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毂等。此等經錄,均系出於寂照攜帶本書來華之後的事了。在《 續藏》所收智旭撰《釋要》之卷頭,除了附錄了遵式及朱由頁的序文,尚有居士單照於幹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寫的重刊序文,以及於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比丘尼悟德圓通所寫的校正補刻序文(注叁七)。此兩序文,雖可使讀者明白,到了晚清之際,尚有僧俗,弘傳本書,於思想的考察,則無關宏旨。
(二)本書在日本的有關記載
1.奈良朝古文書本書究於何時傳入日本,無法明了,但從已知爲奈良中期之古文書的現存者中,對於本書的記述,毋甯是日本,而且是中日兩國的最古資料,現在,依其年 代的順序,分條說明其出現於古文書的年代如下:
天平十九年八月及十一月(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五七年)條下(注叁八) :「十七日充紙卅張,十一月廿日充六十張(正用五十四,六張者自先欠)。以上《止觀法門》一卷料。」
天平勝寶叁年五月廿五日(唐玄宗天寶十年,西元七五一年)條下(注叁九) :「《大乘止觀論》一部二卷,遷禅師述。用紙七十張,一卷 禅師(注四零) ,一卷曲授禅師述(注四一)。」
天平勝寶五年五月七日(唐玄宗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叁年)條下(注四二) :「又《大乘止觀法門》,南嶽思禅師授以明心道。五十四張。」
又有一條的年月不詳,而其亦有如下的記載(注四叁):「《大乘止觀法門》一卷,南嶽思禅師曲授以明心要。五十四紙。」
以上四例,可注意者,乃其所述的作者,卻有叁說: 及 條,大致相同; 條未說作者何人; 條則謂「遷」及「 」兩禅師,各述一卷。這是相當使人困惑的事了。
2.智證大師圓珍(西元八一四-八九一年)之所引除了奈良朝古文書之爲記載本書最古的文件之外,對於現行本書文字之引用 得最早的人,當推圓珍所撰的《法華論記》了,該卷四(注四四)之引文均與現行本的本書一致。
3.惠心僧都源信(西元九四二-一零一七年)之所引源信即是將本書送返中華的寂照之師,他所寫的〈法華辨體〉一文,雖系短篇,對於本書的引用,前後竟有五次之多,而達五百馀字。遣用文字雖有多少出入,大體要領一致(注四五)。
4.理法房珍海(西元一零九二-一一五二年)的述珍海所著的《叁論玄疏文義要》卷五(注四六),以「性染有無事」爲題,述本書的「染性本具」說,其原文如下:「有《大乘止觀》兩軸,是南嶽思禅師作,又有本題下雲,昙遷法師製雲雲,彼雲法性本非染淨,而須有染性,能生染用,亦有淨性,能起淨用也雲雲。今謂此言,有甚意趣,謂真如本性,雖非染淨,而能緣起染淨兩用。其淨用之性,說爲淨性,非性是淨;其染亦爾,染之性故,說爲染性,非性是染,此是非染,縱爲染。末代淺學,執此爲極,甚可悲愍!甚可悲愍!當知性惡是人推,盡非經論中之所說也。」
在佛教學中,性染思想,乃是本書的創說,亦爲天臺性惡思想的根源,此待第叁章的第四節中,再作申論。
5.寶地房證真(平安之末-鐮倉初期)之考察證真大概是西元一千二百年頃的人物,關於他的生死年月,尚無定說,生地亦不詳。據說他閱《大藏經》,先後達十六遍,乃是比 山的一位大學者(注四七)。他所著的天臺《叁大部私記》,皆爲其後日本天臺學者視爲研修的指南,故從享保(西元一七一六-一七叁六年)以來,證真已被山家(睿山)學者,尊稱爲中古之哲匠。對於本書的是否出於南嶽的真僞問題,在日本的天臺家學者之中,即是證真的《叁大部私記》,首開發難的端緒。主要者有如下的兩端:
(1)在《玄義私記》卷五(注四八),有這樣的一段問答:「問:《大乘止觀》雲:一念創始發修之時,無明住地即分滅也(注四九),故所起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時無明滅也(注五零)。彼文意雲,通惑斷時,別惑亦斷,但相微難知,而實斷也。」
「答:或指伏名斷。又彼文恐非南嶽所出,文勢不似大師筆故,義勢不似馀部故。及《景德傳燈錄》二十七「南嶽傳」中(中略)不雲《大乘止觀》也。」
「問:若爾,何故和漢諸師,皆雲大師所出?」
「答:未知所由。」
(2)又在《摩诃止觀私記》卷八(注五一),也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彼文未必 同今宗義,一者法性生一切法,今家判屬別教自生句也。二雲由一心故,大小相入,此同仁王私記所引他義。叁雲大菩薩留煩惱。四者南嶽諸傳,不舉此文。五者文藝不似馀部故。六者本題下注雲昙遷撰,或本雲遙恻撰。故未必定南嶽說,然山王院法華論記等,並雲南嶽也。」
此外,引用本書者,尚有叁處(注五二),雖未論及真僞問題,卻在引文之前,加上了「《大乘止觀,未知彼宗意」的說明。
6.日蓮(西元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年)之引述鐮倉中期的日蓮,由其全書之中,發現了他曾兩度引用本書,他雖未作任何批評,但其對於《大乘止觀釋》(恐系指的《宗圓記》)以及遵式爲本書所作序文的引用,在本書的流傳史上,也是不可忽視的事。現在將其分別抄錄如下:
(1)《當體義鈔》(注五叁)中說:「但真如妙理,有染淨二法,雲事證文雖多之。《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文,與《法華經》諸法實相文,不可過也。南嶽大師雲,心體具足染淨二法,而無異相,一味平等雲雲。又明鏡譬真實一二也。委如《大乘止觀釋》。」
(2)《顯佛未來記》(注五四)中說:「漢土《大藏經》中,小乘經一向無之,大乘經多分失之,自日本寂照等少少渡之,雖然無傳持人,猶如木石,帶持衣 缽。故遵式雲,始自兩傳,猶月之生,今複自東返,猶日之升等雲雲。」
日蓮的漢文文章,很不易讀,今讀其第二例,更知他抱有極濃厚的民族情感。
7.貞舜(西元一叁叁四-一四二二年)的記述在貞舜所著的《七帖見聞》卷一中,標著「大乘止觀南嶽禦釋欤事」之下,有如次的一段記述:「《大乘止觀》南嶽禦釋欤事?答:或日記雲,大華嚴寺昙法師述雲雲。既依《起信論》,而彼論時代隋前後,非南嶽所覽。又《傳燈錄》舉南嶽釋中,不出《大乘止觀》。又了然法師《宗圓記》,南嶽釋有《無诤叁昧》,恐是《大乘止觀》欤雲雲。而《大乘止觀》、《無诤叁昧》共,日本有之,非同本雲雲。但《大乘止觀.序》,南嶽釋雲雲。又叁河入道寂照,入唐歸朝時,《大乘止觀》隨身,南嶽釋披露可尋之也。」(注五五)
這是繼證真的《叁大部私記》之後,日本學者之第二人,對於本書之真僞,産生懷疑者。當然,貞舜的此一考察,乃是相當粗率的。例如寂照來華,當我宋世,宜稱「入宋」,他卻說成了「入唐」。
8其他除了以上所述的重要資料之外,和本書有關的日本記述,尚有好多。
(1)《東域傳燈目錄》(注五六),載有:「《大乘止觀》一卷,昙遷撰,未詳真僞。」又在《諸宗章疏錄》(注五七)第一,也有同樣的記述。
(2)《大乘止觀見聞》一卷,泉尊記,貞和五年(西元一叁四九年)寫,京都妙法院存。
(3)《大乘止觀釋要雜套》二卷,寫本,大正大學藏,一叁叁.六七。
(4)《大乘止觀頌講義》一卷,存於佛教通俗講義之中,釋清潭述,明治叁十八年(西元一九零五年)刊,大谷大學藏,馀洋六零九。
(5)《大乘止觀頌注》一卷,此系德川幕府時代,日人妙立慈山(西元一六叁七-一六九零年),對本書正宗分末尾的頌文,作的注釋。刊於元祿四年(西元一六九一年),現在叁處備存: 龍谷大學二六五一.一, 大谷大學馀大二六零 七, 立正大學A一二.四零叁。
(6)《大乘止觀真僞》一卷,豪實記,寫本,現存於比 山的無動寺。
(7)除此之外: 光謙(西元一六五四-一七叁九年)曾於其所著的《止觀開講要議》中,對本書引用了兩個問答; 普寂(西元一七零七-一七八一年)在其《起信論義記要決》、《止觀複真鈔》、《集注诠要》的叁書之一,把本書列爲僞書。
(8)明治以後,日本佛教學界,對於本書所作的議論者,大約有如下的十一篇文字可查:
[1]天納中海氏的〈大乘止觀法門 真僞 就 〉,《四明馀霞》第二六二號,明治四十年十月十日。
[2]大野法道博士的〈南嶽慧思 學風〉,《佛教學雜志》一卷叁號,大正九年。
[3]村上專精博士的〈大乘止觀法門 作者 就 〉,《佛教學雜志》一卷一號,大正九年。
[4]望月信亨博士的〈大乘止觀法門〉,《佛教大辭典》,四卷叁二七零頁。
[5]布施浩嶽博士的〈南嶽大師 天臺學〉,《宗教研究》叁卷五號,大正十五年。
[6]平了照博士的〈南嶽大師 著書 真僞〉,《山家學報》新一卷四號,昭和六年。
[7]高橋勇夫氏的〈大乘止觀法門 撰者 就 〉,《佛教研究》六卷四條,昭和十七年十至十二月號。
[8]高橋勇夫氏的〈大乘止觀法門 內容 關 研究〉,《東洋大學論纂》 二號,昭和十七年。
[9]安藤俊雄博士的《天臺學--根本思想 展開》一七零頁。
[10]本幸男博士的〈性起思想 惡 就 〉,《印度學佛教學》五卷二號。
[11]關口真大博士的《天臺止觀 研究》九二頁及一二七頁、一叁四頁。
注解:
注 一、《大正》四六,《縮藏》陽四,《續藏》叁二.九頁。
注 二、依據《釋門正統》、契嵩所撰之《行業記》,以及《镡津文集》卷一五。並參照陳垣氏的《釋氏疑年錄》二零四頁。
注 叁、根據《釋門正統》,參照《釋氏疑年錄》二五五頁。
注 四、依據《新續高僧傳》卷九、《靈宗論》卷首自傳、《釋氏疑年錄》四零七頁。
注 五、《大正》四六.六四一頁下;《續藏》九八·四叁七頁D─四叁八頁A。
注 六、《大正》四六.六四一頁上;《續藏》九八·四叁七頁B。
注 七、《續藏》九八.四叁八頁A〈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注 八、《續藏》九八.四四零頁B。
注 九、《佛祖統紀》卷二五,《大正》四九.二五八頁上。
注一零、《續藏》九八.叁五九頁D。
注一一、同右,叁八六頁C。
注一二、同右,叁八八頁A。
注一叁、同右,四一六頁D。
注一四、同右,四二一頁D。
注一五、同右,四二二頁B。
注一六、同右,四二五頁A。
注一七、同右,叁六二頁B。
注一八、同右,叁六四頁B-C。
注一九、同右,叁七八頁C。
注二零、同右,四一一頁C。
注二一、同右,四二零頁A。
注二二、同右,四二九頁A-C。
注二叁、《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七卷叁零五頁C-D參照。
注二四、《續藏》九八.四四一頁C、四六八頁A。
注二五、同右,四七五頁A。
注二六、《佛書解說大辭典》第七卷叁零四頁A-B參照。
注二七、《大乘止觀述記》一七頁。
注二八、同右,六六頁。
注二九、同右,九六-九七頁。
注叁零、同右,二零七頁。
注叁一、同右,一叁九頁等。
注叁二、《佛祖統紀》卷六,《大正》四九.一八零頁下。
注叁叁、同注九。
注叁四、同注五。
注叁五、同注六。
注叁六、島地大等氏的《天臺教學史》第叁編第一章第一節(《現代佛教名著全集》九·二八九頁上)中說:「從來之諸宗,悉皆絕迹,經疏零落,幾至全部煙滅。」
注叁七、《續藏》九八.四叁七頁A。
注叁八、《大日本古文書》九.一四頁;東洋文庫刊行石田茂作之《奈良朝佛教研究》附錄;《奈良朝現在一切經疏目錄》二六一九號,至於此目錄所載的「天平十八」實系「天平十九」之誤。
注叁九、《大日本古文書》一一.五六六頁;《奈良朝現在一切經疏目錄》二六叁六號。
注四零、在《奈良朝現在一切經疏目錄》二六叁叁號項下,有「禅師」叁字。
注四一、「曲授禅師」的「曲授」二字,與現行本書卷首之「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的「曲授」二字相同,值得注意。
注四二、《大日本古文書》一二.五二五頁:《奈良朝現在一切經疏目錄》中缺此記載。此項文書在《正倉院文書》,寫爲《奉寫章疏集傳目錄》。
注四叁、《大日本古文書》八.五二六頁;《奈良朝現在一切經疏目錄》二六二零號,雖其年代不詳,卻以其類推而被收於「天平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的條目之次條。
注四四、《智證大師全集》一.一二四頁;《日本大藏經》的〈諸大乘論章疏〉一.一四一頁。
注四五、《惠心僧都全集》叁.二七五-二八零頁。
注四六、《大正》七零.二八零頁中。
注四七、天納中海氏「大乘止觀法門 真僞 就 」,《四明馀霞》二六二號六頁(明治四十年十月十日)。
注四八、《大日本佛教全書》中的《叁大部私記》二零七頁。
注四九、本書卷一,《大正》四六.六四叁頁中。
注五零、本書卷一:「得果時迷事無明滅也」。《大正》四六.六四叁頁中。
注五一、《大日本佛教全書》的《叁大部私記》五四一頁。
注五二、《玄義私記》五末二十叁丁、叁十丁、《止觀私記》五末叁丁。
注五叁、《日蓮聖人遺文》昭和定本一.七五八頁。
注五四、同右,七四一頁。
注五五、村上專精氏的「大乘止觀法門 作者 就 」,《佛教學雜志》一卷一號(大正九年六月十日)參照。
注五六、日本永超所集,卷一,《大正》五五.一一四五-一一六四頁。
注五七、日本謙順所撰,叁卷,現存於《大日本佛教全書》的《佛教書籍目錄》第一。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僞及其作者 第二節 《大乘止觀》真僞問題的有關資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