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是相當于漢譯長阿含卷第二十七之沙門果經(大正藏一)增一阿含卷第叁十九之第七經(大正藏一二五)及寂志果經(大正藏二二)。以此比較漢譯之諸經,漢譯(北傳的)有些是略說本經之重要教義,或反而混同此經;本經之記述是甚爲詳細,而且其內容極其鮮明。此經之前半是介紹大師外道之說,後半是沙門現世之果報。若換言之,成爲佛教中,揭舉戒、定、慧叁學之詳說。大師外道,于世尊之時代,表明起反婆羅門主義之思想運動中,爲最有力的代表者,于本經以這些爲一群,而且並舉彼等之學說及其主張者,此例,是其他所不易見到之重大的特征;同時本經列舉彼等之所說和佛教之中心思想,不能不說是檢討佛世時代之一般思想的最大任務。後半,如于梵綱經,戒分說爲大、中、小,具足此等戒之比丘的心狀態,列舉諸根之製禦、正念、正智、知足之體證,由五蓋之解脫,其次指出得歡喜心入禅定,更詳細地說由四禅、六通、四谛之證得而至得阿羅漢果。此後半部份,是長部經典第一所載大部份之經的反複出現,因此,于此等之諸經,大抵省略其個處。這是因爲此配列次第而然,本經之此部份,不能依謂是較古層,較根本的理由。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衆俱,住王舍城小兒1醫師耆婆之庵羅園。其時,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于四月迦底迦之十五布薩日滿月之夜時,生于殊勝之宮殿高樓,被諸大臣所圍繞。如是,摩揭陀國王韋提子阿阇世于布薩日,發感興而言:“嗯!真實可愛之明月夜!嗯!真實美麗之明月夜!嗯!真實和藹之明月夜!嗯!真實幸福之明月夜!今我等如何親近沙門、婆羅門,以親近能使我等之心得清淨愉悅耶
”
二
于此,有一大臣,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不蘭迦葉,彼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彼不蘭迦葉,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上奏,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叁
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末伽梨瞿舍利,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彼末伽梨瞿舍羅,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上奏,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四
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所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奏上,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五
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婆浮陀迦旃延那,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婆浮陀迦旃延那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奏上,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六
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散若夷毗羅梨沸,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散若夷毗羅梨沸,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奏上,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七
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婆浮陀迦旃延那,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婆浮陀迦旃延那由于親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奏上,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其時,其他之大臣,亦對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茲有尼幹子,是僧伽之主,教團之首領,一派之導師,智識廣博,名聞甚高,爲一派之開祖,受衆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經驗之長老。大王!親近尼幹子,由于親近彼,能 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雖如是奏上,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應]。
八
其時,小兒科醫師耆婆,離于摩揭陀國王韋提子阿阇世不遠處,默然而坐。如 是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言耆婆曰:“汝,是忠誠予之耆婆!汝今何故默然耶
”[耆婆曰:]“大王!茲有世尊、應供、等正覺者,與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衆俱,住我等之庵羅園。對世尊瞿昙起如是之稱譽:“彼世尊,實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大王!親近彼世尊,由于親近,能使大王之心得清淨愉悅。”[大王曰:]“然者,忠誠予之耆婆!預備衆乘!”
九
小兒科醫師耆婆答王:“大王!如是。”以備五百牝象,及王自用之象乘,對王奏言:“大王!象乘已備,今思正舉措[出發]時。”其時,王,乘自己所乘之象乘,令彼等婦人各乘五百牝象,隨伴持炬者[之照明],以大王之威嚴從王舍城出發,往小兒科醫師耆婆之庵羅園。一十如是至庵羅園不遠之處,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突然]心生恐怖、戰栗、身毛豎立。充滿恐怖與敬愕而身毛豎立之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言小兒科醫師耆婆曰:“忠誠我之耆婆!汝非謀害我耶
忠誠我之耆婆!汝非欺騙我耶
忠誠我之耆!汝非從我交與怨敵耶
實有千二百五
十
人之大比丘衆,而無任何之音聲,亦絕無嚏、咳之音,如何得有[可能]耶
”“大王!勿恐怖!大王!臣非謀害君、非欺君、非從君交與怨敵。大王!前進,大王!前進。彼圓堂諸燈輝燃!”
十一
如是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進行其象乘能至之處,即下象乘而行近圓堂之門前,詣已而言耆婆曰:忠誠我之耆婆!今,世尊在何處耶
”“大王!世尊在彼處,大王!世尊近中央柱面東,向比丘衆而坐。”
十二
如是,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詣世尊處,詣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摩揭陀國王韋提子阿阇世,面視比丘衆默然靜坐,恰如清澄之湖水,感興而言曰:“今比丘衆具如此之寂靜!予太子優陀夷跋陀亦願具此寂靜。”時,世尊告王曰:“大王!汝亦傾心于所好耶
”“然,大德!予愛好太子優陀夷跋陀。今比丘家具如是寂靜,予太子優陀夷跋陀亦願具之。”
十叁
如是,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阿阇世恭敬頂禮世尊,合掌禮拜比丘衆,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白世尊曰:“大德!若世尊准許予質問者,予欲請問。”“大王!隨卿之所欲問。”
十四
“大德![世間]有種種技能職業[者],如:調象師、調馬師、車術師、弓術師、軍旗手、元帥、戰士、高級武官、象力士、裝甲兵、奴隸出身者、廚師、理發師、助浴者、製葉者、編發者、漂白業、織師、製籠者、陶師、計算師、印相師。如是世間所知之種種技能職業者””彼等于現世,享受彼等技能職業之成果,以令自己安樂幸福,令父母安樂幸福,令妻子安樂幸福,令朋友安樂幸福。以此,向沙門、婆羅門行布施,得尊勝天界安隱之福報。大德!如是,得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耶
”
十五
“大王!曾記憶以此質問其他之沙門、婆羅門否
”“然,大德!予記憶曾以此質問其他沙門、婆羅門。”“然者,若大王不介意者,請依彼等所答而述之。”“大德!我不介意于世尊或在坐如世尊者之處說此。”“然,大王!請述之。”
十六
“大德!時,我詣訪不蘭迦葉,詣已,與彼不蘭迦葉互相交談可感銘之語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迦葉![世間]有種種技能職業[者]。如:調象師、調馬師、車術師、軍旗手、元帥、戰士、高級武官、象力士、裝甲兵、奴隸出身者、廚師、理發師、助浴者、製果者、漂白業、織師、製籠者、陶師、計算師、印相師。如是世間所知之種種技能職業者””彼等于現世,享受彼等技能職業之成果,以令自己安樂幸福,令父母安樂幸福,令妻子安樂幸福,令朋友安樂幸福。以此,同沙門、婆羅門行布施,得尊勝天界安穩之福報。迦葉!得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耶
”
十七
大德!如是問已,不蘭迦葉如次言我曰:“大王!實然,作者、令作者、斬人、令斬者、煎烤、令煎烤、悲惱、令悲惱、戰栗、令戰栗、令殺害生命、令取不與者、破牆篨嬰茪J[他家]者、掠奪者、竊盜者、劫奪者、奸通他妻者、妄語者、[自作教他作]此等者,無犯何等罪惡。若有人以尖銳之利刀,將此地上之衆生,作爲一肉聚、一肉堆者,由此因緣,無罪惡、亦無罪惡之果報。若彼于恒河之南岸,行殺戮、又令殺戮、斬人、令斬者、煎烤、令煎烤者,由此因緣,無罪惡、無罪惡之果報。若人于恒河之北岸,行布施、令布施、祭祀、令祭祀,由此因緣,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雖因布施、調禦、禁戒、實語,由此因緣,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
十八
大德!如是,實問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不蘭迦葉,而答非業[無作用。]大德!猶如,問庵羅樹之果實,而答以羅孛阇(面包樹)果。問羅孛阇樹之果實,而答以庵羅樹果。大德!如是,實問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不蘭迦葉而答以非業。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實如余者,對住我領內之沙門、婆羅門,應如何想與不愉快焉
”大德!是故我對彼之言說,不稱贊亦不诃責。不稱贊亦不诃責,而我內心甚抱不滿,不發任何不滿之言,平靜…
《沙門果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