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如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美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九
“諸比丘!有某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七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斷滅、消失、無有。彼等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由七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斷滅、消失、無有耶
一十
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卿!此我爲有色,而由四大種所成,父母所生,身壞滅時,即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至此,卿,此我實在斷滅。”如是說現在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一
對此,有其他者如是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此我確實不存在。然,卿!此我非實斷滅者,汝!猶其他天之有色,屬飲食者之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如此、見此。汝!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非存在,故汝之此我確實斷滅。”如是另有者如是說現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二
對此,更有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此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非實斷滅者。猶其他天之有色,爲意所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節),非缺根之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 失、死後不存在,故汝之此我確實斷滅。”如是其者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叁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卿!此我實非全斷滅,卿,猶有其他超越色想,滅有對想,不憶念種種想,故到達有“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虞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實在斷滅。”如是其他者,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四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實非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空無邊處,故到達有“識無邊”之識無邊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之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五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卿!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尚未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識無邊處,以到達有“無所有”之無所有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汝!此我,身壞滅之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汝!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六
對此,更其他者說:“汝!汝說“我”確實不存在。我不說我確實不存在。然,汝!此我尚未全斷滅。汝!猶有其他超越無所有處,到達有“此寂靜、此美妙”之非想非非想處我。汝不知此、不見此,我知此、見此。卿!此我,身之壞滅時,斷滅、消失,死後不存在故,卿!如此之我完全斷滅。”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
十七
諸比丘!此即彼等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七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諸比丘!任何斷滅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現生有情之斷滅、消失、無有,皆此等七種之根據,或由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十八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取著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十九
“諸比丘!有某[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彼等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依何、根據何而以五種之根據,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耶
二十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汝!此我實于[現在]具足、滿足五欲樂時,汝!此我則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二一
對此,其他者說:“汝說此我實是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
[五]欲樂是無常、苦、變易性,由其變易性而變化,即生起憂、悲、苦、愁、惱。然,汝!此我確實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之初禅住時,汝!則此我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二二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言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確實未到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
于此有尋有伺故,則謂粗淺之[初禅]。汝!此我,實是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禅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二叁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于此有喜,心躁亂故,則謂粗淺之[第二禅]。然,汝!此我舍喜,住于舍,正念正智,由身受樂,諸聖者宣示:“舍念樂住”之第叁禅住時,汝!此我則到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二四
對此,更有其他者說:“汝說此我確實存在,我不說此我不存在。然,汝!此我實未達最上現法涅槃。所以者何
于此,心有樂之向趣故,則謂粗淺之[第叁禅。]汝!此我實舍離樂、舍離苦,又滅先前有喜悅及憂惱,不苦不樂,連舍念清 淨之第四禅住時,汝!此我則實達最上現法涅槃。”如是某人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二五
諸比丘!此即彼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由五種根據,說現生有情最上現法涅槃。諸比丘!任何最上現法涅槃論者之沙門、婆羅門,說現生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皆由此等五種根據,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二六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 寂靜。諸比丘!如來如真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二七
諸比丘!此即彼等持後際論、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以四十四種根據對于後際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任何持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于後際,主張種種之浮說,皆由此等四十四種之根據,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二八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美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妙,唯智所知之諸法。此,如來自證知、現證已而開示[于世]。諸人唯如實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二九
諸比丘!此即彼等持前際論、後際論,及前際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于過去、未來,以六十二種之根據,主張種種之浮說。諸比丘!任何持前際論、後際論,及前後際論見之沙門、婆羅門,對于過去、未來主張種種之浮說,皆由此六十二種根據,或由此中任何之一,此外即無[根據]。
叁十
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執取,不執取故,得知內心之寂靜。諸比丘!如來如實知愛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不執取而解脫。
諸比丘!此即甚深難見、難覺,寂靜微妙,超越尋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諸法。諸人唯以此贊歎如來,始爲真正之贊語。
[原本無叁一]
叁二
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叁叁
諸比丘!于此,彼等持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主張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叁四
諸比丘!于此,彼等持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由四種根據,主張世是邊、無邊。此是彼等[持邊、無邊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叁五
諸比丘!于此,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被詢問時,以此四種根據,言僞亂無序之詭辯。此是彼等持詭辯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叁六
諸比丘!于此,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由二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無因生。此是彼等持無因論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惱欲求之邪見。
叁七
諸比丘!于此,彼等前際論、持前際見之沙門、婆羅門,以十八種根據,對過去主張種種之浮說。此是彼等前際論者,持前際見之沙門、婆羅門之不知、不見,與煩欲求之邪見。
叁八
諸比丘!于此,彼…
《梵網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