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P3

  ..續本文上一頁,即人道、天道也。聖人居住于此的有兩種,一是實聖,即聲聞的四果,緣覺的辟支佛,通教七地位,別教的十住位,圓教的十信滿心。見思的通惑雖然已盡,而其果報身猶在,如此皆名實位的聖人。二者權聖,是指在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淨土中的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爲了利益有緣的衆生,而應化示生于凡聖同居土,此皆是權巧方便也。此等聖人皆與凡夫共住,故雲凡聖同居。因爲還有四惡道衆生共住,故雲穢土也。

  其次、凡聖同居的淨土者,就如西方極樂國土,雖然所得的果報非常殊勝,非是其他國土可比,然而也是凡聖同居土,何以故?因爲其國土之中雖然沒有四惡趣,但是還有人道、天道,因爲能夠往生彼極樂國土者,未必皆是得道證果之人。如《觀無量壽佛經》雲:犯種種重罪的人,臨命終時能夠忏悔過失、至心念佛,即得往生淨土。故知雖然還具有煩惑染汙、也可以居住于淨土。其中聖人居住的權聖實聖,比類前面所述的即可了知。但是因爲其世界中沒有四惡趣,故名爲淨土也。也有人說:如果全部研究所有諸佛國土的相貌,又有很多的不同。例如無動世界,雖然也是淨土,但是猶有男女相貌的分別,以及須彌山等。各個淨土既然有其不同,穢土亦應不完全相等。

  二、方便有余土者,聲聞緣覺之二乘人,以及通教、別教、圓教叁種菩薩,證得世尊叁乘方便道者之所居止也。何以故?若修空觀、假觀二種觀法,斷見思通惑,斷盡塵沙惑,而別惑根本無明尚未斷除。能夠舍離分段生死的色身,而生于叁界之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生死。其所居住的國土,之所以稱爲有余者,是指仍有剩余的根本無明未斷也。稱名爲方便者,乃是說其是世尊所設叁乘方便道的修行人之所居住也。故《釋論》雲:“出離于叁界之外另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于其中,受無漏的法性身,非是凡夫六道的分段生死也。”

  叁、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純粹是證得法身之諸位菩薩所居住的,分破無始無明,顯露直心如法性,得到真實的果報。然而因爲根本無明尚未斷盡,滋潤無漏的淨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土。《仁王經》雲:“叁賢十聖住于果報土”,即是此也。以其觀照諸法實相,發起真實無漏,而所得的果報,故名爲實。以諸位菩薩修行的因地各個不定,而達到色心無礙的境界,故名真實無障礙土,即《華嚴經》所闡明的因陀羅網世界,即是此也。

  四、常寂光土者,乃是妙覺佛果究竟智慧所照的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爲國土,亦名法性土。其但是究竟的真如佛性,非是有形之身、亦非國土。然而說之爲身土者,以其離開法性身則無國土,離開國土則無法性身,名其爲國土者,則是一個法而有兩種意義。此即是普賢菩薩所觀察之毗盧遮那佛的住處,名之爲常寂光土。

  前面凡聖同居及方便有余二種國土,是應身佛所居止的。第叁實報無障礙土,亦是應身亦是報身,即是報身佛所居的。第四常寂光土,唯有真實清淨,非是應身非是報身,乃是法身佛所居止的。又雲:常即法身德,寂即解脫德,光即般若德。就如同天竺世間的伊字有叁點“△”,不縱不橫,不並列,也不是次第分別,名之爲秘密藏,乃是諸佛如來所遊居之處,真實恒常而且究竟圓滿,乃是究竟真實的淨土。

  由此道理觀之,所謂十方如微塵數的國土者,唯只是我真心中之國土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如恒河沙數諸佛者,亦只是我真心中之佛陀也。知道這個道理,則知道無有一個國土、不依止于我們的直心而建立,無有一尊佛不是由我們的本性而發露顯現。那麼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難道獨獨不是我唯心所現之淨土嗎?極樂國土中的教主阿彌陀佛,獨獨不是我本性之阿彌陀佛嗎?

  又當了知只是此一真心,具足含攝了十法界,身影與國土互相融通,重重無盡而無障礙。又當了知心、佛、衆生,叁者毫無差別,衆生與諸佛互相影現,念念之間互相交參融通。所以雲:“衆生乃是諸佛心內的衆生,是故衆生世間的塵塵皆是極樂世界;諸佛乃是衆生心中的諸佛,是故念念即是自性彌陀。”又雲:“十方清淨汙穢的國土,卷收于心懷則同在于刹那的一念之間;一念迷妄而爲色心,乃至能夠羅列十方而遍收于一切法界。”如此種種皆是我天然真性所本自具足的,非是衆緣生起而新成就的。一念既然如是不可思議,當知隨舉一塵亦如是爾。是故能夠在一一塵中現一切刹土,在一一心中現一切心念。一一的心念與微塵又互相周遍,重重無盡而無障礙。能于一時之間頓時顯現而沒有隱顯之差,一切皆能圓滿成就而沒有勝劣之別。如同摩尼神珠頓時含容衆多寶物,猶如帝釋天因陀羅網之明珠、其千種光輝互相交映。我的心既然如是神妙難思,衆生與諸佛的體性亦可等同而觀。

  如此,則了知遷移神識于十萬億刹土之外的西方淨土,實在是生于自己的真心之中;孕育形質于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之上,又豈能夠逃離于自性刹那心念的邊際之內。又雲:極樂世界遍在一切處所,隨舉一法而全部皆能收攝也。就如同帝釋天的宮殿上,千顆明珠羅列的寶網,一千個明珠的光影鹹皆映照攝入于一一的明珠之中,每一個明珠的光影亦遍入映照于其余一千個明珠之內。雖然一一的明珠互相遍照映攝,但是此珠不可爲彼珠,彼珠不可爲此珠。雖然交參映照而卻不雜亂,雖然個個獨特相離而不分殊,一一明珠互相遍照彰顯,亦無獨立遠離于其余明珠而單獨的存在。西方極樂淨土,即是千顆明珠中的一顆。其他十萬億的國土,也各個是千珠中的一珠。乃至于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以及人道、天道,下至于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一一無非是千顆明珠中之一。而阿彌陀佛,也是在千珠之中直接顯示其中一珠,因此見一尊佛,即是見到十方一切諸佛,亦是見到十方其余九法界的衆生。如是則微塵數的佛刹世界海,過去、現在、未來等十世的古往今來,皆在我真心圓覺海之心印中頓時圓滿具足,更無其它剩余之法了!

  如上所引的文句,皆是佛陀、祖師、古聖先賢代代相傳,所啓發宣揚的明白訓示也。了知此種道理,則知諸方刹土、諸般微塵,塵塵皆是我唯心之極樂世界也。一微塵、一佛陀,佛佛皆是我本性之阿彌陀佛也,如此還有什麼疑惑呢?

  問曰:既然說淨土穢土是互相融通,塵塵皆是極樂世界,爲何娑婆世界就獨獨不能免于汙穢呢?

  答曰:這是由于凡夫愚癡的業力所感,即于清淨的心中而現出汙穢的國土。若是佛眼所觀的世界,即其汙穢的當下皆是淨土,豈有釋迦如來果報的國土境界、真的是汙穢不堪呢?

  問曰:本性能含藏攝持一切法而無余物,我相信“唯心”義理之廣大矣!身土圓融十方無礙,我相信“唯心”之微妙矣!奈何我等尚且滯著于迷妄情執,未能遠離汙穢的雜業,則我唯心之土,又如何得由清淨呢?

  答曰:心如果染垢,國土即染垢;心清淨,國土即清淨。故《維摩诘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念轉變清淨,則佛土清淨。”如果想要清淨其心者,舍離淨土法門的修法,其他的則無能爲力也。

  問曰:淨土法門的修行方法,其詳細情形可以請師父開示嗎?

  答曰:其實淨土也無所謂的修與不修,修行是因爲衆生迷失,才施設而有的。佛陀的法門亦無所謂的高下之分,高下的區別是由于根機的不同而分別。因爲衆生的根器有多種差異,修行的方法也分成很多種類。收攝整理淨土法門衆多種類的修行方式,總括有叁個門路。一曰觀想,二曰憶念,叁曰衆行。而此叁種皆是依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西方淨土爲歸向之宗主也。

  一曰觀想者。如《觀無量壽佛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

  天臺智者大師的《觀經疏》雲:經文中“諸佛如來”以下,廣泛說明一切諸佛。“是故應當”以下,偏于觀想阿彌陀佛。“法界身”者,乃是報身佛的法性身也。衆生如果心念清淨,則能了知法身本自具足存在,故雲:所謂的“入”于一切衆生的心想當中,就如同白天的太陽、升于天空而遍照一切,又如同清淨圓滿的明月、影現在百川萬水之內,此是說明佛陀的法身自在無礙,能隨衆生心而影現其中也。又“法界身”乃是佛之法身,十方世界無所不遍,是以一真法界爲體,若能得此觀佛叁昧,能解能觀的心、與能入能現的佛相應,故雲入于一切衆生心想中。所謂的“是心作佛”者,是說佛本來在心中並不存在,因爲心清淨而顯現。而所謂的“是心是佛”者,前面聽聞佛本是不存在,心清淨故顯現存有,于是便以爲我心與諸佛是條然區隔的兩者,故世尊又雲此心“即是”佛。衆生由無明中開始覺悟佛法的存在,故名是心“作”佛;修行的果地終于成佛,故名是心“是”佛。

  四明知禮大師的《妙宗鈔》解釋曰:意欲觀想佛陀的報身,應當先明了能觀之心的體性,其體性乃是衆生的本覺真心,因緣生起而成爲衆生能觀之心。本覺之心乃是諸佛究竟所證的一真法界之身,以其諸佛如來無有別種所證的境界,其所證的全體即是衆生本有之覺性也。若衆生的始覺能夠究竟其功德,本有的覺性乃能彰顯。故雲:“諸佛法身從衆生心想中生起。”又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有平等同一的清淨身、平等同一的智慧功德,隨應衆生根機的妙用亦複如此。阿彌陀佛的清淨身顯現,即是一切諸佛的清淨身;諸佛的相好顯明,即是阿彌陀佛的報體顯現。因此《觀經》泛指諸佛,以之作爲所觀的阿彌陀佛之體性。從智者大師經疏的“法界身”以下,是約衆生與佛的感應道交來解釋。從智者大師經疏的“又法界身”以下,是約衆生的能解與諸佛的能入,其解入相應來解釋。四明知禮大師的《融心解》雲:若無智者大師“感應道交”的初釋,則其觀想不是觀想諸佛。若無其次“解入相應”的解釋,則衆生與諸佛的體性便有差…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