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相當于漢譯長阿含卷第二六之叁明經(大正藏一)。叁明者,詳細是指利俱、沙磨、耶輸之叁種吠陀,但現在一般爲吠陀之意義,叁明經是解述關于婆羅門奉信此吠陀,佛應二青年婆羅門之請求,甚自然地說法,使彼等滿足;佛之教法,是如何比婆羅門更殊勝乃由自己之證悟的。于此經,諸婆羅門之古仙以外,亦提出奧義書諸派之名,爲知佛世時代婆羅門諸派之一斑的重要經典。佛典中亦提起泰提利耶或旃陀迦等名之處,爲其他所無,如本經之主要人物,越阇達及婆羅睹越奢,爲利俱吠陀之傳承者而出現于古代文獻看來,本經爲古代婆羅門之研究者,興味最深之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遊化拘薩羅國,與五百大比丘衆俱,至拘薩羅國婆羅門村之摩那沙加達,住于村北阿致羅筏底河邊之庵羅林。
二
此時,摩那沙加達村,住有衆多有名之富裕諸婆羅門。如商伽婆羅門、多梨車婆羅門、沸伽羅婆羅婆羅門、生漏婆羅門、忉提耶婆羅門,及其他有名富裕之婆羅門等。
叁
時,有婆悉吒及跋羅陀皤阇,正于步行思惟,而起正道與邪道之論議。
四
婆悉吒青年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羅婆羅婆羅門之所說。”
五
跋羅陀皤阇青年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是多梨車婆羅門之所說。”
六
婆悉吒青年,不能說服跋羅陀皤阇青年,跋羅陀皤阇青年,亦不能說服婆悉吒青年。
七
此時,婆悉吒青年言跋羅陀皤阇青年曰:
“跋羅陀皤阇!由釋迦族出家之釋子沙門瞿昙,[今]住摩那沙加達村北阿致羅筏底河邊之庵羅林。彼世尊瞿昙,偏布美好名稱1:“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跋羅陀皤阇!我等詣沙門瞿昙之處,以此義問沙門瞿昙。沙門瞿昙對我等之所說,我等則如是受持。”
跋羅陀皤阇青年答婆悉吒青年曰:“唯然。”
八
于是,婆悉吒青年與跋羅陀皤阇青年,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與世尊共相致意,交換可憶念之語後,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婆悉吒青年白世尊曰:
“瞿昙!今我等步行思惟,起正道與邪道之議論。我如是說:“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羅婆羅婆羅門之所說。”又跋羅陀皤阇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乃多梨車婆羅門之所說。”瞿昙!于此,如是爭論、異議,各執所說。”
九
“婆悉吒!汝今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乃沸伽羅婆羅婆羅門之所說。”又跋羅陀皤阇青年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正,欲解脫者行此道,則得與梵天合一。此乃多梨車婆羅門之所說。”然者,婆悉吒!汝等對何而起爭論、異議、異說耶
”
十
“尊,瞿昙!實是對于正道與邪道之議論。尊,瞿昙!凡所有之婆羅門,[例如]:阿達利耶婆羅門、提提利耶婆羅門、旃都伽2婆羅門、旃達瓦婆羅門、梵行婆羅門說種種道,但求解脫之婆羅門等,各行此等之道,能得與梵天合一否
世尊,瞿昙!例如附近村、裏或鄉、鎮有多道,但此等皆會集于村、裏。如是,尊,瞿昙!實凡婆羅門等,[例如:]阿達利耶婆羅門、提提梨耶婆羅門、旃都伽婆羅門、旃達瓦婆羅門、梵行婆羅門說種種道,但欲解脫者,各自行此等之道,能否與梵天合一耶
”
十一
“婆悉吒!汝言:“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否
””
“尊,瞿昙!我說:“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
“婆悉吒!汝言:“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否
””
“尊,瞿昙!我說:“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
“婆悉吒!汝說:“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否
””
“尊,瞿昙!我說:“彼等[種種道],能得解脫,而與梵天合一。””
十二
“然者,婆悉吒!通達叁明之諸婆羅門中,有何婆羅門親見彼梵天否
”
“尊,瞿昙!不!實無其人。”
“然者,婆悉吒!通達叁明之諸婆羅門之師中,有何一位親見彼梵天否
”
“尊,瞿昙!不!實無其人。”
“然者,婆悉吒!通達叁明之諸婆羅門,師之師中,有何一位親見彼梵天否
”
“尊,瞿昙!不!實無其人。”
“然者,婆悉吒!通達叁明之諸婆羅門中,溯至七代先師,有何一位親見梵天否
”
“尊,瞿昙!不!實無其人。”
十叁
“然者,婆悉吒!于通達叁明之諸婆羅門中,有創造咒文、贊歌之古仙人。今之叁明婆羅門,唯依此等古仙人遺下之咒文、贊歌而讀誦、歌詠而已。如是,例如: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審吒、耶婆提伽、鴦耆羅、跋羅陀皤阇、婆悉吒、迦葉、婆咎等古仙人,如次說: “我等知此,我等見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來處,梵天之去處耶
””
“世尊,瞿昙!無如是說。”
十四
“婆悉吒!如是叁明諸婆羅門,無有一婆羅門親見彼梵天;又,叁明諸婆羅門之師中,無有一婆羅門親見彼梵天;又,叁明諸婆羅門,師之師中,無有一親見彼 梵天;諸叁明婆羅門,溯至七代之先師,無有一親見梵天者。
實于叁明之諸婆羅門中,有創造咒文、贊歌之古仙人。今之叁明婆羅門,唯依此古仙人遺下之咒文、贊歌而讀誦、歌詠而已。如是,例如: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審吒、耶婆提伽、鴦耆羅、跋羅陀皤阇、婆悉吒、迦葉、婆咎等古仙人,未曾如次言:“我等如此,我等見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來處,梵天之去處。”
然,彼等叁明諸婆羅門,實如次言:“我等所不知,我所不見,我等教示與之共住之道,[稱]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
婆悉吒!汝如何思惟耶
實既如是,叁明諸婆羅門等之所說,非成爲無意義之言耶
”
“世尊,瞿昙!實然。實既如是,叁明諸婆羅門等之所說,實爲無意義也。”
十五
“婆悉吒!彼等叁明諸婆羅門等,不自知、不自見證,而教之與梵天合一之道,[而言:]“此實正道,此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能得與梵天合一。”實無理由也。
婆悉吒!猶如順次排列3相連之盲人,最初者不見,中者亦不見,最後者亦不見。婆悉吒!我認爲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正如盲人成列[相連],最前者不見,中者亦不見,最後者亦不見。彼等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實是可笑、唯名無實、虛妄不真也。
十六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叁明諸婆羅門等,能見日、月,其他衆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沈下處,祈禱、贊歎、禮拜耶
”
“尊,瞿昙!實然,叁明諸婆羅門等,能見日、月,其他之衆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沈下處,祈禱、贊歎、禮拜也。”
十七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叁明諸婆羅門等,見彼日、月,其他衆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沈下處,祈禱、贊歎、禮拜。而彼等教示與日、月合一之道,得如是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能得與日、月合一耶
””
“尊,瞿昙!不!實不得如是言也。”
十八
“婆悉吒!叁明諸婆羅門等,見彼日、月,其他衆人亦然。然而合掌向日、月上升、沈下處祈禱、贊歎、禮拜,而彼等[叁明婆羅門]不能教示與之日、月合一之道,如次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日、月合一。”然,依如是,叁明諸婆羅門,無任何一位,親見彼梵天者;又,依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師,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依如是,叁明諸婆羅門,師中之師,無有一親 見梵天者;又,依如是,溯至叁明諸婆羅門之七代先師,無有一親見梵天者;然而叁明諸婆羅門中,有創造咒文、贊歌之古仙人。今之叁明諸婆羅門,唯依此等古仙人遺下之咒文、贊歌而讀誦、歌詠而已。例如: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審吒、耶摩提伽、鴦耆羅、跋羅陀皤阇、婆悉吒、迦葉、婆咎””之古仙人,不曾如是言:“我等如此,我等見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來處,梵天之去處。”然而彼等叁明諸婆羅門,實如是言:“我等所不知,我等所不見,然我等教示之與梵天合一之道,[曰:]此實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實既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非成爲無意義耶
”
“尊,瞿昙!實然。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實無意義也。”
“婆悉吒!然,如是叁明諸婆羅門,所不知、所不見,彼等教示[與梵天]合一之道,[曰:]“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也。
十九
婆悉吒!猶如有人言:“于此國內,我愛彼、我求彼國之第一美女。”其時,有問彼曰:“噫!男士!汝求、汝愛彼國之第一美女,汝知彼國之第一美女是刹帝利、婆羅門、吠舍或首陀羅中之屬何種姓之女子耶
”
彼被如是問,而答:“我不知也。”諸人又問彼:“憶!男士!汝愛、汝求彼 國之第一美女,汝知其美女之名及種姓耶
其[身]是高或矮耶
其色是黑或黑褐或是金黃色耶
又,其住何村、裏、鄉、鎮、都市耶
其時,彼被如是問,而答:“我不知也。”諸人更問彼:“噫!男士!汝不知、不見而求、愛彼耶
”彼被如是問,而答:“然也。”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如是彼男士之所說,實爲無意義耶
”
“然,尊,瞿昙!如是彼男士之所說,實是無意義也。”
二十
“婆悉吒!如是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等之師,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
《叁明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