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26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出家的人,必然越來越少。現在,可以有幾千幾萬個人共同工作的工廠和公司,卻很難見到幾百幾千人的出家僧團再現。因爲工廠等工作場所的從業人員,都有他們各人的家,家庭生活和工作環境是分開的,在緊張、激烈或單調的工作之余,尚有他們休閑、娛樂等的享受。出家的僧團則不同,從朝至暮,從天黑至天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都是生活在清苦、單調、規律、精進、不放逸的狀態中,除非具有深厚善根、堅忍毅力和宏大願力者,否則很不容易適應。

  過去,出家的僧衆住于深山大澤的叢林之中,不易受到物質世界的誘惑。而今天較大的寺院,都成了觀光勝地,寺院的僧侶,不得不和來自各方善男信女,以及觀光的旅客有所接觸;爲了經營寺院,弘揚佛法,也不得不深入民間。因此影響到出家人修道生活的甯靜和清淨,除僧相、茹素、不結婚和沒有個人財産之外,幾乎和在家人相似。所以一般根器的人,如果不遇到大善知識的提攜、勉勵,很難自動發心出家,出家之後,也很難至死不渝。

  當然,叁世諸佛成佛,都是現出家大比丘相。曆史上的羅漢,不論男女,都是出家相,古代各宗祖師,絕對多數也是現出家相的。因爲出家的生活方式,依據戒律而住,自然而然可以免除許多的困擾與牽累。對個人而言,能夠專精于佛法的修學與福慧的增長;對社會大衆而言,可以心無旁顧,全心投入,奉獻出自己身心的全部,爲佛法的弘揚,對衆生的救濟,做最大的努力,雖在不休不息的自利利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無牽無挂、自由自在的樂趣。他們不須爲明日擔憂,不須爲出路鑽營,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處。

  因此,只要正統、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門就永遠敞開,出家的路,還是有人走的。縱使不再出現幾百幾千人的長期共住同修的現象,出家人的蹤迹還是不會斷。當然,如何在未來社會開發出家生活的環境,需要用我們的智慧做深遠的考慮與策劃。但是,只要有人以大悲願心發心出家,他們就會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披荊斬棘,走出他們的康莊大道。

  □佛教對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稱女性爲女衆,有關女衆的地位,常被討論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衆不能獨立,必須仰靠男衆,不能和男衆共住,也不能離開男衆太遠而住;必須要請男衆的長老上座,每半個月爲女衆說法教誡,女衆不能直接在尼僧中受戒,必須通過男衆的證明;比丘尼雖然受戒一百年,還要禮拜新受比丘戒的男衆。因此,到今天爲止,女衆在佛教之中,始終沒有地位,特別在錫蘭、緬甸、泰國等上座部的區域,甚至于不許女衆成爲比丘尼,只能夠成爲過出家生活而無法受出家戒的清修女。

  可是今天有西方的女衆加入佛教的僧團之後,她們已在大聲疾呼,而且要求男女平等的權利。她們在東方覺得女性沒有地位,回到西方的社會,出家的佛教女性,生活的困難更多,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爲到西方傳佛法的還是以男衆爲主流,男衆並沒有一定要歧視女衆,可是佛教的傳統,如何來突破,這是關鍵所在。

  今天在西方的美國,有一群佛教的女衆,出版了一份季刊,叫《Kahawai》的雜志,它的副題是“女人與禅”(JournalofWomenanden),已經出到第九卷。在錫蘭,也有一群女衆發心,出版了一種每月通訊,名稱叫做《Parappvdvwa》,副題是“NunsIsland”(尼衆島),已經出到第四卷。其出刊宗旨乃在提高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以達到男女平等的目的。另一九八七年二月中旬,在印度的佛陀伽耶,也召開了曆史性的世界比丘尼大會。

  民國七十六年叁月在臺灣出版的《當代》雜志第十一期,古正美博士寫了〈佛教與女性歧視〉專論,說明佛教的女性歧視是出于上座系化地部,例如“八敬法”和“女人有五障”,都是化地部所強調的。所謂五障,就是女性不能成佛、不能爲魔王、不能爲王帝釋、不能爲梵王、不能爲轉輪聖王。其證明晚期的大衆部、一切有部及初期的大乘空系,對這種觀念持有異論。屬于一切有部的《佛說龍施女經》,便反對女人的五種障礙說,指出《增一阿含》卷二十二及卷五十,所敘述的女人如佛的姨母大愛道、須摩提等,不但信心十足,而且還以做女人爲光榮。空系大乘的《道行般若經》,強烈反對轉女身爲男身而後成佛的理論。嗣後,《維摩诘經》、《順權方便經》、《諸佛要集經》、《阿阇贳王阿術達菩薩經》、《大淨法門經》、《寶女所問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及《佛說無垢賢女經》等,都有申張男女無差別論的作用。

  事實上,考察佛陀時代的男女觀,應該從重視于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羅漢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說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況是女性。所謂“佛”就是徹底的解脫者、圓滿的智者和無上的濟世者,男性可以做到,女性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從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考察,我們不能否認,一般女性是比一般男性來得脆弱、優柔且倚賴性重些。所以爲了保護女衆修道生活的安全,鼓勵女衆成爲佛門龍衆,男衆應該多盡一分心力協助女衆,但這並不等于高壓、歧視。如對大比丘尼──佛的姨母波阇波提(即大愛道),比丘大衆誰說不敬?在經律中提到,女性是誘發比丘情欲和貪欲的根源,爲了防止欲火中燒,故對比丘們說女身不淨,以女身爲物件而修不淨觀。這是在修持過程中,所采的方法及防範措施,未必表示對女性的歧視。

  女性之中,也有女中丈夫、巾帼英雄,可是終究沒有男性的偉人那麼普遍。近代世界高唱男女平等、保障女權,但其效果並不如何的顯著。今天全世界一百六、七十個國家之中,女性而成爲國家元首的,在數十年來,曾有以色列的梅爾夫人、印度的甘地夫人、現任的英國柴契爾夫人、菲律賓艾奎諾夫人,還有,斯裏蘭卡也出過一位女性的總統。成爲宗教領袖,而爲世界知名的,出現過德瑞莎修女,她得到過一九七九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工商界,據一九八七年五月份的《富比世》雜志(FORBES)的統計,一九八七年美國已有股票上市的八百家公司的首席行政主管中,僅有叁位是女性,而我們知道,世界男女人口的比例,幾乎是相等的。爲什麼知名的傑出女性人數,較男性少了許多?問題是由于傳統的女性多因照管家庭而成爲幕後英雄,但女性本身有著與生俱來的弱點,亦是事實。

  我們不要強調佛教男女兩性的絕對平等或不平等,應該接受佛的教示,所謂“法住法位”,各有其立場的本位,各守其分,各盡其責,彼此尊重,互相協助。如果遇到男女四衆共同集會的場合,當視會議的性質安排席位,有代性以及有職位上之重要性的女性,應該和男性共同列席于平等的地位。如果是普通一般的儀式場合,男衆和女衆應該分區而坐。

  我另外還有幾篇同類的文章,請參考──《佛教製度與生活》所收〈佛教的男女觀〉;《學佛知津》所收〈今後佛教的女衆問題〉、〈關于女尼的稱呼〉、〈比丘尼與八敬法〉。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神秘現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會發生,只不過他們把神秘現象當做幻覺來處理。至于一般人對于鬼神的現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認爲其無,實際是有;認爲其有,難得采證。至于宗教徒,不論是什麼層次,只要信之虔誠,行之得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應和通靈的經驗發生,從佛教的立場而言,從來也不否定,可是並不重視。

  如果有人有了少許的神秘感應,就以爲是得了神通或以爲是佛菩薩的顯聖,那是不正確的。佛與菩薩有應而無相,無相而有力,那就是隨機應化的感應作用。但是他們不會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特定的人做爲他們的使者和代表,神應無方,感而遂通,怎麼可能有特定的人做爲佛菩薩的代表?雖然有佛菩薩的力量通過不同的人及物而表現,此人此物亦不可自視爲佛菩薩的自身。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衆,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搏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衆。他們雖然也有若幹百分比的靈驗,但于信仰者的禍福無補,所以,正信的佛教徒不該表現這種身分,也不得信賴表現這種現象的人。

  從佛教的史傳所見,只有釋迦世尊是佛,尚沒有第二人自稱是佛的例子。如果自稱是佛,不論是佛的什麼身,都是大妄語,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現象。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衆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幸致的福佑。

  至于菩薩也是一樣,曆史上的菩薩,在佛的時候,只有彌勒,說他是在五十六億萬萬年之後,在此世界第二位成佛。其他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並非曆史人物,而是由佛介紹而知的大菩薩。另外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印度的大乘論師,也是後人依據他們的大乘言行,尊敬他們爲菩薩。又如中國的天臺智者大師,被後人稱爲東土小釋迦,但他自稱尚是信位的凡夫;永明延壽禅師,被稱是阿彌陀佛化身,那也不是他個人的自述;九華山的地藏,是新羅的王子出家,法名爲地藏,後人認爲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亦非他自稱是地藏菩薩。所以,正信的叁寶弟子應該看所有的衆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也都是佛菩薩的化現,但他們是凡夫的身分。

  如果這些自稱是佛菩薩化現的人,能說出你的過去,指示你的未來,甚至于知道你和你的關系人的曆史背景,並預言你們未來的發展,也不應爲其所惑。鬼神都有這種力量,如果你自己以持咒、修定的努力,也會達到這種目的,但那也不是神通,而是咒力、鬼神的感應,或是差遣鬼神所得的結果,最多是定力的現象。因此,這種人談未來未必正確,說過去也不會比你自己知道的更爲清楚,對過去世那就更渺茫了,准確性到什麼程度,連他們自己也不…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