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oPlainText> 推古天皇時代之前,日本確已有了文化。其文化之開始,即是前面所說,由秦漢的移民,輸入了中國的文化。故到聖德太子的時代,已知運用流行于中國大陸的儒釋思想。
佛教的最初傳入,是在繼體天皇時代(西紀五○七─五叁一),佛教的公開傳播,則自聖德太子肇始。所以我們介紹日本史,也從此時起步。
時代的分期
對日本佛教史的分期法,學者間偶有不同,大致則可分爲七期:
一、飛鳥時代:自欽明天皇至文武天皇期間(西紀五四○─七○七,因其建都于大和的飛鳥地方,故稱飛鳥時代。
二、奈良時代:自元明天皇至光仁天皇,凡七帝約七十年間(西紀七○八─七八一),因建帝都于奈良,稱爲奈良時代。
叁、平安時代:自桓武天皇至後鳥羽天皇,凡四百年間(西紀七八二─一一九七),因于延曆十
叁年(七九四),遷都至平安京,故稱平安時代。
四、鐮倉時代:平安時代之末,皇朝勢力衰落,武人相爭,戰亂結果,由源賴朝統一全局,掌握實權,任命爲征夷大將軍。于後鳥羽天皇建久叁年(西紀一一九二),在鐮倉地方創設將軍幕府,開武家政治的端緒。直到後醍醐天皇元弘叁年(西紀一叁叁叁),北條高時滅亡爲止。其間因以鐮倉爲政治中心,故稱鐮倉時代。
五、吉野及室町時代:後醍醐天皇,爲欲收回政權,由于新田、楠、北畠等諸將之勤王,于元弘叁年討滅了當時的“執權”北條高時,結束了鐮倉幕府。但又有足利尊氏,占領鐮倉,起叛天皇,進入京都,另外擁立光明院。後醍醐天皇即奉神器,南遷至吉野地方,直到後龜山天皇于元中九年(西紀一叁九二),同到京都,將神器傳交京都的後小松天皇,乃是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代。南朝都于吉野。北朝的將軍幕府,開于京都之室町,故連稱之謂吉野室町時代。室町時代約經二百年,當其末葉,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故又名爲戰國時代。戰國之結束,是由于大名織田信長及其部屬豐臣秀吉,相繼平定而告統一,接著便是江戶時代的來臨。
六、江戶時代:戰國之終,由于織田信長,次第勘平,再經豐臣秀吉,完成統一之局。但在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又起而滅掉秀吉之子,遂于後陽成天皇慶長五年(西紀一六○○),開幕府于江戶(今之東京),直到明治維新(西紀一八六八),凡二百六十余年之間,稱爲江戶時代。
七、明治維新之後: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將軍慶喜,于孝明天皇慶應叁年(西紀一八六七),將大政奉還朝廷,明治天皇祚位,頒诏王政複古。第二年開始維新運動,是爲明治元年。經四十四載,明治殁,大正開始,至西紀一九二六年,大正崩而昭和繼位。明治迄今,不過百年,日本的進步,位居亞洲第一,足資吾人借鏡之處,實在很多。
佛教初傳日本的年代
比起中國,日本之有佛教,是很晚了。雖然,中國人之移民日本,周秦時代已經開始,佛教的傳入,最初也由于中國移民的攜帶,但要得著此一攜帶佛教去日本的消息,卻已晚在中國南梁的時代。
根據皇圓撰選的扶桑略記一書,引用法華驗記的資料,繼體天皇即位十六年(梁武帝普通叁年,西紀五二二)二月,漢人司馬達到日本,結草堂于大和國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皈依禮拜。此系移民日本的華人所信,尚未及于日本民間。但是,華人遷至日本,除了由大陸直接飄海而去的,尚有經朝鮮半島而東渡的。朝鮮之有佛教,比日本早了一百五十年。于是,凡從這兩地去的華人或韓人,均可能帶去佛教的信仰。先在他們自己人之間流行。繼而亦無形中爲日本民間的若幹人士所接受。由民間信仰,再影響到上流社會的思想。這是佛教傳日的一大主流。
較前稍晚,根據日本書記所載,欽明天皇十叁年(西紀五五二)十月,朝鮮半島的百濟國聖明王,遣臣姬氏達率怒唎斯致契等,奉獻釋迦佛金銅像一尊,以及幡幢、經論。並且述其功德:“是法于諸法中,最爲殊勝,難解難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此法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就無上菩提。譬如人懷隨意寶,遂所須用,盡依情;此法妙寶亦複然,祈願依情,無所乏。且夫遠自天竺,爰泊叁韓,依教奉持,無不尊敬。由是百濟王臣明,謹遣陪臣怒唎斯致,奉傳帝國,流通畿內,果佛所記,我法東流。”
這是佛教傳至日本的又一主流。日本學者習稱前一主流爲私傳,後一主流爲公傳。也就是民間傳入與政府傳入的分別。
百濟王爲何將佛教奉獻給日本,因爲當時的朝鮮半島,共有叁國,百濟孤出半島西南端,東南爲新羅,北方爲高句麗,而以百濟國小民寡,其南鄰任那,即爲日本勢力範圍,故常乞助隔海的日本以求自保。百濟王對日皇稱臣納貢,佛教爲當時中國大陸的顯學,百濟王以佛教奉獻日皇的心態,一如利瑪窦將西方科學介紹給中國。
崇佛與排佛的爭持
百濟王以盛情,將佛教奉獻日皇之後,倒爲日皇惹上了麻煩。因在當時的天皇,雖有至尊的名位,卻未能有實權統治全國。全國分由神別、皇別、諸蕃等叁大氏族相互角逐。在天皇左右,尤以神別氏族的物部氏、中臣氏及皇別氏族的蘇我氏,相爭最烈。物部氏爲開國以來的門閥,世業將帥,富于保守思想;中臣氏乃神道教之僧侶,擁護舊有神道。蘇我氏系新興勢力,嘗辦理外來移民事務,與華人及韓人接觸,富有進步思想。佛教傳入,日皇大喜,但仍不能決定如何處置,便交群臣公議,因此,叁大氏族,便自然地分成兩派主張。
大臣蘇我稻目以爲:“西方諸國,一皆禮之,豐秋日本,豈獨背也。”他是贊成禮佛的。
大連物部尾輿及大夫中臣鐮子,乃持反對意見:“我國家之王天下者,恒以天地社稷百八十神,春夏秋冬,祭拜爲事,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國神之怒。”
兩派並峙,各不相上下。欽明天皇便將佛像賜蘇我氏,試行禮拜。蘇我稻目乃舍其向原之家爲佛寺,稱向原寺,或以地在飛鳥村之豐浦,而稱豐浦寺。此爲日本貴族奉佛之始,亦爲其有佛寺之始。適值當時天花流行,物部尾輿及中臣鐮子即以爲疫病之起,實敬佛所致,乃燒佛殿,並棄佛像于難波之掘江。可是災疫不息,複將佛像撈起,重建寺宇。
經此一來,兩派仇恨愈深,鬥爭愈烈了。
蘇我馬子與佛教
繼欽明天皇而登極的是敏達天皇,以稻目之子蘇我馬子爲大臣,任尾輿之子物部守屋爲大連。他們兩人仍爲佛教問題而起糾紛。敏達天皇十叁年(西紀五八四)馬子經營佛堂,奉安佛像,並且迎奉僧尼,從播磨國(兵庫縣之一部)迎得來自高句麗的還俗沙門惠便,以及由惠便剃度的司馬達等之女名島,出家法號爲善信尼,同時又由善信剃度的禅藏及惠善兩尼。此爲日本之有出家衆之始。但此所說的司馬達等,恐系另一人,而非六十二年之前,由南梁去的那位司馬達,因爲善信出家時,僅十一歲。但此叁尼,均爲中國或朝鮮的歸化人,不是日本人。
蘇我馬子所供佛像爲另由百濟輸入的彌勒像等兩尊,他于自邸之東築佛殿,屈請叁尼,大會設齋。司馬達等于齋食之上感得佛舍利。獻與馬子。馬子益信,遂將石川地方的自宅,獻作精舍。敏達天皇十四年二月,建塔于大野丘之北,再度大會設齋,並將前得之佛舍利,藏于塔頂柱頭。
然而,此時又有疫病流行,物部守屋及中臣鐮子之子中臣勝海,趁機上奏天皇:“何故不用臣言,疫病流行,國民將絕,恐及天皇陸下,豈非于蘇我與行佛法之所由耶?”天皇因之下诏,斷絕佛法。守…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