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在这种情形下,杀者亦无罪。同理,虽然杀者无「有心」之罪过,但未来仍会遭受被害者在无意间误杀之业报。
甲五、无意
如果你在山上推石下山,落石不慎撞到人,令人致死,佛说:在这种情形下,杀者亦无罪。然而推石、运木之前,自当事先通知四处之人,不可以为我又不是有意杀人,任性而为。同理,虽然杀者无「有心」之罪过,但未来仍会遭受被害者在无意间误杀之业报。
甲六、好心
如果有病之人长了痈疮,请你为他破除,在疮还没有成熟时,你发好心,为他先挤破,病人因此而死,佛说:在痈疮尚未成熟时,就先为他破除令人致死者,是中罪可悔,在痈疮熟烂后,才为人破除致死者,杀者无罪。同理,虽然杀者无「有心」之罪过,但未来仍会遭受被害者在无意间误杀之业报。
甲七、游乐
如果你在和小孩戏乐,令小孩在玩乐大笑中突然心脏麻痹而死,佛说:在戏笑玩乐中无意间致死者,不犯杀罪。同理,虽然杀者无「有心」之罪过,但未来仍会遭受被害者在无意间误杀之业报。
辛、如何加强不杀生戒的俢学?
一个慈悲心重的人,必然减少杀生的机会。所以我们如果想要保有一颗不杀的善心,应当经常修学「慈心」,在佛像前勉励自己说:「从今日起,我要慈悲一切物命。一切众生与我一样有血有命,将心比心,如果我被人杀,必然和『他、它』一样遭受杀戮的痛苦。今天我杀他,来世他杀我,冤冤相报,无有了期。从今天起,我发誓痛改前非,誓愿学习佛陀的大慈悲心,不再杀害一切众生,并且救护一切众生性命,绝不再缠结未来学佛的障道因缘。」
壬、入慈心定、水火不侵
当我们经常静思慈悲心的好处,将自己的心量放在慈视众生的观想上,这种「行慈」力量,在进入坚固的广大禅定证境时,便会产生水火不侵,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害的巩固防护力量。这就是一个发心真正以「慈心」不杀的守戒者彻底做到「慈悲物命」的表露。
癸、了断生死是真不杀戒
杀生法是欲界众生的行为,色界众生在寂静的禅定中,杀生的心念根本就是生不起来。但是若不超出三界,未来色界报尽,随业受生时,还是有杀生的机缘。唯有脱离三界生死的阿罗汉圣者,才能彻底了断杀心,永远不再杀害众生,再造杀缘。所以经上说,唯有得无漏解脱法,才是真正的守持不杀生戒。其余四戒同。
子、为何要宁舍身命不犯杀戒?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侵我,为全性命,我当反击,这是一般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但是用在一个守持不杀生戒的佛弟子身上则不然。当你已经受过不杀生戒,如果碰上别人杀你时,你有机会反制,可以将他打死,你应当如何自处!?这个问题牵涉太广,相当复杂,非一概而论。现在仅依『智度论』所说提出来解释:关于这类人命关天的杀生问题,在平常学戒时,便应当注意思惟、反省、解决这些重要的观念问题。
首先应该作这样的反省:我既然已经受戒,若为护身舍戒,即为破戒,但若为守戒舍身,便失人身,不可修行。如此衡量,守戒重要,还是护身重要!?破戒罪轻,抑是丧身罪轻!?
以长远修行的角度而言,绝对是守戒重要,护身为轻。何以见得呢?当知我若杀他,便结下来世障道因缘,倘若我们不想从今生起走向或种下解脱的善根乃至消除未来的障道因缘则已,若已发长远求道心,就应当对冤冤相报的恶业因缘深深的感触、警觉到那种恐怖、报复、仇恨的业网,足以拖累我们到万劫不复,堕落悪道,远离求道的境地。
倘若已经有了这种为求道舍身的智慧心、慈悲心,便应在「身戒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舍身护戒,加强对佛道相应的「大悲正定之心」的正知见的认识与俢学(见本网刊登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梵行精进」修持单元,会陆续连载)。
当我们学习以这种与佛道的智慧心及慈悲心相应的正知见与静定力,舍身护戒,化解临死的恐惧心、挣扎心、瞋怒心、恋世心,宁死不犯杀戒,死后,一定上升天界,自忆宿命:前世我因为护戒舍身,获得生天之报。在充满法喜的发心下,展开另一阶段的新生修行生命的开始……。
例如两个修行人,在经过缺乏水源的求法道路上,非常口渴,看见一处充满虫类的池塘,其中一位修行人心理想着:只要我喝足了水,就可以继续上路求法,于是赶快盛满有虫的水,喝足了继续上路求法,另一位修行人看见池塘里充满虫类,恐怕喝下有虫的水,让无数虫类因此窒息、痛苦而死,犯下重大的微细杀生罪业,未来相遇时,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因为慈悲无数虫类,不忍心杀生,而活活被渴死、热死,这位修行人因为命终之前,生出慈悲无数虫类,不忍心杀生之善念,护戒舍身,所以死后立即生天,展开另一阶段的新生修行生命的追求!
这是在「身戒不能两全」下所做的抉择。相对的,如果今生你不能为戒舍身,在自卫的情况下把对方(人类)杀了,来世这种「杀心的业影」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于是在来世再遇上这种「身戒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你还是会因「自卫而破戒」。
或者我们经常把充满虫类的水倒掉,这当然是杀生,不论该杀与不该杀,如清理环境不得不杀,这是投生在这个充满大染缸、大黑业的共业世界里,为了人类的生存,不得不杀生的结果与悲哀!。但是只要是杀生,来世这种「杀心的业影」与无数杀业的果报,就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如果你来世仍然投生在这个世界里,依然会顺着你前世的习气继续杀生,犹不以为意,因为在现世之中,你并没有看到你的杀业果报现前呀!?
有智慧的佛弟子,为了不再造作杀业,不想再继续制造新的杀生果报,障碍未来世中学佛的因缘,今生一定要发愿挣脱裟婆世界的业网,到净土世界去修行,别无他法!
『楞严经』上说:「杀心不断,尘不可出。」今世持不杀戒,就是为未来出离「五欲六尘」三界尘劳之家做准备。杀戒不能守持,来世「六根」便难获全保。持戒者在逢遇「杀缘」时,是要踏上「杀生的不归路」,或是选择「宁失身命,不犯杀戒」的戒杀求道之路,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心与慈悲心来抉择了。
丑、初果圣人,宁死不杀生,以刀自杀
『大智度论』上记载:有一位修行人,有一世出生在屠夫家中,就在那一世受生中道心纯熟,证得声闻初果。父母年已老迈,想将屠羊事业交付儿子管理。儿子不肯杀生,父母便想出一个计策,将儿子与一口羊一齐关闭在一处禁室内。警告儿子说:「若不将这只羊杀了,就不让你再见天日,生活饮食。」
证果儿子在禁室内独自思惟:我如果杀了这口羊,便终身以此为业,再造杀缘,岂可为了保全今生剎那即逝的无常生命而与众生结下生死大罪!?定心思考后,便以刀自杀。父母开门察看,只见羊还活生生的活着,儿子早已命绝。而当这位初果圣人正在「舍身护戒」时,立即转生天上,继续修行。(不杀生戒完)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