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P9

  ..续本文上一页法者,于每日清晨,面向西方,正身站立双手合掌,口中连声称念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口气念佛,名之为十念。但随个人一口气的气息长短,不限佛号的数目有多少,不论能念多长多久,都是以一口气吐尽为限度。其称佛的音声不高不低,不缓慢也不急促,自己调停适中,如是十口气念佛,令其连贯相续不断,其用意在令心不散乱,专心精纯为功效。称此方法名为十念者,显示其是藉著气息而约束心念也。尽此一生用功念佛,不得有一日暂时停止。

  回向发愿的方法是,在念佛完毕之后,即念云:“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七不贪恋,亦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如上所说的念佛之法,以至于回向发愿,乃是古代大德所垂训的最切要的方式,盛行流传于世间已经非常久了,应当遵从而行之。

  问曰:在俗世罗网中之人,随其根器指导教授各种微细的修行方法,无不详细而明了。然则如我辈世外之僧人,又当如何增加其功行呢?

  答曰:前面不是说了,修行有很多种类,收摄起来共有三门。如是三种法门,门门皆可契入,或者单修一门、或是兼修多门,各随自己之意而选取之。

  问曰:一心圆妙三观之修法,一切唯心之念,似乎是上根器的修行法门。《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宝积经》的发十种心,也是大根机众生才有之功用。倘若自己的根器与修行的法门不能相互对应,则修行的功行便难以成就。如今我自己揣度自己的根机,观察我的爱好,只有在平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闲暇的时候则增加礼拜和忏悔之功课而已。师父以为如何?

  答曰:善哉!善哉!你知道自我之心量了!观察你所说的言语,正好符合善导大师专修、无间修之说啊!所谓专修者,是说娑婆世界众生罪障深重,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其境界非常微细,而众生的心念非常粗糙,意识飘扬心神飞散,观想之法难以成就。是以大圣释迦世尊慈悲怜悯,直接劝导众生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正因为称念佛名非常容易,净念相续则容易产生。若是能够常常念念相续,以一生的性命为期限而努力念佛,十人修行即十人往生西方,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何以故?无有其它的杂缘,容易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故,不违背释迦世尊教化的缘故,随顺佛陀的言语故。若是舍弃专修念佛法门,而修其他间杂的行业,以此来求生净土者,一百个人当中罕有一个、两个往生,千人当中罕有三个、四个成就,乃是由于间杂的诸缘散动其心思,失去正念的缘故,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故,与释迦世尊的教化相违背故,不随顺佛陀的言语故,系念不能够相续不断故,心中不能相续报答佛陀的恩德故。虽有修习佛法的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心中好乐亲近杂乱诸缘,障碍自己亦障碍他人往生净土的缘故。

  所谓的无间修者,身业必须专门礼拜阿弥陀佛,不间杂其他的礼拜。口业必须专门称念阿弥陀佛,不间杂称念其他的名号。意念必须专门忆想阿弥陀佛,不间杂其他的想念。又心中若是有贪嗔痴妄想来间断正念者,应当随犯随时忏悔,不令其隔日、隔念、隔时才觉醒忏悔,要常常使心中清净,此亦名之为无间修也。善导和尚者,在天竺的传记中,称其为阿弥陀佛的化身也。观察其专修、无间修之说法,最要紧的就是在能够念佛而念念相续也。故孤山法师亦云:“不可以不虔诚而随便发愿,以散乱心来称念佛名。”

  永明大师亦云:念佛法门最直接了当就是要一心归命,尽此报身精进修行,端坐和躺卧之间,常常面对西方的方向。每当于道路经行和礼拜恭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皆必须恳切苦心、翘敬虔诚,无有其他的杂念。如同即将接近刑场被杀戮,就好像是被关在监牢之中,又像是被怨仇盗贼所追赶,被水火灾难之所逼近伤害。一心一意祈求救拔,期愿能够脱离苦轮,迅速证得无生忍力,广泛救度一切含识。绍继兴隆佛法僧三宝,誓愿回报四种重恩,若能以此坚志诚心,才不会虚弃念佛之功德。如果是言说的与所行的不能相称,信心愿力轻薄微弱,无有念念相续之心,却有数数间断之意。仗侍著懈怠懒惰之行,期望临命终时能够往生西方,那么便只有被自己的业障所遮蔽,恐怕很难值遇善知识,被四大分离地水火风所逼迫,往生之正念便不能成就,何以故?如今之修行是因,临终之心念是果,应当必须因地真实,果报则自然不虚。音声如果和谐,回向则自然顺遂;形体如果正直,影子也自然端正故也。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行,难道不是我等所愿求的,奈何自身的定力尚未成就,念头无法控制主宰。或是因为过去的学问尚未忘怀,或者心中邪思无端乱起,或是与境界外缘相触之时,意念照顾不牢。或是情想分别四处纷飞,压抑按捺不住,不知不觉间念头便东走西走,才一眨眼之间,早就千里万里去了。又或者沾染黏著一丝一毫的世间之事,便需要五日十日,乃至半个月一个月,挂在心中摆脱不去,如此岂只是间断而已呢?说起来实在令人惭愧,思惟之实在让人悲恸,此又应当以何方法来对治之呢?

  答曰:呜呼!此乃是天下间学佛者之通病也。你每当遇到间断之时,若是不能自己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修之净念,永远无有成就之期。我曾经听闻古人有三种痛加鞭策之方法,如今再提供给你了解,你当仔细地听闻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

  第一、报恩者,既然修习净土法门,应当思念报答恩德。佛陀的恩德、与国家国人之恩德,固然没有时间详细论说。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不是重大之恩惠;老师长辈作育成就之德,难道不是重大的恩德。你最初发心出家时,便说是为了报答双亲的重恩。后来行脚参学,又说是要报答师长之重德。打从离乡别井之时,至今已经二三十年,父母师长的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迈疾病了,你又不去探看。等到听闻其死亡了,你也不归。如今父母师长,或者是在三涂之中受罪受苦,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自己却念念间断,净土行业不能成就。净土行业不能成就,救度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自救不了,又如何去救度他们呢!既然不能相救父母师长,则你便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之人。佛经云:“不孝父母之罪,当堕地狱。”那么你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

  况且你又不养蚕织丝、而受人衣服,不播种耕田、而食人之米。安稳的僧房,舒适之卧具,都是受用现成之物。那么你应当精勤修习净土行业,期望能够回报正信施主之恩德。祖师大德道:“此受用之物乃是施主从其妻子儿女所受用的分上,减损节省而来布施的。”如果你修行的道眼尚未明了,即使是一滴水、一寸丝,也必须要将来如牛马般、牵犁拽耙来偿还他才可以。而你却念念间断,净土的道业不能成就。净土行业不能成就,则披毛戴角来酬偿施主也有你的一份。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

  第二、决志者,若是学习专修法门者,志向必须决定。你一生一世参禅,禅法既不能开悟;等到读经看教,教理又不明白。弄到如今这个地步,妄想念头也未死却,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想挂于两头,念头分作四路。祖师大德道:“一毫一厘系念尘境,即是三涂之业因;瞥尔之际情执生起,即是万劫之羁锁。”你却心志无有决定,情想之念系于多端,因此情念多端而间断正念。那么你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之业也。

  又何况你守护戒律根本,心志不能决定,或是随顺身口之业,依于妄心念念奔驰追求,教典中道:“宁愿以融化的铜水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用他人供养之饮食。宁以火热之铁炼缠绕身体,也不可以破戒之身,受用他人布施之衣服。”何况是因为种种戒律不能严持,邪念心思虚妄浮动,因此邪心妄动而间断念佛之专修。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何止是受热铁洋铜之苦业而已呢?

  况且你又对于断除憎爱分别之心,心志不能果决坚定,每每于虚妄名声、浮泡利益,自己观照不破。名利属于我者,便生贪著爱恋之心;名利属于他者,便生憎恨嫉妒之念。古人云:“贪名贪利,同是趋向鬼道之类;追逐贪爱、追求憎恨,同是进入火坑受苦。”而你却因此贪爱憎恨之心,间断修行净土之正念,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之业也。

  第三、求验者,既然学习念佛专修的法门,应当求取灵验感应。你如今头发也白了、颜面也皱了,死亡之相已经现前,你还知道到你临终之前,更有几日可活?必须在现在目前,便要见阿弥陀佛,只如庐山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受阿弥陀佛摩顶加持。又如怀感法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便能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号一声,大众即见一化佛从法师口中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中飞出,就如同连贯的佛珠一般。此等灵验感应之事,有万万千千之多,你若能心无间断,想要见佛并不困难。若是间断的心常常生起,那么决定不能见佛,既不能见佛,则与佛无缘。既无佛缘,则难以往生净土。净土如果不能往生,则必定堕于三恶道。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之业也。戒之!戒之!

  如上三种方法,应当自我痛加鞭策,使其心念不离于佛,佛不离于心念,然后感应道交,现前便可见佛。既然可以见到极乐莲邦之阿弥陀佛,即可见到十方诸佛。既然见到十方诸佛,即可见到自性天真之佛。既可见到自性天真之佛,即得自性之大用现前,然后推广其大悲愿力,普遍度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那么永明大师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之虎,现世可以为人之师,来生可以成佛作祖。”岂不能够应验于此吗?勉之!勉之!

  于是来客禅上人者,心中既欢喜且惊异,惊惧不动了一段时间,心中好像若有所失。天如老人乃再一次开示他:“禅与净土,了悟则俱时了悟,心之外无有一切法可得,切莫错会才好!”禅上人乃稽颡一再礼拜曰:“我实在是很幸运啊!如今我知道归向了!”然后礼谢而退。

  净土或问 终

  跋

  天如则公,以不求生净土为未悟道,如果真正开悟则对于净土之求生,即使是一万头牛也莫能挽回也。这真是破除一切疑惑的真实之语,精确卓越而明了果决啊!而且种种的邪见疑虑,缠绕在胸中肝肺的、尽皆照破无余矣。而种种的照明破除,正是天如老人吐出真正肝肺心肠的恳切之语。如此种种的作为,皆是由于真正的大彻大悟故耳。因此扫尽了种种门庭派别之分别知见,昂首阔步于十方大道,此乃是那些瞎驴子队伍中的真正良导也!

  年少的善遇法师,收集祖师们各别的语录,而不废弃遗漏此《净土或问》。沙门成时法师,无论评语或圈点都非常明了微妙,倾倒出一罗框的明珠。西蜀的潘存,恭录而为之作跋文,此皆不是小小之因缘而已也。戊申年夏日

  

  

《净土或问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