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P8

  ..續本文上一頁修息無邊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具足;爲欲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佛法,于七阿僧祇劫,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多,遠離懈怠普利衆生。

  複次難勝地菩薩摩诃薩(五地菩薩),以似無所畏法隨順真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槃心;集諸功德具觀諸谛:此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世俗谛、勝義谛、觀無量谛。爲利衆生,習諸技藝,文字醫方贊詠戲笑,工巧咒術外道異論,吉凶占相一無錯謬。但于衆生不爲損惱,爲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菩提,知諸地中出道、障道,于八阿僧祇劫常修叁味,開發諸行。

  複次現前地菩薩摩诃薩(六地菩薩),得上順忍,住叁解脫門,能盡叁界集因、集業粗現行相,大悲增上,觀諸生死,無明暗覆,業集識種、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無明、業果,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不二故,于九阿僧祇劫,行百萬空、無相、無願叁昧得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無邊光照。」

  由此可知,成就柔順法忍的菩薩行者,對法(實相)的印證力,是建立在修學叁十七道品的基礎上,而進入止行深玄(禅定深入),觀行深入(觀照般若深入),止觀純熟(定慧、悲願成就),直契中道觀慧的證空平等法性上。

  在說法的成就上,是建立在獲得四無畏法的果報上,即1.能總持一切法,不忘失,故能說法無畏。2.能知一切谛理根源與能知衆生根器教化因緣,所以說法無畏。3.對于所有言論,善能問答,所以說法無畏。4.能夠判斷、定奪、解答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疑問,所以說法無畏。5.具足世間、出世間的無量觀慧,無量功德成就,並且隨順清淨、平等、究竟的真如法義來引度衆生,故能說法無畏。

  在因果力用的成就上,盡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形成的原因、轉變的「粗現行相」因由。雖深觀十二因緣法,而利益衆生的大悲心不斷的湧現、增上。又深入覺悟、斬斷輪回叁界的業障、煩惱障、果報障的色心(身心)習氣,故而轉現廣大、甚深、另一層次的因果力用-變現無量化身,隨類示現,饒益一切衆生。

  這即是說明了獲證柔順法忍的菩薩,無論對身心的轉換上,與對法的印證上及對法的成就上、悲願利生的實踐上,都遠比獲證「信忍菩薩」的悲、智、願、行的功德力增上,最後再來了解本願所說第叁忍-無生法忍的修證意義。

  3.如何才能得證無生法忍?

  (1)什麼是無生法忍?

  簡單的說,無生,就是親證不生不滅的真理。忍即是把心安住在所證真理上而不動搖(叁乘共道)。

  而如何才能得證大菩薩的無生法忍呢?智度論卷七十四說:「若人常修習柔順法忍,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即得無生法忍。」

  卷五十叁也說:「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一者所說柔順忍觀是無生觀,不畢竟清淨,見習柔順忍觀,得無生忍,則畢竟淨。所謂畢竟清境者,乃是說柔順道畢竟清淨,以衆生空、法空故。菩薩從見色無生畢竟淨,乃至佛及佛法無生畢竟清淨,種種因緣說諸法相決定無生。」

  卷八十九也說:「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法不生,是名無生忍。」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也說:「順觀既極,證契真理,名無生忍。」

  大乘義章卷十二又說:「得此忍時,舍離生相(了結生緣),故曰無忍。」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則說:「真實忍者,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本性皆空,及此空性與一切法本性無二故,一切法性、空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以是當知世間法即是空,空即是世間法,二法本性不相離故,如是忍者名『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性即無相性,無相性即一切法性,本性無二故,一切法性無相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以是當知一切法即無相,無相即一切法,二法本性不相離故。如是忍者名爲『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性即無願性,無願性即一切法性,本性無二故,無願性、一切法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以是當知一切法即無願性,無願性即一切法,二法本性不相離故,如是忍者名爲『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一切行即無行性,此無行性與一切性,本性無二故,一切行性、無行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煩惱即無煩惱性,無煩惱性即煩惱,本性無二故,煩惱性、無煩惱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善性即不善性,不善性即一切性,本性無二故,善性、不善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出世法性即世間法性,世間法性即出世間法性,本性無二故,出世法性、世間法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無過失性即過失性,過失性即無過失性,本性無二故,無過失性、過失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無漏法性即有漏法性,有漏法性即無漏法性,本性無二故,無漏法性、有漏法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複次以正智慧了涅槃性即生死性,生死性即涅槃性,本性無二故,涅槃性、生死性正智本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佛告慈氏:如是真實究竟安忍,于一切法非自非她非非無,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獲此忍者名真究竟無生忍,是名「安忍波羅蜜多」。

  仁王護國般若經卷下更詳細的說明得證無生法忍的菩薩所獲得廣大、甚深、不可思議的果報力用。如經上說:

  「遠行地菩薩摩诃薩(七地菩薩)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住于滅定起殊勝行,雖常寂滅廣化衆生,示入聲聞常隨佛智,亦同外道,示作魔王,隨順世間而常出世,于十阿僧祇劫行百萬叁昧,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複次不動地菩薩摩诃薩(八地菩薩),無生忍體無增減,諸功用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由本願故,諸佛加持能一念頃而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說大千世界,隨諸衆生,普皆利樂,于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次善慧地菩薩摩诃薩(九地菩薩),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礙障,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諸佛法藏,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無斷無盡,一剎那頃,于不可說諸世界中,隨諸衆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于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恒河沙等諸佛神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由以上經文引述可知,大乘菩薩修行者所親證的無生法忍,一定要經過前面所說柔順法忍(四、五、六地菩薩)的修習階段,才能證得。而柔順法忍的學習過程,也一定是建立在前述所說的完成「信忍」的菩薩行者(初地、二地、叁地菩薩)對中道的佛法成就不壞淨心的根基上。菩薩對諸法實相的證信堅固的淨信心(信忍)之原動力則是來自于前述所說「法忍」的認識、修持上。而菩薩對「法」的堅信修持曆程,便要探源到一個發成佛心的菩薩行者最初對「衆生行忍辱」的「清淨心」成就的基礎上(地前菩薩的修行基礎上)。

  並且由以上仁王護國般若經所引述,更可證明,無生忍的證得,不是在一生或多是中便能證得的。經典上爲我們分辨的很清楚,乃是一個大菩薩修行者經過多生累劫全心全意專注在「衆生忍與法忍」等六度波羅蜜的研習力行上,所獲得修行成果的「結晶」。

  我們往往空談「無生法忍」的浮面理論,而忽略了菩薩行者所證「無生法忍」的「修因」所在?

  沒有大菩薩行者在凡夫地生生世世辛苦的播種無生忍的幼苗,那有未來根深樹大的「無生」法果顯現呢?

  凡夫學佛者,因爲弄不清楚佛道的修證次第,故而根本無從分辨自己現在「修心」的程度,到底停留在什麼階段!?

  我們常常會聽到說「某人開悟了」、「某人證果了」、「某人已經了脫生死」,甚或說「某人成佛了」。初機者因爲沒有分別佛法真僞的能力,而在初入佛門時,

  大都因好奇心及希望找到「快速」成就的修行方法,而對具有神秘、神通及頓悟、頓超的修行法門,熱烈追求,趨之若鹜。殊不知凡事沒有「速成」的道理,種小因,得小果,種大因,得大果,沒有辛勤的播種種子,那來的豐碩果實的收獲呢?任何的修行法門,都不離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的道理,凡事絕對沒有「無因有果,有果無因,自然發生」的事情。無生法忍的獲得也是一樣,必然是大菩薩修行者多生累劫以來播種了廣大的福慧「修因」,才會獲得廣大的「無生」法忍「成果」。

  而如何辨別一個修行者是否已證大菩薩的無生法忍?我們可以從仁王護國般若經上所說證無生法忍的內容來做省思:

  (2)如何分辨修行者已證無生法忍?

  甲、在心地證量上

  如經上說,七地菩薩:證諸法無分別,斷諸業果細行相,住于滅盡定,起殊勝行。八地菩薩: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有行功用,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九地菩薩: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明障。

  乙、在度生悲願上

  如經上說,七地菩薩:雖長寂滅(住滅盡定、悲智不減),而廣化衆生,示入聲聞,常隨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順世間而常出世。八地菩薩: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由度生本願故,諸佛加持,能一念頃,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說大千世界,隨諸衆生普皆利樂,于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切種、一切佛智。

  丙、在持法、說法辯才上

  如經上說,七地菩薩:于千阿僧祇劫行百萬叁昧,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九地菩薩: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佛法藏,法善詞辯,得無礙解、演說正法,無斷無盡,一剎那頃,于不可說諸佛世界中,隨諸衆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于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恒河沙等諸佛神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3)結論

  由此可知,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身心所表現出來的舉止、言談,一定是:智慧相、清靜相、自在相、慈悲相、平等相、寂滅相,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定深入通達,辯才無礙,並且獲得無礙神通(心通無礙),往返十方世界廣度衆生,不可思議。

  而獲證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修行者,其智慧相識從最初在凡夫地時,對衆生行慈悲心、弘法心的平等心成就及對世間法、佛法、色心二法的平等性之義的印證上成就而顯發的。因爲唯有在行衆生忍與法忍兩方面的「清淨心、平等心」修持成就了,才能深入修證佛法的實踐核心,心通無礙。而如何分辨一個學佛者有沒有往修證菩薩無生法忍的道路上行進?最基本的分辨方法:就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對周遭的衆生有沒有學習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的慈悲心來等觀一切衆生,就能夠知道這位學佛者有沒有在印證無生法忍次第中的第一個步驟,行「衆生忍」上下過深厚的自我反省功夫了!?如果連第一層次的「對衆生行忍辱上」,都沒有讓人感覺到有濃厚的一心等視衆生的(慈悲相)顯露,還有資格談獲證八地菩薩「無生法忍」的廣大心地證量嗎?

  初機者因爲對佛法的修證次第,只有模糊的「名相」概念,沒有深入去探究修證佛法的「詳細修持內容」是什麼?再加上處世經驗不夠,不懂得「心理學」、「命相學」等方便度衆的手法,所以很容易被自稱證「無生法忍」者,或自稱有「宿命通他心通……」(其實是鬼道)者所蒙騙,年輕人尤其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自覺。由此可知,對修證佛法「內容」了解的重要性,是一個初機者不可忽視的問題。唯有對修證佛道的「次第」有了詳細、明確的體悟,才能「知己」、「知彼」,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及你所親近的善知識修行的「程度」何在?有沒有在「行衆生忍」的學習上下過點滴的反省、修持功夫!?不要誤以爲自己是高根器,可以頓超、頓悟,而輕忽了「證無生法忍」最重要的根基「行衆生忍」的熏修上,如果我們今天連在「行衆生忍」的事情上都沒有下過點滴的修學功夫,那就證明自己本來就是罪業深重、習氣難改的凡夫衆生,還談什麼了脫生死、證無生法忍呢?

  若是爲了方便度衆,而以自稱「證無生忍」、「了脫生死」乃至已是「登地的大菩薩」爲標榜,來號召信衆,令親近者猶以爲找到了真正的真理(佛法),實在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重矣,因果報應的道理,在這類的假修道的所作所爲中,成了「斷滅論」的外道法,這或許只能用五濁惡世中衆生的「共業牽纏」來做解釋吧!?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