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憶念不起。而彼如是言:“彼尊者實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敗者、一切萬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創造主、化生主、最上之能生者、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由化生吾等此(尊者梵天),是常恒、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恒常而住。反之,吾等,因由此梵天之化生,故吾等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殁、生此之性質。”
諸比丘!此爲第一主張,依此、根據此,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七
又第二主張,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諸比丘!有稱爲戲忘之諸天。彼等甚長久沈著于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彼等因甚長久沈著于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故消失其憶念。彼等諸天消失其憶念,即死殁其天身。
八
諸比丘!然,其中之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來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由正憶念、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而想起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憶念不起矣。
九
彼如是言:“凡不戲忘之諸天,不長久沈著于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者,彼等不消失憶念;不消失憶念之彼等諸天,即無死滅,而恒常、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如是常恒而住。反之,我等戲忘諸天,甚長久沈著于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我等因甚長久沈著于喜笑、遊戲、喜樂法而住,故消失憶念,消失憶念已,我等由其天身殁,而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去、生此之性質。”諸比丘!此爲第二主張,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一十
又第叁主張,一分是常、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諸比丘!此有稱爲意憤諸天,彼等甚長久、相互嫉妒;彼等因長久相互嫉妒,相互嫉妒已,而其心相互憤恚。如是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而彼諸天,即由其天身死殁。
十一
諸比丘!然,其中有一有情,由其天身殁,而生此[地上]。生此,彼即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而想念前生之生存,更此以前無能想念。
十二
彼如是言:“凡不意憤之諸天,于長久不相互嫉妒;彼等長久不相互嫉妒,其心不相互憤恚。彼等其心不相互憤恚、不致身疲勞心疲勞。彼等其天身不死殁,常恒、堅固,常住、無轉變性、唯如是常恒而住。然,我等意憤諸天,甚長久相互嫉妒,我等因甚長久相互嫉妒,其心相互憤恚,其心相互憤恚,致身疲勞、心疲勞、如是我等從其天身死殁,生此[地上],是無常、不堅固、短命、有死殁、生此之性質。”
諸比丘!此爲第叁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是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十叁
又有第四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耶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稱此眼、耳、鼻、舌、身之此我,皆是不恒常、不堅固、非常住、有轉變性。反此,稱此心、意、識之此我,皆是恒常、堅固、常住、不轉變性,唯如是常恒而住。
諸比丘!此其第四主張,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
十四
諸比丘!此即彼等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根據此四種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諸比丘!任何一分是常住、一分是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皆據此四種,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十五
諸比丘!如來如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如此,如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如、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者,始爲真正之贊語。
十六
“諸比丘!有沙門、婆羅門,持著邊、無邊論。彼等根據四種,說世界是邊、無邊。依何、根據何,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根據四種而說世界是邊、無邊耶
十七
諸比丘!有其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起世界有邊之想,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邊16。所以者何
我從苦行……乃至……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世界起有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爲有限、有邊。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世界]有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邊、無邊。
十八
又有第二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是邊、無邊耶
諸比丘!今有其沙門、婆羅門,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而彼如是言:“此世界確實無限、無邊。而(某)沙門、婆羅門言世界爲有限、有邊,唯是彼等之妄語。此世界實是無限、無邊。所以者何
我從苦行……乃至……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世界起無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爲無限、無邊。”
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某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世界之邊、無邊。
十九
又有第叁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是邊無邊耶
諸比丘!今有其沙門、婆羅門,從苦行……乃至……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世界之上下起有邊想,其橫緯起無邊想而住。然,彼如是言:“此世界是有邊亦無邊。沙門、婆羅門言世界爲有邊,此唯是彼等之妄語。又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確實爲無限、無邊,亦唯是彼等之妄語而已。此世界是有邊亦無邊。所以者何
我從苦行……乃至……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對此世界之上下起有邊想、其橫緯起無邊想而住。依此,而知世界確實如何爲有邊亦無邊。”
諸比丘!此即其第叁主張。有邊亦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言世界之有邊亦無邊。
二十
又有第四[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世界爲邊、無邊耶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之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此世界非有邊、亦非無邊。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爲有邊,唯是彼等之妄語。而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確實無限、無邊,此亦唯是彼等之妄語。更有沙門、婆羅門言此世界爲有邊、亦無邊,亦唯是彼等之妄語而已。
[于是],此世界確實是非有邊、亦非無邊。”
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張。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說 世界之邊、無邊。
二一
諸比丘!此即彼等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根據此四種而說世界之邊、無邊。諸比丘!任何邊、無邊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世界之邊、無邊,皆根據此四種,或依此等任何之一,此外即無[依據]。
二二
諸比丘!如來如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如此,如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而且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如、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者,始爲真正之贊語。
二叁
“諸比丘,有其沙門、婆羅門,持著詭辯17論。彼等被詢問時,以四種根據,言僞亂無序之詭辯。詭辯論者之彼等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以四種根據,言僞亂無序之詭辯耶
”
二四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如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如此是善,又不如實如此是不善。然,我實在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如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嗔、恚;當我有欲、貪、嗔、恚時,我即會說妄語;當我說妄語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惱時,我即有障礙。”如是思惟,彼畏說妄語,嫌惡妄語。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爲然、亦不以爲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有某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者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此,根據此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
二五
又有第二[主張]。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者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如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如此是善、不如實如此是不善。然,我實在不如實如此是善、不如實如此是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答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嗔、恚;當我有欲、貪、嗔、恚時,我即有取著;當我有取著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惱時,我即有障礙。”彼畏取著、嫌惡取著。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爲然、亦不以爲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諸比丘!…
《梵網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