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P4

  ..續本文上一頁此即其第二主張。某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此、根據此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

  二六

  又有第叁[主張]。僞亂無序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對此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彼思惟:“我確實不如實知此是善、不如實知此是不善。然,我確實不如實知善、不如實知不善者。如果我答此是善、我答此是不善時,我即有欲、貪、嗔、恚;當我有欲、貪、嗔、恚時,我即有取著;當我有取著時,我即有壞、惱;當我有壞、惱時,我即有障礙。”彼畏取著、彼嫌惡取著。對此被詢問時,即不答此是善,亦不答此是不善,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我不以爲然、亦不以爲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諸比丘,此即其第叁主張。僞亂無序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此,根據此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

  二七

  又有第四主張。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依何、根據何而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耶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闇昧愚癡。彼因闇昧愚癡,對此被詢問時,即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汝若詢問我,他世存在否

  我若以爲他世存在者,我當答汝他世存在,但我不以爲然、亦不以爲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汝若詢問我,他世不存在耶

  ……乃至……他世存在亦不存在耶

  他世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

  化生之有情存在耶

  化生之有情不存在耶

  化生之有情存在亦非存在耶

  化生之有情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

  善惡業之異熟果存在耶

  善惡業之異熟果不存在耶

  善惡業之異熟果存在亦不存在耶

  善惡業之異熟果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

  真人其死後存在耶

  真人其死後不存在耶

  真人其死後存在亦非存在耶

  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

  有此詢問,若我以爲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者,當答以真人其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但我不以爲然、不以爲不然,無異想、亦非無想、亦非無無想。”

  諸比丘!此即其第四主張。有對此之詢問時,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言僞亂無序之詭辯論。

  二八

  諸比丘,此即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即依據此四種,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諸比丘,任何詭辯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言其僞亂無序之詭辯論,皆依據此四種,或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二九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如,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叁十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持著無因論。彼等依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是無因主耶

  

  叁一

  諸比丘!有名爲無想有情天,彼等諸天,若想生時,即從彼天殁。而某一有情,從其天殁,生來此[地上],生此已,舍家而出家。舍家而出家已,彼從苦行、精進、專修、不放逸、正憶念,心得叁昧,心得叁昧已,生起想念,更此以前不想念。彼如是言:“我及世界是無因生。所以者何

  因以前我不存在,以前雖不存在,今我轉變爲有情。”

  諸比丘,此即其第一主張。某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 

  叁二

  又有第二主張。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言我及世界是無因主耶

  諸比丘,今有某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如是言:“我及世界是無因生。”

  諸比丘,此即其第二主張。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此、根據此而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

  叁叁

  諸比丘,此即無因論者之彼等沙門、婆羅門,根據此二種[主張]而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任何無因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與世界是無因生,皆以此二種之根據,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叁四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叁五

  諸比丘!此等前際論者,持此前際論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對于過去,以十八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凡任何前際論者,持前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對于過去,主張種種之浮說,皆根據此等十八種,或此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叁六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如、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叁七

  “諸比丘,有此等後際論者,持此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彼等對于未來,由四十四種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彼等後際論者,持後際論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對于未來,依四十四種之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耶

  

  叁八

  諸比丘,有某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以十六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有想。彼等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對死後有想論,依十六種根據,主張死後我爲有想耶

  彼等對于我,主張:[一][我死後無病、有色、有想”,[二]“我死後無病、有色、無想”,[叁]“……亦非有色亦無色”,[四]“……非有色亦非無色]。[五]“我死後爲有邊”,[六]“……爲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九]“……爲一想者”,[一0]“……爲異想者”,[一一]“……爲少想者”,[一二]“……爲無量想者”。[一叁]“我死後……爲一向樂者”,[一四]“……爲一向苦者”,[一五]“……亦苦亦樂者”,[一六]“……非苦非樂者”。

  叁九

  諸比丘!此即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以十六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有想。諸比丘,任何死後有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死後爲有想,皆由此等十六種之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其他即無[根據]。

  四十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一、梵網經(二)

  第叁 誦品

  一

  “諸比丘!有某死後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依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無想者。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以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無想者耶

  

  二

  彼對于我,說:[一]“我死後爲無病、有色、無想”,[二]“……無色、無想”, [叁]“……亦有色亦無色”。[四]“……亦非有色亦非無色”。[五]“……爲有邊”,[六]“……爲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

  叁

  諸比丘,此即死後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無想者。諸比丘,任何以死後爲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皆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無想者,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四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之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與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五

  “諸比丘!有某死後爲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亦非有想亦非無想。彼等死後爲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由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爲非有想非無想耶

  

  六

  彼等說:[一]“我死後無病、非有想非無想而有色”,[二]“……而無色”,[叁]“……亦有色亦無色”,[四]“……亦非有色亦非無色”。[五]“……爲有邊”,[六]“……爲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亦非有邊亦非無邊”。

  七

  諸比丘,此即彼等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此八種之根據,說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諸比丘!任何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我死後爲非有想非無想,皆由此等八種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八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

《梵網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