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著

  然而諸長老大德匡正扶持淨土法門,實在即是扶救其本身之禅宗。《淨土或問》的開頭章節,便說到永明大師深深有功于宗門、教門,此等言語,邪見偷心尚未斷盡者,也不肯直接以之爲然。假使說宗門、教門上流根器之人,能參破禅宗的第一則淆僞難解之公案,能講得透教門的第一個差別名相,能超然于凡夫外道、權教小乘等歧路之上,一去之後更不再入。···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法宣法師白話譯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六

  評點淨土或問感賦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跋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六

  成時述曰:我觀察古代以至今日、佛法運勢的興盛與衰亡之緣起故,而後才知道禅宗與淨土乃是共同交替興隆佛法者也。人們正是因爲尚未開悟,是故不了解生死輪回之利害,豈有開悟之人而仍然輕視一生即可不退轉之事呢?人們正是因爲尚未悟道,是故不了解諸佛甚深不可思議的境界,豈有悟道之人而知見猶如一般的流俗凡夫呢?永明大師等諸長老,分別料揀禅宗與淨土,如同道出自家屋裏之事一般,這是由于他徹悟自家的禅宗才能如此啊!末法時代禅宗之道大壞,食人唾沫者多,于是對于淨土法門這一宗,歧異的知見更加茁壯成長。

  由唐朝以至于宋代,邪知邪見的荊棘叢生。天如禅師爲中峰國師最殊勝的弟子,故能繼承永明大師等諸長老,努力扶持淨土法門免于衰敗。如今觀察《淨土或問》這一本書,比較于天臺智者大師,紫閣飛錫法師之時代,其間的邪見旗幟更加普遍樹立于諸方,邪知妄見的羅網、糾纏交羅于道場。作者天如禅師推平坑陷、廓清道路,其劬苦辛勞未免加倍于前面二位大師。這實在是因爲禅宗與淨土都衰敗所使然的,讀者亦可以此而觀察時代之變遷矣!

  然而諸長老大德匡正扶持淨土法門,實在即是扶救其本身之禅宗。《淨土或問》的開頭章節,便說到永明大師深深有功于宗門、教門,此等言語,邪見偷心尚未斷盡者,也不肯直接以之爲然。假使說宗門、教門上流根器之人,能參破禅宗的第一則淆僞難解之公案,能講得透教門的第一個差別名相,能超然于凡夫外道、權教小乘等歧路之上,一去之後更不再入。又能普遍于十方世界,爲諸迷者,使其遍破禅宗公案、遍透教門名相、遍超諸乘分歧,而卻說禅宗、教門之能事,不究竟于此書中所指之西方淨土者,吾不信也。排列《淨土十要》的次序,由《淨土十疑論》、《念佛叁昧寶王論》、以至于《淨土或問》,深深有感于佛法運勢的興盛與衰敗之緣起,因此撥弄引出此段言語,以之請益于後世賢者。

  評點淨土或問感賦

  我讀《淨土或問》,有感于天如老人所說的:“永明大師深深有功于宗門教門”這一句話,于是狂謬地作了評語圈點。當時正度夏于華陽的度雲精舍,溪谷邊的樓閣正在山影之下,雲影景物靜谧優好,于是隨意漫賦了古調的詩詞一篇,作賦完成之後,叁度長歎而感懷之,恭敬附錄于此文之首,聊作爲《淨土或問》一書之題詞。

  窗外青山如列屏,山下清流朱弦聲,窗中有人拭幾塵,熟讀天如六字經。

  世人皆悟向上竅,又能悟得心王妙,須彌芥子都勃跳,露柱燈籠齊厮鬧。

  獨有一個佛名號,千悟萬悟悟不到。

  天如兩眼爍如火,淆僞公案直下剖,不從門外循牆走,恰恰自家屋裏坐。

  愚夫愚婦閑活計,恰恰自家屋裏事。恒河沙數諸通明,恰恰自家屋裏人。空中迅鳥迹如畫,恰恰自家屋裏話。

  窗外青山如鏡裏,山下清流鏡中水,鏡中有人逐雲起,寶王叁昧應如是。

  奇哉一句阿彌陀,勘破宗教諸禅和,就中也有無奈何,曾聽城邊霜月歌。

  戊申仲夏白月孟齋日,私淑後學成時,題于度雲庵雲氣樓之溪窗左□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當安然靜默于臥雲之室,有客人推開門扉而入者,乃是禅上人也,于是請他入坐。端坐良久之後,夕陽已經落在窗戶之外,香爐上袅袅的雲煙即將消散,客人乃整理衣裳而起立,從容不迫地問曰:我私下曾經聽說永明延壽和尚,禀持禅宗單傳之學于天臺德韶國師,是爲法眼禅師的嫡傳徒孫,匡領徒衆于杭州淨慈寺,座下常有數百徒衆之多。其機鋒言辯德才智慧,如雷厲風飛,海內的禅宗大師們,共同推崇其爲一大宗匠。奈何在他直說禅法之外,自己卻修習淨土法門,而且以此教導衆人,又複撰寫揀別開示西方淨土等文章,廣泛流傳于世間。並作四料簡偈,其大略是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文章語言,獨力主張淨土,無法稍微寬容其他法門,難道不是自我屈辱其所傳、所修的禅宗,而過度贊歎淨土法門嗎?這個疑惑不是個小問題,期望師父爲我說明辨別之。

  答曰:大哉問也!當知永明禅師並非過度贊歎淨土也,實在是深深有功于宗門、教門者也。可惜永明禅師只舉其綱要,而發揮闡明並未詳盡,所以未能完全排除參禅者之疑惑啊!我有幸稍微學習禅法,並未詳知熟悉淨土法門,然而也曾經涉獵淨土法門的一些書籍,稍微知道其大概。

  淨土法門,本是容易修行、容易進入之方,亦是難以言說、難以信受之法門。所以釋迦慈父示現在世間時,爲諸弟子講說《阿彌陀經》,並預知末法時期的衆生,少有能夠信受歸向的,故引證此阿彌陀佛之淨土法門,乃是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真誠真實之言所共同贊歎的,以生起衆生之信心,以破除其疑惑。到了此經的末後,由于諸佛亦贊歎釋迦世尊,因此佛陀自己說言:“當知我釋迦牟尼于五濁惡世,行此難行之事,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如此種種皆是苦口叮咛,勸人信受歸向矣!況且大悲釋迦世尊垂慈示現救度衆生于減劫之末,凡是如來金口所宣示的一偈一句,不論是人非人等,莫不至心歡喜信受奉行。唯獨對于淨土法門之開示演說,則有些人心中尚有疑惑者,這是什麼道理呢?實在是由于淨土的教理行門,至爲廣闊、至爲深大;而淨土的修法,則至爲簡單、至爲容易。正因爲其廣大而簡易,所以聽聞到的人便不能不懷疑了。

  所謂廣大者:一切衆生的根機,全部都已含攝容收。上而至于等覺位中,一生即可補于佛處的大菩薩,亦可往生于淨土。下而至于一般的愚夫愚婦,與那些造作五逆十惡業的無知之徒,臨命終時但能稱念佛名、悔改過失,虔誠歸心于西方淨土者,悉皆能夠獲得往生。

  所謂簡易者,念佛法門本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所謂的迷者與悟道的差別之緣,但能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即能脫離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證得永不退轉之位,直至成佛而後已也。其廣大普遍既如彼,其簡單易行又如此,因此雖然是世間有智慧的人,亦不能對淨土法門的殊勝毫無疑惑。你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則知道永明大師之贊歎西方淨土,實在是深深有其含意,而不是過度稱揚啊!

  問曰:淨土法門的廣大普遍,簡單易行,既然聽到師父您的開示了。那麼只如禅宗悟道而通達佛法的大德,既曰見性成佛,他們怎麼肯再求極樂淨土之往生呢?

  答曰:你尚未了知這個道理啊!悟道通達之人,正願求生淨土呢!古人雲:“不往生淨土,有何國土可以往生?”你只是因爲尚未開悟,假使讓你悟道之後,則你求生淨土的趨向,即使是一萬頭牛也不能挽回你啊!

  問曰:佛陀祖師出現于世間,爲的就是要度化衆生。學佛之人但只憂慮生死大事不能明了。生死大事既明,則應當遵行佛陀的教化,隨著衆生的根機而隨類化身,入于衆生煩惱之汙泥、入于六道輪回的大海水中,不逃避畏懼個人的生死問題,廣泛度脫衆生覺靈。如今悟道通達之人,求生于西方淨土,則是厭離生死之苦、趨求淨土解脫之樂,不顧其他衆人的生死,此不是我所願求的啊!

  答曰:才見到母雞所生的卵,就期待它能長大後爲人守夜,而于天明時啼叫報時,這不是計劃推度的太早了嗎?你難道認爲一旦悟道之後,習氣煩惱即能永遠斷除,便能證得不退轉位嗎?你難道認爲一旦開悟之後,更無所謂的普遍廣學佛法,曆劫修行證果等種種事情嗎?你難道認爲一旦開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究竟之果,入生入死,不受種種障緣之所撓亂嗎?如果真的如此,則諸大菩薩修習六度萬行,動則要經曆恒河沙劫數者,反而不如你、而羞愧于面對你了!

  古教有雲:“聲聞尚且還有出胎時的迷昧,菩薩亦有隔世五陰之昏迷。”何況是近時修行人的薄解淺悟,而尚且自救不了者呢?縱使少數有些所悟之處較爲深遠的,其見地高明,身心實行的與所解的佛法能夠真實相應,而且立志想要度化衆人的。奈何尚未登于不退之地,自身的道力以及度人的善巧方便之妙用尚未具足,居處于如此的濁惡世間,教化此等剛強難調的衆生,此也是諸佛先聖所未允許的。就如同以尚未完成而不堅固的舟船,濟渡衆多人們于環境惡劣危險的大海之中,自己與他人俱皆沈溺于大海之內,這個道理是必然如此的。

  故《往生論》雲:“衆生如果想要遊戲神通于地獄門中者,必須要往生彼極樂國土,于淨土中證得無生忍後,才能還入六道生死的世間當中,救拔受苦的衆生。”以此因緣之故,應當先求生淨土。又先聖有雲:“未得不退轉位的行者,不可混于世俗之中度化他人;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要須常常不離于佛陀的身邊。譬如幼小的嬰兒,常時不能離開母親。又如羽翼尚弱的雛鳥,只可以在樹枝間跳躍。”

  如今于此國土之中,釋迦如來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下生。何況是這個世界充滿了四惡道的苦趣,我們心中善惡業的因果交雜牽纏。種種的外道邪魔,使真理的是非扇動混亂。更加上美色淫聲等六塵的誘惑,種種惡緣汙穢境界的觸撓侵犯。既沒有現在佛可以依靠,又被外境塵緣所撓動,初發心而剛剛悟道通達之人,少有不遭其境緣擊退而失敗者。所以釋迦世尊殷勤懇切地指導衆生歸向極樂淨土者,實在是大…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