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僞及其作者 第二節 《大乘止觀》真僞問題的有關資料

  第二節 《大乘止觀》真僞問題的有關資料

  

  《大乘止觀》之爲慧思撰述說的真僞問題的最先作有力的提出者,是於日本鐮倉時代(西元一一九二-一叁叁叁年)之初,由一位名叫寶地房證真的天臺學者,在他撰作《天臺叁大部私記》之際,涉及《大乘止觀》這部書時,便舉出了許多理由,懷疑現存文的《大乘止觀》,不像是出於南嶽大師的作品。雖然在這以前,或在這以後,也有許多議論,但以證真的觀點最具代表性。

  若以傳統的觀念或說法,本論是出於天臺宗的第叁祖南嶽大師的「曲授心要」,被編入現行《大正》卷四六的,也是這部論書(注一)。現傳本書的流傳,則始於由日本送返中國之時,這是由於唐末五代的兵亂相繼,本書即與許多其他的佛典,便在中國散佚,卻在海外的日本等地,還被保留著很多珍本,本書可能是其中之一。到了趙宋之際,戰亂已過,國家平靜之後,有四明知禮(西元九六 零-一零二八年)出而再興中國的天臺宗風,故在南宋鹹平叁年(西元一零零零 年),日僧寂照(惠心僧都源信的弟子),將本書送到了中國的浙江省奉化地方,登 嶺之靈山,解箧出卷於遵式(武林天竺寺的慈雲忏主,西元九六零-一零叁二年)之前(注二),當時的遵式,對於本書嘉許不已,且爲製序,又藉朱公由頁的 助力,將本書模板,廣爲流布。此爲本書在中國再度流通的開始,在此之前,初度流通的文書記載,則不易求得了。

  在此之後,經過一百馀年,到了南宋宣和叁年(西元一一二一年),智湧了然(西元一零七七-一一四一年)(注叁),爲本書撰寫《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以下略稱《宗圓記》)五卷;又過五百多年,到了明末時代的 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注四),撰有《大乘止觀法門釋要》(以下略稱《釋要》)四卷。再過二百六十八年,到了民國的癸亥(西元一九二叁年)之夏,甯波觀宗寺的谛閑,述作了《大乘止觀述記》(以下略稱《述記》)二十卷。以上叁位大師,均以真摯和虔誠的態度,抱著弘揚本書的志願,來爲本書作釋,因此,本書之在中國佛教界,自始即未懷疑它不是出於南嶽的作品。

  現在,再就有關本書流傳的各種史料,加以論述如下:

  (一)本書在中國的流傳

  1.寂照(又稱寂昭)之來華與遵式的流布據說,日僧寂照,於鹹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零零叁年),將本書還傳至中國,在此以前,有關本書在中國流布的資料,迄今尚未發現過。至於寂照來華的 事實,以及本書從那以後又在中國流布的消息,可從如下的資料中得知詳情:

  (1)根據遵式爲本書所製的序文--〈南嶽禅師大乘止觀原序〉曰:「噫!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韬晦於海外;道將複行也,果鹹平叁祀,日本國圓通大師寂照,錫背扶桑,杯泛諸夏,既登 嶺,解箧出卷。天竺沙門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由頁,冠首序,出俸錢,模板,廣而行之。」(注五)

  (2)朱由頁爲本書作的序文所記,亦與遵式的序文相似,他說:「嗟夫!斯教雖大顯示啓來者,而人世未之普見。流于海外,逮五百年。鹹平中,日本國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來,複歸聖朝。」(注六)

  (3)以上二種,戴於智旭的《釋要》之首,智旭本人,亦信此說爲實,故在他自著《釋要》的本文中,也有這樣的記述:「今試細讀,實爲圓叁止觀總綱,文不繁而義已備,獨慈雲忏主五百年後,序而行之,迄今又將五百馀年。」(注七) 又說:「按此法門,唐末流散海外,有宋鹹平叁年,日本國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雲師得之,爲作序流通雲。」(注八)

  以上叁人的意見雖同,但是,朱由頁謂:「流于海外,逮五百年」;智旭則稱:「唐末流散海外」。若據前者所言,自南嶽大師之後,本書即流於海外,而未傳於中國本土了。《佛祖統紀》則與後者之說相當.在其《山家教典志》卷二五之 中,所標「南嶽《大乘止觀》二卷」項下,有如下的一段記述:「唐末教典,流散海外,本朝鹹平叁年,日本國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雲得之,爲作序雲。初卷開止觀之解,次卷示止觀之行。」(注九)

  由此看來,宋之鹹平叁年(西元一零零零年)或鹹平中,因爲日本僧人寂照之來華,而得到本書如慈雲忏主遵式那樣的人,並未對其是否出自南嶽所著的真僞問題,發生任何懷疑,唯以歡欣之情,爲之製序,並請朱由頁,爲之出資刊出。

  2.本書的叁種注釋書

  (1)《宗圓記》五卷,收於《續藏》九八冊,宋代的了然所述。這是將《大乘止觀》,視爲南嶽大師親撰,並以圓教的觀點,來作的一部書。不但未對撰者的問題置疑,且系以其極爲虔敬的態度,作了細密的疏釋。他是采用逐字逐句的全文解釋的方式,然而,通覽其全書,約可舉出如次的叁項特色:

  所釋文旨,力求與天臺智的止觀會同來看。故在其述撰著《宗圓記》的十種因緣之第一條,便說:「欲會天臺所說止觀與師不殊故」(注一零)。他確信本書是南嶽所撰,又在重視傳統相承的信念下,也確認天臺止觀的源頭,便是南嶽的本書。例如他爲南嶽讀《法華經》十如是文所作的辯護(注一一);又以天臺的一念叁千,意想本於南嶽(注一二);另說本書的止觀體性之叁性,和天臺的 《摩诃止觀》之〈正修章〉同一意趣(注一叁)。並且論及南嶽止觀與天臺止觀之同異(注一四);一性與叁千性相,是異名同體(注一五);南嶽的《大乘止觀》,乃屬於天臺止觀中的圓頓止觀(注一六)。縱覽《宗圓記》全書,幾乎處處彌漫了這種意願的傾向。

  精簡本書中所用名相義理之與《起信論》及唯識等所用之異同點。《大乘止觀》采用的法相,類同並出於《起信論》及唯識論等者不少,了然對於這些,爲了自他之立義不同,避免自宗與他宗混同起見,作了苦心的簡別。例如將一心與真如(注一七);業識、轉識、現識、虛狀等(注一八);二種如來藏,如實空和如實不空(注一九);體、相、用之叁大(注二零)等,與《起信論》所作之對比。又以叁性之名義(注二一),轉識得智之意義(注二二)等,和唯識比較,而作的同異公辨。

  詳細判析與本書文字相關的名相教義。了然不僅條釋正面的文意,並且對於關聯的名相教義,提出種種的問題,加以申論解釋。這在《宗圓記》卷首所標多達五張紙四百叁十多項的「條個」之中可見,他在撰著這種疏釋書時,對於天臺教學中的許多問題,提出了他自己的見地(注二叁)。

  (2)《釋要》四卷,現收於《 續藏》九八冊,明代的智旭所撰。在對於本書 撰者的問題上,智旭也和了然相同,毫未置疑,並且也是全部依照著天臺教義的觀點,予以解釋的。他一開始,以能起所起等八門十六雙義,解釋「大乘止觀法門」六個字的題義,很巧妙地以此點示出了本書的要旨,爲讀者簡略地提供了全書的綱領。這部《釋要》,系以適當的科判,分析論文,顯彰文意。大體上說,智旭的見解,乃以本書和天臺止觀,是站在「名異義同」的立場,故將本書的一心,視爲真如心,即是現前一念的妄心。以本書中止觀境界的叁性,來會通《摩诃止觀》的十境(注二四);或以《摩诃止觀》的十乘,來配合《大乘止觀》全書的綱領(注二五)。又對本書所用阿梨耶識、覺不覺、如來藏之名義,以及叁性叁無性等的名義,均依《起信論》和唯識論等作解釋,最後即達成了與天臺之本義相融合的目的,使得本書成爲天臺化的止觀法門,同時肯定了它的價值。比起了然的《宗圓記》,智旭的《釋要》,稍嫌簡單了一點,但對初心入門者而言,想要求知《大乘止觀》之大綱的話,那又甯可舍彼而取此了(注二六)。

  (3)《述記》二十卷,民國增修《大藏經》會校印,浙江省觀宗寺谛閑說,德明、聖性、聖心筆記,江妙煦勝觀居士「演述」並製序,民國癸亥(西元一九二叁年)夏,經曆八個年頭而完成,根據其序文所稱:「教傳震旦,去聖時遠,障深莫辨夫津涯,慧淺罕窺其宗趣」,「於是南嶽大師《大乘止觀》,慨焉有作。」 可知此書的態度,也和《宗圓記》及《釋要》相同,視本書爲南嶽的親撰,而以天臺智的教學思想,加以注釋。例如他以天臺的叁止叁觀及叁谛說,解釋本書的止觀法門(注二七);又將天臺的四教判,來配合本書的圓融義(注二八);以天臺的百界千如及一念叁千,來解釋本書的性染與性淨之俱時具有義(注二九);更以爲本書的叁性叁無性,乃與天臺的叁智叁谛是同義異名(注叁零)。此書比之以《宗圓記》及《釋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夾釋夾議,並加附注,讀來要比較容易明了;二是強調極樂淨土的欣求(注叁一)。唯其對於考證事例,稍感疏略。

  3.見於僧傳及經錄的有關資料在僧傳之中,對於本書的揭載,僅見於志磐的《佛祖統紀》,此書撰成於南宋度宗鹹淳五年(西元一二六九年),乃在寂照來華之後的二百七十年了。至於其他各種的南嶽傳記之中,例如道宣的《續高僧傳》卷一七、《大唐內典錄》卷五,以及《景德傳燈錄》卷二七等,均未提及《大乘止觀》這部書。《佛祖統紀》的「慧思傳」(注叁二),主要是根據《續高僧傳》的資料所寫成,只是插入了「《大乘止觀》二卷」的記述(注叁叁)。不過,從「唐末教典流散海外」,而考察遵式的序文所說:「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韬晦於海外」(注叁四),以及朱由頁所說 的:「流于海外,逮五百年」(注叁五)等之文獻,可知本書之在中國的散佚(注叁六) ,是在有名的唐末五代之際了。尤其從遵式及朱由頁之未提及本書在其時代之前的流傳情況,更可確證。但在本書出現之後,以迄唐末之世的數百年間,爲何也沒有關於本書的文獻可稽呢?此到後面,再予分析。

  在經錄之中,載有本書者,則有《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一五叁五--途;《大明叁藏聖教目錄》一五二七--踐;《大清叁藏聖教目錄》一四七六…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僞及其作者 第二節 《大乘止觀》真僞問題的有關資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