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 第二节 《大乘止观》真伪问题的有关资料▪P2

  ..续本文上一页--毂等。此等经录,均系出於寂照携带本书来华之后的事了。在《 续藏》所收智旭撰《释要》之卷头,除了附录了遵式及朱由页的序文,尚有居士单照於干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写的重刊序文,以及於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比丘尼悟德圆通所写的校正补刻序文(注三七)。此两序文,虽可使读者明白,到了晚清之际,尚有僧俗,弘传本书,於思想的考察,则无关宏旨。

  (二)本书在日本的有关记载

  1.奈良朝古文书本书究於何时传入日本,无法明了,但从已知为奈良中期之古文书的现存者中,对於本书的记述,毋宁是日本,而且是中日两国的最古资料,现在,依其年 代的顺序,分条说明其出现於古文书的年代如下:

  天平十九年八月及十一月(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五七年)条下(注三八) :「十七日充纸卅张,十一月廿日充六十张(正用五十四,六张者自先欠)。以上《止观法门》一卷料。」

  天平胜宝三年五月廿五日(唐玄宗天宝十年,西元七五一年)条下(注三九) :「《大乘止观论》一部二卷,迁禅师述。用纸七十张,一卷 禅师(注四零) ,一卷曲授禅师述(注四一)。」

  天平胜宝五年五月七日(唐玄宗天宝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条下(注四二) :「又《大乘止观法门》,南岳思禅师授以明心道。五十四张。」

  又有一条的年月不详,而其亦有如下的记载(注四三):「《大乘止观法门》一卷,南岳思禅师曲授以明心要。五十四纸。」

  以上四例,可注意者,乃其所述的作者,却有三说: 及 条,大致相同; 条未说作者何人; 条则谓「迁」及「 」两禅师,各述一卷。这是相当使人困惑的事了。

  2.智证大师圆珍(西元八一四-八九一年)之所引除了奈良朝古文书之为记载本书最古的文件之外,对於现行本书文字之引用 得最早的人,当推圆珍所撰的《法华论记》了,该卷四(注四四)之引文均与现行本的本书一致。

  3.惠心僧都源信(西元九四二-一零一七年)之所引源信即是将本书送返中华的寂照之师,他所写的〈法华辨体〉一文,虽系短篇,对於本书的引用,前后竟有五次之多,而达五百馀字。遣用文字虽有多少出入,大体要领一致(注四五)。

  4.理法房珍海(西元一零九二-一一五二年)的述珍海所着的《三论玄疏文义要》卷五(注四六),以「性染有无事」为题,述本书的「染性本具」说,其原文如下:「有《大乘止观》两轴,是南岳思禅师作,又有本题下云,昙迁法师制云云,彼云法性本非染净,而须有染性,能生染用,亦有净性,能起净用也云云。今谓此言,有甚意趣,谓真如本性,虽非染净,而能缘起染净两用。其净用之性,说为净性,非性是净;其染亦尔,染之性故,说为染性,非性是染,此是非染,纵为染。末代浅学,执此为极,甚可悲愍!甚可悲愍!当知性恶是人推,尽非经论中之所说也。」

  在佛教学中,性染思想,乃是本书的创说,亦为天台性恶思想的根源,此待第三章的第四节中,再作申论。

  5.宝地房证真(平安之末-镰仓初期)之考察证真大概是西元一千二百年顷的人物,关於他的生死年月,尚无定说,生地亦不详。据说他阅《大藏经》,先后达十六遍,乃是比 山的一位大学者(注四七)。他所着的天台《三大部私记》,皆为其后日本天台学者视为研修的指南,故从享保(西元一七一六-一七三六年)以来,证真已被山家(睿山)学者,尊称为中古之哲匠。对於本书的是否出於南岳的真伪问题,在日本的天台家学者之中,即是证真的《三大部私记》,首开发难的端绪。主要者有如下的两端:

  (1)在《玄义私记》卷五(注四八),有这样的一段问答:「问:《大乘止观》云:一念创始发修之时,无明住地即分灭也(注四九),故所起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时无明灭也(注五零)。彼文意云,通惑断时,别惑亦断,但相微难知,而实断也。」

  「答:或指伏名断。又彼文恐非南岳所出,文势不似大师笔故,义势不似馀部故。及《景德传灯录》二十七「南岳传」中(中略)不云《大乘止观》也。」

  「问:若尔,何故和汉诸师,皆云大师所出?」

  「答:未知所由。」

  (2)又在《摩诃止观私记》卷八(注五一),也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彼文未必 同今宗义,一者法性生一切法,今家判属别教自生句也。二云由一心故,大小相入,此同仁王私记所引他义。三云大菩萨留烦恼。四者南岳诸传,不举此文。五者文艺不似馀部故。六者本题下注云昙迁撰,或本云遥恻撰。故未必定南岳说,然山王院法华论记等,并云南岳也。」

  此外,引用本书者,尚有三处(注五二),虽未论及真伪问题,却在引文之前,加上了「《大乘止观,未知彼宗意」的说明。

  6.日莲(西元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年)之引述镰仓中期的日莲,由其全书之中,发现了他曾两度引用本书,他虽未作任何批评,但其对於《大乘止观释》(恐系指的《宗圆记》)以及遵式为本书所作序文的引用,在本书的流传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事。现在将其分别抄录如下:

  (1)《当体义钞》(注五三)中说:「但真如妙理,有染净二法,云事证文虽多之。《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文,与《法华经》诸法实相文,不可过也。南岳大师云,心体具足染净二法,而无异相,一味平等云云。又明镜譬真实一二也。委如《大乘止观释》。」

  (2)《显佛未来记》(注五四)中说:「汉土《大藏经》中,小乘经一向无之,大乘经多分失之,自日本寂照等少少渡之,虽然无传持人,犹如木石,带持衣 钵。故遵式云,始自两传,犹月之生,今复自东返,犹日之升等云云。」

  日莲的汉文文章,很不易读,今读其第二例,更知他抱有极浓厚的民族情感。

  7.贞舜(西元一三三四-一四二二年)的记述在贞舜所着的《七帖见闻》卷一中,标着「大乘止观南岳御释欤事」之下,有如次的一段记述:「《大乘止观》南岳御释欤事?答:或日记云,大华严寺昙法师述云云。既依《起信论》,而彼论时代隋前后,非南岳所览。又《传灯录》举南岳释中,不出《大乘止观》。又了然法师《宗圆记》,南岳释有《无诤三昧》,恐是《大乘止观》欤云云。而《大乘止观》、《无诤三昧》共,日本有之,非同本云云。但《大乘止观.序》,南岳释云云。又三河入道寂照,入唐归朝时,《大乘止观》随身,南岳释披露可寻之也。」(注五五)

  这是继证真的《三大部私记》之后,日本学者之第二人,对於本书之真伪,产生怀疑者。当然,贞舜的此一考察,乃是相当粗率的。例如寂照来华,当我宋世,宜称「入宋」,他却说成了「入唐」。

  8其他除了以上所述的重要资料之外,和本书有关的日本记述,尚有好多。

  (1)《东域传灯目录》(注五六),载有:「《大乘止观》一卷,昙迁撰,未详真伪。」又在《诸宗章疏录》(注五七)第一,也有同样的记述。

  (2)《大乘止观见闻》一卷,泉尊记,贞和五年(西元一三四九年)写,京都妙法院存。

  (3)《大乘止观释要杂套》二卷,写本,大正大学藏,一三三.六七。

  (4)《大乘止观颂讲义》一卷,存於佛教通俗讲义之中,释清潭述,明治三十八年(西元一九零五年)刊,大谷大学藏,馀洋六零九。

  (5)《大乘止观颂注》一卷,此系德川幕府时代,日人妙立慈山(西元一六三七-一六九零年),对本书正宗分末尾的颂文,作的注释。刊於元禄四年(西元一六九一年),现在三处备存: 龙谷大学二六五一.一, 大谷大学馀大二六零 七, 立正大学A一二.四零三。

  (6)《大乘止观真伪》一卷,豪实记,写本,现存於比 山的无动寺。

  (7)除此之外: 光谦(西元一六五四-一七三九年)曾於其所着的《止观开讲要议》中,对本书引用了两个问答; 普寂(西元一七零七-一七八一年)在其《起信论义记要决》、《止观复真钞》、《集注诠要》的三书之一,把本书列为伪书。

  (8)明治以后,日本佛教学界,对於本书所作的议论者,大约有如下的十一篇文字可查:

  [1]天纳中海氏的〈大乘止观法门 真伪 就 〉,《四明馀霞》第二六二号,明治四十年十月十日。

  [2]大野法道博士的〈南岳慧思 学风〉,《佛教学杂志》一卷三号,大正九年。

  [3]村上专精博士的〈大乘止观法门 作者 就 〉,《佛教学杂志》一卷一号,大正九年。

  [4]望月信亨博士的〈大乘止观法门〉,《佛教大辞典》,四卷三二七零页。

  [5]布施浩岳博士的〈南岳大师 天台学〉,《宗教研究》三卷五号,大正十五年。

  [6]平了照博士的〈南岳大师 着书 真伪〉,《山家学报》新一卷四号,昭和六年。

  [7]高桥勇夫氏的〈大乘止观法门 撰者 就 〉,《佛教研究》六卷四条,昭和十七年十至十二月号。

  [8]高桥勇夫氏的〈大乘止观法门 内容 关 研究〉,《东洋大学论纂》 二号,昭和十七年。

  [9]安藤俊雄博士的《天台学--根本思想 展开》一七零页。

  [10]本幸男博士的〈性起思想 恶 就 〉,《印度学佛教学》五卷二号。

  [11]关口真大博士的《天台止观 研究》九二页及一二七页、一三四页。

  注解:

  注 一、《大正》四六,《缩藏》阳四,《续藏》三二.九页。

  注 二、依据《释门正统》、契嵩所撰之《行业记》,以及《镡津文集》卷一五。并参照陈垣氏的《释氏疑年录》二零四页。

  注 三、根据《释门正统》,参照《释氏疑年录》二五五页。

  注 四、依据《新续高僧传》卷九、《灵宗论》卷首自传、《释氏疑年录》四零七页。

  注 五、《大正》四六.六四一页下;《续藏》九八·四三七页D─四三八页A。

  注 六、《大正》四六.六四一页上;《续藏》九八·四三七页B。

  注 七、《续藏》九八.四三八页A〈大乘止观释要自序〉。

  注 八、《续藏》九八.四四零页B。

  注 九、《佛祖统纪》卷二五,《大正》四九.二五八页上。

  注一零、《续藏》九八.三五九页D。

  注一一、同右,三八六页C。

  注一二、同右,三八八页A。

  注一三、同右,四一六页D。

  注一四、同右,四二一页D。

  注一五、同右,四二二页B。

  注一六、同右,四二五页A。

  注一七、同右,三六二页B。

  注一八、同右,三六四页B-C。

  注一九、同右,三七八页C。

  注二零、同右,四一一页C。

  注二一、同右,四二零页A。

  注二二、同右,四二九页A-C。

  注二三、《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七卷三零五页C-D参照。

  注二四、《续藏》九八.四四一页C、四六八页A。

  注二五、同右,四七五页A。

  注二六、《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七卷三零四页A-B参照。

  注二七、《大乘止观述记》一七页。

  注二八、同右,六六页。

  注二九、同右,九六-九七页。

  注三零、同右,二零七页。

  注三一、同右,一三九页等。

  注三二、《佛祖统纪》卷六,《大正》四九.一八零页下。

  注三三、同注九。

  注三四、同注五。

  注三五、同注六。

  注三六、岛地大等氏的《天台教学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现代佛教名着全集》九·二八九页上)中说:「从来之诸宗,悉皆绝迹,经疏零落,几至全部烟灭。」

  注三七、《续藏》九八.四三七页A。

  注三八、《大日本古文书》九.一四页;东洋文库刊行石田茂作之《奈良朝佛教研究》附录;《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二六一九号,至於此目录所载的「天平十八」实系「天平十九」之误。

  注三九、《大日本古文书》一一.五六六页;《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二六三六号。

  注四零、在《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二六三三号项下,有「禅师」三字。

  注四一、「曲授禅师」的「曲授」二字,与现行本书卷首之「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的「曲授」二字相同,值得注意。

  注四二、《大日本古文书》一二.五二五页:《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缺此记载。此项文书在《正仓院文书》,写为《奉写章疏集传目录》。

  注四三、《大日本古文书》八.五二六页;《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二六二零号,虽其年代不详,却以其类推而被收於「天平十六年十二月廿四日」的条目之次条。

  注四四、《智证大师全集》一.一二四页;《日本大藏经》的〈诸大乘论章疏〉一.一四一页。

  注四五、《惠心僧都全集》三.二七五-二八零页。

  注四六、《大正》七零.二八零页中。

  注四七、天纳中海氏「大乘止观法门 真伪 就 」,《四明馀霞》二六二号六页(明治四十年十月十日)。

  注四八、《大日本佛教全书》中的《三大部私记》二零七页。

  注四九、本书卷一,《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中。

  注五零、本书卷一:「得果时迷事无明灭也」。《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中。

  注五一、《大日本佛教全书》的《三大部私记》五四一页。

  注五二、《玄义私记》五末二十三丁、三十丁、《止观私记》五末三丁。

  注五三、《日莲圣人遗文》昭和定本一.七五八页。

  注五四、同右,七四一页。

  注五五、村上专精氏的「大乘止观法门 作者 就 」,《佛教学杂志》一卷一号(大正九年六月十日)参照。

  注五六、日本永超所集,卷一,《大正》五五.一一四五-一一六四页。

  注五七、日本谦顺所撰,三卷,现存於《大日本佛教全书》的《佛教书籍目录》第一。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 第二节 《大乘止观》真伪问题的有关资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