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P9

  ..續本文上一頁法者,于每日清晨,面向西方,正身站立雙手合掌,口中連聲稱念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如是十口氣念佛,名之爲十念。但隨個人一口氣的氣息長短,不限佛號的數目有多少,不論能念多長多久,都是以一口氣吐盡爲限度。其稱佛的音聲不高不低,不緩慢也不急促,自己調停適中,如是十口氣念佛,令其連貫相續不斷,其用意在令心不散亂,專心精純爲功效。稱此方法名爲十念者,顯示其是藉著氣息而約束心念也。盡此一生用功念佛,不得有一日暫時停止。

  回向發願的方法是,在念佛完畢之後,即念雲:“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衆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如上所說的念佛之法,以至于回向發願,乃是古代大德所垂訓的最切要的方式,盛行流傳于世間已經非常久了,應當遵從而行之。

  問曰:在俗世羅網中之人,隨其根器指導教授各種微細的修行方法,無不詳細而明了。然則如我輩世外之僧人,又當如何增加其功行呢?

  答曰:前面不是說了,修行有很多種類,收攝起來共有叁門。如是叁種法門,門門皆可契入,或者單修一門、或是兼修多門,各隨自己之意而選取之。

  問曰:一心圓妙叁觀之修法,一切唯心之念,似乎是上根器的修行法門。《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寶積經》的發十種心,也是大根機衆生才有之功用。倘若自己的根器與修行的法門不能相互對應,則修行的功行便難以成就。如今我自己揣度自己的根機,觀察我的愛好,只有在平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閑暇的時候則增加禮拜和忏悔之功課而已。師父以爲如何?

  答曰:善哉!善哉!你知道自我之心量了!觀察你所說的言語,正好符合善導大師專修、無間修之說啊!所謂專修者,是說娑婆世界衆生罪障深重,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其境界非常微細,而衆生的心念非常粗糙,意識飄揚心神飛散,觀想之法難以成就。是以大聖釋迦世尊慈悲憐憫,直接勸導衆生專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正因爲稱念佛名非常容易,淨念相續則容易産生。若是能夠常常念念相續,以一生的性命爲期限而努力念佛,十人修行即十人往生西方,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何以故?無有其它的雜緣,容易得正念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故,不違背釋迦世尊教化的緣故,隨順佛陀的言語故。若是舍棄專修念佛法門,而修其他間雜的行業,以此來求生淨土者,一百個人當中罕有一個、兩個往生,千人當中罕有叁個、四個成就,乃是由于間雜的諸緣散動其心思,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故,不隨順佛陀的言語故,系念不能夠相續不斷故,心中不能相續報答佛陀的恩德故。雖有修習佛法的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心中好樂親近雜亂諸緣,障礙自己亦障礙他人往生淨土的緣故。

  所謂的無間修者,身業必須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不間雜其他的禮拜。口業必須專門稱念阿彌陀佛,不間雜稱念其他的名號。意念必須專門憶想阿彌陀佛,不間雜其他的想念。又心中若是有貪嗔癡妄想來間斷正念者,應當隨犯隨時忏悔,不令其隔日、隔念、隔時才覺醒忏悔,要常常使心中清淨,此亦名之爲無間修也。善導和尚者,在天竺的傳記中,稱其爲阿彌陀佛的化身也。觀察其專修、無間修之說法,最要緊的就是在能夠念佛而念念相續也。故孤山法師亦雲:“不可以不虔誠而隨便發願,以散亂心來稱念佛名。”

  永明大師亦雲:念佛法門最直接了當就是要一心歸命,盡此報身精進修行,端坐和躺臥之間,常常面對西方的方向。每當于道路經行和禮拜恭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皆必須懇切苦心、翹敬虔誠,無有其他的雜念。如同即將接近刑場被殺戮,就好像是被關在監牢之中,又像是被怨仇盜賊所追趕,被水火災難之所逼近傷害。一心一意祈求救拔,期願能夠脫離苦輪,迅速證得無生忍力,廣泛救度一切含識。紹繼興隆佛法僧叁寶,誓願回報四種重恩,若能以此堅志誠心,才不會虛棄念佛之功德。如果是言說的與所行的不能相稱,信心願力輕薄微弱,無有念念相續之心,卻有數數間斷之意。仗侍著懈怠懶惰之行,期望臨命終時能夠往生西方,那麼便只有被自己的業障所遮蔽,恐怕很難值遇善知識,被四大分離地水火風所逼迫,往生之正念便不能成就,何以故?如今之修行是因,臨終之心念是果,應當必須因地真實,果報則自然不虛。音聲如果和諧,回向則自然順遂;形體如果正直,影子也自然端正故也。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行,難道不是我等所願求的,奈何自身的定力尚未成就,念頭無法控製主宰。或是因爲過去的學問尚未忘懷,或者心中邪思無端亂起,或是與境界外緣相觸之時,意念照顧不牢。或是情想分別四處紛飛,壓抑按捺不住,不知不覺間念頭便東走西走,才一眨眼之間,早就千裏萬裏去了。又或者沾染黏著一絲一毫的世間之事,便需要五日十日,乃至半個月一個月,挂在心中擺脫不去,如此豈只是間斷而已呢?說起來實在令人慚愧,思惟之實在讓人悲恸,此又應當以何方法來對治之呢?

  答曰:嗚呼!此乃是天下間學佛者之通病也。你每當遇到間斷之時,若是不能自己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修之淨念,永遠無有成就之期。我曾經聽聞古人有叁種痛加鞭策之方法,如今再提供給你了解,你當仔細地聽聞之:一曰、報恩。二曰、決志。叁曰、求驗。

  第一、報恩者,既然修習淨土法門,應當思念報答恩德。佛陀的恩德、與國家國人之恩德,固然沒有時間詳細論說。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不是重大之恩惠;老師長輩作育成就之德,難道不是重大的恩德。你最初發心出家時,便說是爲了報答雙親的重恩。後來行腳參學,又說是要報答師長之重德。打從離鄉別井之時,至今已經二叁十年,父母師長的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邁疾病了,你又不去探看。等到聽聞其死亡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者是在叁塗之中受罪受苦,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自己卻念念間斷,淨土行業不能成就。淨土行業不能成就,救度自己都沒有辦法了;自救不了,又如何去救度他們呢!既然不能相救父母師長,則你便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佛經雲:“不孝父母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你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

  況且你又不養蠶織絲、而受人衣服,不播種耕田、而食人之米。安穩的僧房,舒適之臥具,都是受用現成之物。那麼你應當精勤修習淨土行業,期望能夠回報正信施主之恩德。祖師大德道:“此受用之物乃是施主從其妻子兒女所受用的分上,減損節省而來布施的。”如果你修行的道眼尚未明了,即使是一滴水、一寸絲,也必須要將來如牛馬般、牽犁拽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的道業不能成就。淨土行業不能成就,則披毛戴角來酬償施主也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

  第二、決志者,若是學習專修法門者,志向必須決定。你一生一世參禅,禅法既不能開悟;等到讀經看教,教理又不明白。弄到如今這個地步,妄想念頭也未死卻,又要說幾句禅,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想挂于兩頭,念頭分作四路。祖師大德道:“一毫一厘系念塵境,即是叁塗之業因;瞥爾之際情執生起,即是萬劫之羁鎖。”你卻心志無有決定,情想之念系于多端,因此情念多端而間斷正念。那麼你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叁塗羁鎖之業也。

  又何況你守護戒律根本,心志不能決定,或是隨順身口之業,依于妄心念念奔馳追求,教典中道:“甯願以融化的銅水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用他人供養之飲食。甯以火熱之鐵煉纏繞身體,也不可以破戒之身,受用他人布施之衣服。”何況是因爲種種戒律不能嚴持,邪念心思虛妄浮動,因此邪心妄動而間斷念佛之專修。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何止是受熱鐵洋銅之苦業而已呢?

  況且你又對于斷除憎愛分別之心,心志不能果決堅定,每每于虛妄名聲、浮泡利益,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屬于我者,便生貪著愛戀之心;名利屬于他者,便生憎恨嫉妒之念。古人雲:“貪名貪利,同是趨向鬼道之類;追逐貪愛、追求憎恨,同是進入火坑受苦。”而你卻因此貪愛憎恨之心,間斷修行淨土之正念,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也。

  第叁、求驗者,既然學習念佛專修的法門,應當求取靈驗感應。你如今頭發也白了、顔面也皺了,死亡之相已經現前,你還知道到你臨終之前,更有幾日可活?必須在現在目前,便要見阿彌陀佛,只如廬山慧遠法師,一生之中,叁度蒙受阿彌陀佛摩頂加持。又如懷感法師,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便能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號一聲,大衆即見一化佛從法師口中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中飛出,就如同連貫的佛珠一般。此等靈驗感應之事,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並不困難。若是間斷的心常常生起,那麼決定不能見佛,既不能見佛,則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則難以往生淨土。淨土如果不能往生,則必定墮于叁惡道。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叁塗惡道之業也。戒之!戒之!

  如上叁種方法,應當自我痛加鞭策,使其心念不離于佛,佛不離于心念,然後感應道交,現前便可見佛。既然可以見到極樂蓮邦之阿彌陀佛,即可見到十方諸佛。既然見到十方諸佛,即可見到自性天真之佛。既可見到自性天真之佛,即得自性之大用現前,然後推廣其大悲願力,普遍度化一切衆生。此名淨土禅,亦名禅淨土也,那麼永明大師所謂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之虎,現世可以爲人之師,來生可以成佛作祖。”豈不能夠應驗于此嗎?勉之!勉之!

  于是來客禅上人者,心中既歡喜且驚異,驚懼不動了一段時間,心中好像若有所失。天如老人乃再一次開示他:“禅與淨土,了悟則俱時了悟,心之外無有一切法可得,切莫錯會才好!”禅上人乃稽颡一再禮拜曰:“我實在是很幸運啊!如今我知道歸向了!”然後禮謝而退。

  淨土或問 終

  跋

  天如則公,以不求生淨土爲未悟道,如果真正開悟則對于淨土之求生,即使是一萬頭牛也莫能挽回也。這真是破除一切疑惑的真實之語,精確卓越而明了果決啊!而且種種的邪見疑慮,纏繞在胸中肝肺的、盡皆照破無余矣。而種種的照明破除,正是天如老人吐出真正肝肺心腸的懇切之語。如此種種的作爲,皆是由于真正的大徹大悟故耳。因此掃盡了種種門庭派別之分別知見,昂首闊步于十方大道,此乃是那些瞎驢子隊伍中的真正良導也!

  年少的善遇法師,收集祖師們各別的語錄,而不廢棄遺漏此《淨土或問》。沙門成時法師,無論評語或圈點都非常明了微妙,傾倒出一羅框的明珠。西蜀的潘存,恭錄而爲之作跋文,此皆不是小小之因緣而已也。戊申年夏日

  

  

《淨土或問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