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2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門中找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爲佛教徒,也並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爲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叁寶和施予衆生:施予叁寶是爲求法;施予衆生是爲度衆。施予叁寶乃爲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衆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衆生。能夠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衆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于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爲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于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于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爲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于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爲叁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于戀世型的,對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爲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舍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爲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于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臺,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郁以終。第叁類,是屬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衆生于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

  稱爲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叁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爲人們減少煩惱,爲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爲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叁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于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衆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于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這問題相當含糊,易于混淆。

  首先,我們肯定孔子所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衆,懂得越少,就越能專心一意地照著老師所教的簡單方法,一門深入,專精修行,並獲得益處。所以,知識程度低的人,甚至沒有讀過書的文盲,並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傳說中他是沒有讀過書的砍柴人,最後卻成了中國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師。

  不過據《六祖壇經》的內容和學者們的考察看來,惠能大師雖不是一位學者,若說他目不識丁,則不可能;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傳說中的文盲而能成爲佛教祖師,並對佛教有廣大而深遠影響的人,尚無第二者。從印度佛教的釋迦世尊開始,傳承以至中國的曆代祖師,都是博通五明、內外學問的知識份子和大學問家。

  上上等人,不須教育,不須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們能夠掌握根本的理,以貫通全體的事,不是從瑣碎的萬事萬物各別認知中見其統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摘葉尋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須瑣碎的意思。學法是明理而窮本,學佛是見性而成佛,當然不需知識和學問;可是見性和悟後,爲了利益衆生的方便,必須通達經教,充實知識,做爲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須依據經教,參訪明師,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學習的方向,否則,便會成爲盲修瞎練。在未見明師之前,或者見到了明師之後,都需要經教的根據,才能夠抉擇明師之真假。如果順乎經教,深入法理,洞明法義,那是真的明師。如僅以自我的臆測和修持中的感應、經驗來自由地解釋經教而毀謗正統曆代諸大祖師及叁寶的人,即爲邪師而非明師。

  所以,若有人還不知如何選擇明師的話,應先深入經教,確認佛法,再去訪求明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幫助,假使千萬疑問能在一語之下徹底點破,那就是你的明師。如果一無所知,而去參訪明師,就你而言,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經教,縱然踏破鐵鞋,訪遍天下,未見明師,也不會誤入歧途;並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層層剝落心中的塊壘,雖無法一時將無明的黑漆桶頓時兜底打通,比較起來,還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門的人,如果沒有時間或環境不許可,當然,只要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夠了。但是曆代弘揚淨土的祖師,像盧山的慧遠,以及唐代的道綽、昙鸾、善導、迦才,到明末的蓮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諸大師,都是通達儒、釋、道叁教的飽學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麼能說念佛不需要經教呢?不通法義而僅念佛,怎麼知道念佛可以往生淨土?所謂淨土又有幾種呢?雖然下下等人,不知發問,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夠發問,而且經常需要幫助人家學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對于經教法義一無所知,怎麼能夠産生勸化的力量?否則,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練,邪正不分,心態不明,目的不純,怎麼能夠自利利他,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呢?

  不錯,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禅、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爲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裏面殘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爲鬼神怕見血汙,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于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爲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于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爲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于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叁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爲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爲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爲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以恭敬心,于清淨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裏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于菩薩的外側,做爲叁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叁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淨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製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幹時日,就可做爲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于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于供品的單數或雙數,沒有限製,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于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系,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于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範圍爲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爲宜,身心清淨輕松,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爲修行場所。總之,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爲原則。

  皈依叁寶之後,對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