足存在,故云:所谓的“入”于一切众生的心想当中,就如同白天的太阳、升于天空而遍照一切,又如同清净圆满的明月、影现在百川万水之内,此是说明佛陀的法身自在无碍,能随众生心而影现其中也。又“法界身”乃是佛之法身,十方世界无所不遍,是以一真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能解能观的心、与能入能现的佛相应,故云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所谓的“是心作佛”者,是说佛本来在心中并不存在,因为心清净而显现。而所谓的“是心是佛”者,前面听闻佛本是不存在,心清净故显现存有,于是便以为我心与诸佛是条然区隔的两者,故世尊又云此心“即是”佛。众生由无明中开始觉悟佛法的存在,故名是心“作”佛;修行的果地终于成佛,故名是心“是”佛。

  四明知礼大师的《妙宗钞》解释曰:意欲观想佛陀的报身,应当先明了能观之心的体性,其体性乃是众生的本觉真心,因缘生起而成为众生能观之心。本觉之心乃是诸佛究竟所证的一真法界之身,以其诸佛如来无有别种所证的境界,其所证的全体即是众生本有之觉性也。若众生的始觉能够究竟其功德,本有的觉性乃能彰显。故云:“诸佛法身从众生心想中生起。”又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有平等同一的清净身、平等同一的智慧功德,随应众生根机的妙用亦复如此。阿弥陀佛的清净身显现,即是一切诸佛的清净身;诸佛的相好显明,即是阿弥陀佛的报体显现。因此《观经》泛指诸佛,以之作为所观的阿弥陀佛之体性。从智者大师经疏的“法界身”以下,是约众生与佛的感应道交来解释。从智者大师经疏的“又法界身”以下,是约众生的能解与诸佛的能入,其解入相应来解释。四明知礼大师的《融心解》云:若无智者大师“感应道交”的初释,则其观想不是观想诸佛。若无其次“解入相应”的解释,则众生与诸佛的体性便有差…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