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吒厘村計劃數千之宅地。屬于有力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有力之國王大臣往此處建築住宅。屬于中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中等之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築住居,屬于下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下等之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築住居。
二七
爾時,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彼數千之天神于巴吒厘村構劃宅地。世尊于晨早時分起來,言尊者阿難曰:
“阿難!在巴吒厘村建築城塞者是誰耶
”
“世尊!摩揭陀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爲防禦跋耆人(之侵入),于巴吒厘村建築城塞。”
二八
“阿難!摩揭陀大臣須尼陀與禹舍爲防禦跋耆人,于巴吒厘村建築城塞,彼等恰與叁十叁天神談約。如是,阿難!我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數千之天神,于巴吒厘村築劃宅地。屬于有力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有力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築住居。屬于中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中等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築住居。屬于下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則勸引下等國王大臣,往其處建築住居。阿難!當聖者常往還及
商賈聚集時,此巴吒厘子城則成爲大都市及物貨之集散地。然,此巴吒厘子城有叁種危險。一即由火,二即由水,叁即由朋友之不和。”
二九
爾時,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詣世尊之處,詣已,互與世尊問訊,交談禮儀之語後,卻立一面。立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如是白世尊言:“願尊者瞿昙與大比丘衆俱,今日赴[我等住家]納受供餐。”世尊默然承諾。
叁十
爾時,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知世尊之承諾,則各自還家。歸家後即備辦美味之嚼食、啖食已,來白世尊言:
“世尊!食事已備,請知時宜。”
爾時,世尊于清晨著下衣,持缽、衣,與比丘衆俱往赴摩揭陀大臣須尼陀、禹舍之住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時,摩揭陀大臣須尼陀、禹舍,對于以佛陀爲上首及比丘僧,親手供奉美味之嚼食、啖食以至滿足爲止。時,摩揭陀須尼陀、禹舍見世尊食竟,洗手及缽,取一低座,坐于一面。
叁一
對于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世尊以此偈贊曰.
任何之智者
居住于此地
其處持淨戒
守護梵行者
其處有都神
供養于彼等
互尊互相敬
互敬互崇重
如是慈待彼
如母抱己子
爲神所惠顧
則見常幸福
時,世尊以偈贊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已,即從座起而行去。
叁二
爾時,摩揭陀大臣須尼陀及禹舍隨世尊後而言曰:“今日世尊從某問出,其門則名爲“瞿昙門,”從其渡頭渡河,其渡頭則名爲“瞿昙渡。”于此,世尊所從出門,名爲“瞿昙門。”
叁叁
時,世尊走近恒河邊。其時,恒河水漲滿,如烏可飲之程度。欲渡彼岸者,或求舟、或求筏、或結桴。其時,世尊猶如力士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間,不見在恒河之此岸,與大比丘衆,俱立于彼岸。
叁四
時,世尊見求舟、或求筏、或結桴之欲渡河者,世尊遂說(無問自說)偈曰.
世人結籠筏
舍深處造橋
欲渡海湖者
渡之爲智者
第二 誦品
一
爾時,世尊言尊者阿難曰:“然,阿難!我等往赴拘利村。”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爾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俱,往赴拘利村。至已,世尊住于拘利村。
二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因爲未通曉、證悟四聖谛,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于生死。四者何耶
諸比丘!因爲未通曉、證悟苦聖谛,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于生死。諸比丘!因爲未通曉、證悟苦集聖谛,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生死。諸比丘!……苦滅聖谛……乃至……諸比丘!因爲未通曉、證悟達苦滅道聖谛,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于生死。然,諸比丘!通曉、覺知苦聖谛;通曉、覺知苦集聖谛;通曉、覺知苦滅聖谛:通曉、覺知達苦滅道聖谛,則有愛已盡,導有因滅時,從此則無後有。
叁
世尊如是語已,善逝複說偈曰.
不如實知四聖谛
故生死流轉道長
見彼聖道絕有因
苦根已斷無再生
四
複次,世尊住拘利村,亦對諸比丘如是宣說法要。即: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修習戒成就,則定有大利益、大果報;修習定成就,則慧有大利益、大果報;修習慧成就,則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等之諸漏解脫。
五
時,世尊于拘利村隨意住已,言尊者阿難曰:“然,阿難!我等往赴那提迦。”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爾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俱,往赴那提迦村。至已,世尊住于那提迦之繁耆迦精舍。
六
爾時,尊者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有名爲遮樓比丘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于何處,死後之狀態如何
世尊!有名爲難陀比丘尼死在那提迦。彼尼趣生何處,死後之狀態如何
世尊!有名爲須
達哆優婆塞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處,死後之狀態如何
世尊!有名爲善生優婆夷死在那提迦。彼女趣生何處,死後狀態如何
世尊!有名爲卡具陀優婆塞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處,死後狀態如何
世尊!有名爲迦陵伽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尼迦吒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迦提沙跋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睹達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山睹達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婆頭樓優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爲蘇婆頭樓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處,死後狀態如何
”
七
“阿難!遮樓比丘于此世自身漏盡,了知、實證。到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阿難!難陀比丘尼斷五下分結,化生天界,于其處滅後不再還比世。阿難!須達哆優婆塞已斷叁結,並漸次滅貪、嗔、癡,證斯陀含果,再一次還歸此世,即得苦滅。阿難!善生優婆夷已斷叁結,證須陀恒果,不墮惡趣,乃到達正覺。阿難!卡具陀優婆塞已斷五下分結,化生天界,于其處滅後不再還比世。阿難!迦陵伽優婆塞……乃至……阿難!尼迦吒優婆塞……乃至………阿難!迦提沙跋優婆塞……乃至……阿難!睹達優婆塞……乃至……阿難!山睹達優婆塞……乃至……阿難!婆頭樓優婆塞……乃至……阿難!蘇婆頭樓優婆塞已斷五下分結,化生天界,于其處滅後不再遠比世。阿難!死于那提迦五十人以上之優婆塞皆已斷五下分結,化生天界,于其處滅後不再遠比世。阿難!死于那提迦九十人之優婆塞皆已斷叁結,並漸次滅貪、嗔、癡,證斯陀含果,再一次歸還比世,即得苦滅。阿難!複有死于那提迦五百人之優婆塞皆已斷叁結,證須陀洹果,不墮惡趣,乃到達正覺。
八
阿難!人生之死,有何不可思議!然,人之死時,皆來問我,阿難!其令如來疲煩。阿難!于此,我將爲汝次第宣說法鏡2。此具足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于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餓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須陀洹果,住不退轉法3,必到達正覺。”
九
阿難!然者,此具足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于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餓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須陀洹果、住不退轉法,乃到達正覺。”所述之法鏡者何耶
阿難!聖聲聞對佛陀具足正信,[信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于法具足正信:“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益、應來見、明了、導至解脫,令智者各自體證。”
對于僧伽具足正信:“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善正行、正直行、奉法、具足淨戒。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四雙八輩,值得供養、恭敬、禮拜,爲世間之無上福田。”聖聲聞是聖者所喜愛,其戒行不缺、不壞、不瑕穢,令人解脫,爲聖者所贊歎,不爲其他所汙而于叁昧增長。
阿難!次第于此法鏡之法,具足此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于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飽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須陀洹果,住不退轉,必到達正覺。”
十
世尊住那提迦之繁耆迦精舍,亦常爲諸比丘宣說法要,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乃至……則心完全由欲漏、見漏、無明漏等諸漏解脫。
十一
爾時,世尊于那提迦隨意住已,言尊者阿難曰:“然,阿難!我等往赴毗舍離。”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時,世尊與比丘衆俱,往赴毗舍離,至已,世尊于毗舍離,住庵婆波梨林。
十二
于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比丘應有正念、正知。此是我對汝之教言。
諸比丘!何爲比丘有正念耶
諸比丘!比丘于此,應該對身觀察身,自覺精進,深慮而住,排除此世間之貪欲、憂悲。對于受……乃至……對于心……乃至……對于法觀察法,自覺精進,深慮而住,排除此世間之貪欲、憂悲。諸比丘!如是爲比丘有正念。
十叁
諸比丘!何爲比丘有正知耶
諸比丘!何爲比丘有正知耶
諸比丘!比丘于行進履退有正知,于觀前顧後有正知,于伸手屈臂有正知,于著衣持缽有正知,于食嚼吞飲有正知,于行大小便有正知,于睡眠、醒寤、行、止、坐、聽、言、默有正知。諸是爲比丘有正知,諸比丘!比丘應有正念、正知。此是我爲汝等之教言。”
十四
爾時,遊女庵婆波梨聞:“佛已至毗舍離,住毗舍離我庵婆林。”時,遊女庵婆波梨令備多輛美麗之車乘,自乘一美麗之車乘,與其隨從,離開毗舍離,往赴庵婆林園。車輛至可通行之處,下車而步行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世尊宣說法要,教示、訓誡遊女庵婆波梨,令之愉快歡喜。
時,遊女庵婆波梨對世尊所宣說教示、訓誡之法要甚爲歡喜,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懇請世尊慈許明日與大比丘衆赴我家受供養食。
世尊默然而許。遊女庵婆波梨知世尊之允許,則起座敬禮、右繞世尊而回去。
十五
住毗舍離之離車人聞:“世尊實已至毗舍離,住毗舍離之庵婆波梨林。”時,…
《大般涅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