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在這種情形下,殺者亦無罪。同理,雖然殺者無「有心」之罪過,但未來仍會遭受被害者在無意間誤殺之業報。
甲五、無意
如果你在山上推石下山,落石不慎撞到人,令人致死,佛說:在這種情形下,殺者亦無罪。然而推石、運木之前,自當事先通知四處之人,不可以爲我又不是有意殺人,任性而爲。同理,雖然殺者無「有心」之罪過,但未來仍會遭受被害者在無意間誤殺之業報。
甲六、好心
如果有病之人長了癰瘡,請你爲他破除,在瘡還沒有成熟時,你發好心,爲他先擠破,病人因此而死,佛說:在癰瘡尚未成熟時,就先爲他破除令人致死者,是中罪可悔,在癰瘡熟爛後,才爲人破除致死者,殺者無罪。同理,雖然殺者無「有心」之罪過,但未來仍會遭受被害者在無意間誤殺之業報。
甲七、遊樂
如果你在和小孩戲樂,令小孩在玩樂大笑中突然心髒麻痹而死,佛說:在戲笑玩樂中無意間致死者,不犯殺罪。同理,雖然殺者無「有心」之罪過,但未來仍會遭受被害者在無意間誤殺之業報。
辛、如何加強不殺生戒的俢學?
一個慈悲心重的人,必然減少殺生的機會。所以我們如果想要保有一顆不殺的善心,應當經常修學「慈心」,在佛像前勉勵自己說:「從今日起,我要慈悲一切物命。一切衆生與我一樣有血有命,將心比心,如果我被人殺,必然和『他、它』一樣遭受殺戮的痛苦。今天我殺他,來世他殺我,冤冤相報,無有了期。從今天起,我發誓痛改前非,誓願學習佛陀的大慈悲心,不再殺害一切衆生,並且救護一切衆生性命,絕不再纏結未來學佛的障道因緣。」
壬、入慈心定、水火不侵
當我們經常靜思慈悲心的好處,將自己的心量放在慈視衆生的觀想上,這種「行慈」力量,在進入堅固的廣大禅定證境時,便會産生水火不侵,刀兵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害的鞏固防護力量。這就是一個發心真正以「慈心」不殺的守戒者徹底做到「慈悲物命」的表露。
癸、了斷生死是真不殺戒
殺生法是欲界衆生的行爲,色界衆生在寂靜的禅定中,殺生的心念根本就是生不起來。但是若不超出叁界,未來色界報盡,隨業受生時,還是有殺生的機緣。唯有脫離叁界生死的阿羅漢聖者,才能徹底了斷殺心,永遠不再殺害衆生,再造殺緣。所以經上說,唯有得無漏解脫法,才是真正的守持不殺生戒。其余四戒同。
子、爲何要甯舍身命不犯殺戒?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侵我,爲全性命,我當反擊,這是一般人處世最基本的原則。但是用在一個守持不殺生戒的佛弟子身上則不然。當你已經受過不殺生戒,如果碰上別人殺你時,你有機會反製,可以將他打死,你應當如何自處!?這個問題牽涉太廣,相當複雜,非一概而論。現在僅依『智度論』所說提出來解釋:關于這類人命關天的殺生問題,在平常學戒時,便應當注意思惟、反省、解決這些重要的觀念問題。
首先應該作這樣的反省:我既然已經受戒,若爲護身舍戒,即爲破戒,但若爲守戒舍身,便失人身,不可修行。如此衡量,守戒重要,還是護身重要!?破戒罪輕,抑是喪身罪輕!?
以長遠修行的角度而言,絕對是守戒重要,護身爲輕。何以見得呢?當知我若殺他,便結下來世障道因緣,倘若我們不想從今生起走向或種下解脫的善根乃至消除未來的障道因緣則已,若已發長遠求道心,就應當對冤冤相報的惡業因緣深深的感觸、警覺到那種恐怖、報複、仇恨的業網,足以拖累我們到萬劫不複,墮落悪道,遠離求道的境地。
倘若已經有了這種爲求道舍身的智慧心、慈悲心,便應在「身戒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舍身護戒,加強對佛道相應的「大悲正定之心」的正知見的認識與俢學(見本網刊登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梵行精進」修持單元,會陸續連載)。
當我們學習以這種與佛道的智慧心及慈悲心相應的正知見與靜定力,舍身護戒,化解臨死的恐懼心、掙紮心、瞋怒心、戀世心,甯死不犯殺戒,死後,一定上升天界,自憶宿命:前世我因爲護戒舍身,獲得生天之報。在充滿法喜的發心下,展開另一階段的新生修行生命的開始……。
例如兩個修行人,在經過缺乏水源的求法道路上,非常口渴,看見一處充滿蟲類的池塘,其中一位修行人心理想著:只要我喝足了水,就可以繼續上路求法,于是趕快盛滿有蟲的水,喝足了繼續上路求法,另一位修行人看見池塘裏充滿蟲類,恐怕喝下有蟲的水,讓無數蟲類因此窒息、痛苦而死,犯下重大的微細殺生罪業,未來相遇時,冤冤相報,無有了期,因爲慈悲無數蟲類,不忍心殺生,而活活被渴死、熱死,這位修行人因爲命終之前,生出慈悲無數蟲類,不忍心殺生之善念,護戒舍身,所以死後立即生天,展開另一階段的新生修行生命的追求!
這是在「身戒不能兩全」下所做的抉擇。相對的,如果今生你不能爲戒舍身,在自衛的情況下把對方(人類)殺了,來世這種「殺心的業影」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于是在來世再遇上這種「身戒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你還是會因「自衛而破戒」。
或者我們經常把充滿蟲類的水倒掉,這當然是殺生,不論該殺與不該殺,如清理環境不得不殺,這是投生在這個充滿大染缸、大黑業的共業世界裏,爲了人類的生存,不得不殺生的結果與悲哀!。但是只要是殺生,來世這種「殺心的業影」與無數殺業的果報,就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如果你來世仍然投生在這個世界裏,依然會順著你前世的習氣繼續殺生,猶不以爲意,因爲在現世之中,你並沒有看到你的殺業果報現前呀!?
有智慧的佛弟子,爲了不再造作殺業,不想再繼續製造新的殺生果報,障礙未來世中學佛的因緣,今生一定要發願掙脫裟婆世界的業網,到淨土世界去修行,別無他法!
『楞嚴經』上說:「殺心不斷,塵不可出。」今世持不殺戒,就是爲未來出離「五欲六塵」叁界塵勞之家做准備。殺戒不能守持,來世「六根」便難獲全保。持戒者在逢遇「殺緣」時,是要踏上「殺生的不歸路」,或是選擇「甯失身命,不犯殺戒」的戒殺求道之路,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心與慈悲心來抉擇了。
醜、初果聖人,甯死不殺生,以刀自殺
『大智度論』上記載:有一位修行人,有一世出生在屠夫家中,就在那一世受生中道心純熟,證得聲聞初果。父母年已老邁,想將屠羊事業交付兒子管理。兒子不肯殺生,父母便想出一個計策,將兒子與一口羊一齊關閉在一處禁室內。警告兒子說:「若不將這只羊殺了,就不讓你再見天日,生活飲食。」
證果兒子在禁室內獨自思惟:我如果殺了這口羊,便終身以此爲業,再造殺緣,豈可爲了保全今生剎那即逝的無常生命而與衆生結下生死大罪!?定心思考後,便以刀自殺。父母開門察看,只見羊還活生生的活著,兒子早已命絕。而當這位初果聖人正在「舍身護戒」時,立即轉生天上,繼續修行。(不殺生戒完)
《佛教「學戒」的意義 優婆塞五戒義 1、不殺生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